论《秦腔》中的乡土变迁

2020-09-10 07:22杜雨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秦腔

摘要:贾平凹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著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在融入了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的同时,又把语言的表现力发挥了到极致。看似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却把民风民俗、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拟从乡土社会生产方式、乡土社会价值观念及乡土文化精神的变迁角度切入,通过清风街两代人对土地观念,价值观念和秦腔传承的态度转变进行对比彰显出了城乡交融中的较量与冲突,悼挽着乡村文明的衰落,同时也揭示了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痛苦与内心困惑。

关键词: 秦腔;传统民间文化;乡土社会变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日渐发展,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深入,城乡交流也愈发频繁起来。新世纪的作家敏锐地捕捉到“目前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重合范围正在不断地增多”这一时代讯息,他们为了展现出乡村的退化往往使用城乡一体化的审美眼光,从而突现出城乡之间的对峙。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正是描绘了乡土社会变迁,叙述了乡土的失落以及他对于精神家园的寻觅与憧憬。不仅是对与乡村文明有关的文化精神的哀悼和惋惜,更是对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文化因素的发现和肯定,突出地反映了遭受市场经济及外来文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和败落问题。

本文采取作品解读法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在分析《秦腔》的基础上,从“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生活”这三个角度阐述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农村社会的变迁,同时结合了时代背景,以此来探究中国农村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到今天所经历的深层次变化和遭受的种种困境。

一、荒芜的土地

自古以来土地与农民的联系都是十分密切,对于土地,农民一直满怀着崇拜和敬畏之情。但随着现代化与商品经济给农村群体带来的影响,农民对于土地所持有的情感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贾平凹通过两代人对土地观念的转变暗示了在社会转型期乡村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走向。夏天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他是贾平凹塑造的具有土地意识的角色。土地对于夏天义这样的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他坚决反对夏君亭占用耕地去建造农贸市场;坚决抗议夏君亭用七里沟的土地换水库。与此同时,夏天义不顾家人的劝说,代耕村民们荒废已久的土地;自发组织村民阻挡修国道;屡次写信建议上级政府考虑重新分配农村土地的问题。但夏天义没有敏锐的眼光能够感受到如今的时代是需要变化的,更不懂得商品经济对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以前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了,所以他的这一系列自认为保护了土地的行为其实是在给清风街的发展速度拖了后腿。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到了夏天义儿女辈的夏君亭这一代,已不再将发展的目光局限于这一亩三分田,他们更重视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与清风街经济发展道路相关的问题上,这对叔侄之间存在分歧越发的严重。在夏君亭看来,进入9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清风街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是农业而是商业,所以要摒弃土地就是命根子的传统观念,将耕地作为兴建农贸市场的根基。夏君亭与夏天义对于土地展开的对峙不仅仅是两代清风街村民思想观念的碰撞,也是传统农村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战争。

二、浮躁的人心

《秦腔》通过将夏家两代人的价值观念进行对比,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传统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现代化、城市化浪潮下所面临的强烈冲击。以夏天仁为首的夏家弟兄不仅对土地和秦腔抱有热爱与坚守的情感,他们也同样忠实地拥护、奉行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及其理念。夏氏兄弟从小就对儒家传统倫理道德规训耳濡目染,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遵循和运用它来治理家事。老大夏天仁许愿减少寿命十年是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康复,在夏天仁去世之后,每逢新年吃家族团圆饭时,夏家都会由父辈带头轮流请大嫂到家中吃饭。夏氏兄弟勤俭持家、守望相助,堪称信守孝悌的代表。当夏天智知道晚辈们在关于夏天义的赡养及其后事的问题上彼此推脱责任的消息时,就以长辈的身份出面进行了调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不同于夏氏两兄弟的孝悌忠信,他们的子辈们却没有表现出多少手足之情,对待父母更谈不上孝顺。“金”“玉”“满”“堂”和瞎瞎这五个兄弟为了一点点自身利益就怨声不止,哪怕是在给长辈们摊派粮食上也锱铢必较,直到四叔夏天智亲自出面调解时才极不情愿地将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夏天义在七里沟被山体滑坡埋在泥土里去世后,儿子儿媳完全不顾父子兄弟之情,在为夏天义办理后事所要花费的钱财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而长辈夏天智为了兄弟们的身体健康,深夜到两位哥哥住宅旁埋下大力丸以此来保佑他们能活得更长久。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道德在两代人身上存在着多么大的差距。

三、错位的情感

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灯红酒绿的都市对新一代农民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与吸引力,他们纷纷离开土地,满怀着对都市生活的希望和梦想来到了城市。秦腔在它的守护者夏天智那儿象征着乡土的灵魂,却在夏天智儿子夏风那儿被视为落伍的代表。夏风从农村来到城市,尽管身上仍然保留着一些从乡土带来的习性,但骨子里已经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人了。他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对父亲喜爱的秦腔艺术更是表现出了不屑一顾。夏风曾多次向周围人表达了自己对秦腔文化的轻视,他认为秦腔早就不是主流艺术,只是个农民的艺术,只能演给农民看,而且秦腔的受众范围会越来越小,秦腔的内容以当代的眼光来看越来越俗,难登大雅之堂。

夏风的父亲夏天智对秦腔钟爱执著、一往情深。他最大爱好就是听秦腔,一听到秦腔,浑身上下骨头缝里,都是舒坦。甚至喜欢让全村的人都和他一起听秦腔,就在高音喇叭里播放秦腔。夏天智对于画秦腔脸谱也十分热爱,家里的堆放着秦腔脸谱马勺;夏天智还出版了关于秦腔脸谱的书籍。他一生都在积极宣传秦腔戏曲,努力传播着秦腔文化。秦腔早已在他的心灵深处深深地扎下了根,秦腔是夏天智生活的全部,牵动着他的喜怒哀乐。秦腔是夏天智生命的寄托,早已融注在他的血脉里,小说最后写到在夏天智的葬礼上响起了秦腔曲谱,这个结局的设定,不但是在为热爱秦腔的夏天智送葬,同时也是在为秦腔送葬。当这些深蕴着民族文明的曲调悲怆地响起时,我们也告别了这一种传统文化、这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夏天智的死代表着乡村文化、民间精神的一种衰败,这种衰变并不是一夜之间达到的,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点一点进行的,这种变化也在夏天智死亡后达到了顶峰。

四、结语

在《秦腔》这部小说中,贾平凹敏锐地观察和捕捉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侵蚀和冲击,以及中国农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秦腔》 再现了乡土文化、民间文艺的传承者们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举步维艰的尴尬处境,为民族文化复兴这个重大时代命题提供了及时的、在场的观照。《秦腔》也深切流露出贾平凹的文化焦虑,他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融于创作中,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新的世纪,《秦腔》这类将观照聚焦于乡土世界和民间文化的作品,必然会显示出它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孙霄.文化焦虑与精神病象:《秦腔》的存在主义解读[J].理论与创作.2010,(132):71.

[2] 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J].当代作家评论.2006,(3):11.

[3] 蓝瑞荣.中国的乡土化转变风格思路——贾平凹《秦腔》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4,(5):30.

[4] 蒋正治,王昉.《秦腔》——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J].商洛学院学报,2009,23(5):9.

作者简介:

杜雨璇(1995—)于甘肃天水,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秦腔
吼秦腔
在故事中感受秦腔文化的魅力
我与秦腔
华彩文艺:书不尽的文化情怀,舞不尽的传统魅力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循溯因逻辑 品文化传承
我的秦腔半生缘
飘飞的秦腔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