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构筑困难群众“精致生活”

2020-09-10 05:06
清风 2020年23期
关键词:易地贫困县攻坚

本刊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因此,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其意义重大怎么说都不为过。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对困难群众来说,精准脱贫改变了命运,带来了幸福的“精致生活”。但即使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后,也不能“收兵”,还要让群众生活“稳得住、能致富”。

“精准扶贫”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提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针对措施,为我国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正如新华社指出的,脱贫攻坚犹如爬坡翻山,越往后越难。深度贫困地区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面对各不相同的致贫原因、家庭状况、生产条件等复杂情况,大水漫灌难有效果,大而化之不起作用;唯有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拿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办法,下足绣花的功夫,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把握精准要义、念好精准‘真经’、做好精准文章。脱贫攻坚蛮干不行,必须实事求是、扎实推进。”新华社评论指出,围绕“六个精准”,切实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聚焦发力,才能有实效、见成效;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才能吹糠见米、水到渠成;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中央、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才能汇聚起从上到下齐心攻坚的强大合力。

“精准扶贫”模式让困难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彩答卷,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决战中的典型示范。

201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近年来当地通过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精准扶贫,初步形成了猕猴桃、手工艺加工业、文化旅游业等支柱产业。2016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人均纯收入已达14668元。

“精准扶贫”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扶贫成绩。记者从湖南省扶贫办了解到,湖南省共有51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0个(含37个片区县、3个片区外国扶县),省定贫困县11个。近些年来,湖南省围绕中央确定的脱贫目标,推动51个贫困县有序脱贫摘帽,带动全省脱贫攻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今年2月9日,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2019年拟摘帽的邵阳县等2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湖南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搬迁是我国精准扶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安置社区考察,深入了解安置社区的建设情况,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强调易地扶贫搬迁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安置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搬迁后,困难群众过上新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据《求是》杂志报道,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2013年以来,当地下定决心将南部贫困山区的新堡、干城、横梁等乡镇和数十个行政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整村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和攻坚,在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古浪县于2020年年初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当地将搬迁群众纳入产业到户扶持范围,通过特色种养、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公益岗位、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为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就近就业创造条件。通过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实现了“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目标。这几年,武威市先后建成108个移民安置点,世代生活在祁连山高海拔山区的3.2万户、13.14万人顺利“下山入川”,迁出区恢复生态用地72万亩,恢复水源涵养林5.2万亩,为祁连山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共赢。(节选自2020年第9期《求是》:《牢记初心使命 決胜脱贫攻坚》)

而做好易地搬迁后的工作,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仍然是“收官”后不能“收兵”的重要内容。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强社区建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要求做好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

2019年,民政部会同9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对搬迁社区的治理及解决群众能住得好、能融入的问题做了安排和部署。

2020年1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举行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扎实推进,我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约3.5万个安置社区,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吃、住、行、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

王爱文介绍,当前,“十三五”的易地搬迁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易地搬迁工作已经转入以后续扶持为中心的新阶段。做好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说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三篇文章中,后面这两篇文章——“稳得住、能致富”涉及很多部门的工作。其中“稳得住”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群众在新社区能住得习惯、能融入社区,所以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就成为这项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疫情动摇不了脱贫攻坚决心

脱贫攻坚的方式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因地制宜,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脱贫攻坚,多管齐下,齐心协力,成效显著。资料显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困难群众有了全新的生活面貌。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新的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却丝毫动摇不了中国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我国抗疫、扶贫两不误的决心之强大、行动之坚决,令人叹服。在确保全面战勝疫情的同时,还要如期兑现脱贫攻坚的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一手抗疫,一手扶贫,办法很多,其中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新华社报道认为,针对疫情冲击,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支持扶贫产业尽快恢复生产,激活“造血”功能。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关键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升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要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充分发挥互联网销售渠道优势,促进扶贫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全国各地在防疫的同时不放松“战贫”,给困难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比如,记者了解到,茶叶是湖南省安化县的主要扶贫产业之一,在今年疫情发生后,为应对疫情对安化茶产业产生的影响,当地政府已出台贴息贷款、农机补贴等政策,为春茶采收、名优绿茶红茶制作、机械化生产加工等提供支持,以保障茶企、茶农利益。再如,在湖南吉首市,当地抓住黄金茶采摘的最佳时节,组织大批贫困户就近务工,同时,鼓励和引导茶企、合作社有序复工复产,利用网络开展线上销售。种种措施,使疫情对脱贫攻坚战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

猜你喜欢
易地贫困县攻坚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攻坚脱贫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为何争当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