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大主题讲故事

2020-09-10 08:12熊远树欧洋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基层治理

熊远树 欧洋

摘要:《人民日报》时政新闻《交叉管理,多年的难题如何破解?餐饮船上岸记》登载后,在重庆新闻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掀起了业内讨论学习的热潮。该报道以精心策划、严谨结构、细腻笔触,把基层治理的宏大主题,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为做好主题宣传提供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基层治理;主题报道;时政新闻;讲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164-02

2020年1月13日,《人民日报》04版登载了记者刘新吾的时政新闻《交叉管理,多年的难题如何破解?餐饮船上岸记》,在重庆新闻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掀起了业内讨论学习的热潮。2019年,重庆进行沿岸治理,期间各媒体进行了大量这方面的报道,但为什么该篇报道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一、选题准,立意高

新闻报道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表面,而应积极挖掘事件深层次的价值及影响。时政报道更应契合当前大事,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包装,方能彰显价值。

重庆长江、嘉陵江边餐饮船治理始于2018年上半年,关于“餐饮船上岸”的一些报道,媒体更多是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角度出发,这是这一事件的表象价值。《人民日报》2020年1月13日04版倒头条的这篇报道,配有“第一落点·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栏题,从这个角度入手,契合了当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主题,显示了记者的理论素养,从而使重庆的这个举措“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有了全国性示范价值,也使报道有了更高的立意。

传媒界一直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到田间地头找感觉。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站位高,他的视野就是开阔的,看到的不仅仅是目光所及,内心所想会更加丰富。因此,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想事物,要始终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不断增强脑力,跳出一个小的地方、小的时间段,站在一个行业领域乃至社会的高度看待问题。报道写的是个案,反映的却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报道提出的解决之道,能解决的是全国性的、全领域性的问题。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使报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中国新闻奖很多评委在谈到地方媒体如何冲击大奖时,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地方报道要有全国意义和价值,才有足够的竞争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脑力是媒体人最核心的竞争力。面对复杂纷纭的海量信息,怎样才能让用户主动阅读新闻产品,并从中获得价值,就要求我们不断开动脑筋,生产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产品。“在报道热点事件、公共问题时,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止于表面热闹,而应尽可能触及深层、触及本质,用具有穿透性、延展性的思考来挖掘新闻和故事背后的价值。”[1]对于重大事件报道、重要主题宣传,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去梳理逻辑脉络,更要有通观全局的眼光去挖掘深层动因,使新闻更有高度和深度。

二、小切口,大主题

基层治理是一个比较“硬”的话题,在报道上往往会宏大叙事,较难平易近人。《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选择一位开办餐饮船多年的店主陈廷江(后称“老陈”)作为报道的切入点。通过他生意方式转变的过程,把“治理盲区如何管”“明确责任船上岸”這些内容巧妙连接在一起,使原本可能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

(一)找准小切口离不开下基层

基层最具体、最生动,唯有近距离去观察、接触、对话,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切口,才能把基层具体的问题、复杂的情况展现出来,从而推动工作、引导舆论。该篇报道中描述,打了一辈子鱼的老陈不想走,认为这次治理又是“一阵风”,所以决定拖一阵再看。报道不仅生动再现了老陈的想法和行动,说明之前“九龙治水”是个空架子,没有达到治理效果,屡屡让他钻空子,同时也突显出治理的复杂性。

(二)记者深入一线,将目光对准问题

报道中对餐饮船治理难点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一艘餐饮船,10多个部门在“管”,城管负责餐厨垃圾,环保管理油烟排放,公安负责消防,食药监部门监管食品安全,海事部门负责船舶安全等。而各区县属地责任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却划分不明,更是使餐饮船治理成为盲区。记者正是通过在基层的细致调研,才准确抓住了问题所在。

(三)通过两个案例,从小处着手,呈现成功破解餐饮船治理难题的经验

一是通过介绍“属地治理”,街道成立包船队伍,多次耐心地上门做工作,从环保到安全,为老陈详细讲解国家保护环境政策。二是点出破解餐饮船治理难题的方式方法,以“先上岸干得好的老宋”充当榜样,现身说法。“老宋也是一名船主,在街道干部帮助下找到了不错的店铺,已经率先上岸经营,平均每月营业额达40多万元。”用老宋的成功案例,来体现街道干部之前在破解餐饮船治理难题上的成功,最终让店主老陈看到希望,弃水上岸并成功,突显做好基层治理的经验——责任明确。三是以走红网络的“大楼水上漂”为典型个案,呈现成功破解餐饮船治理难题的又一个经验——以人为本。这艘餐饮船投入比较大,而且新建不久,虽然验收达标,但因为原来所在的水域是珍稀鱼类保护区,船上的餐饮经营会影响鱼类活动,所以只能取缔;工作人员在了解实情后,和相关部门一起牵线搭桥,帮助船主找到下游“买主”,减少经济损失。“我们的目的是要把事情办好,把治理盲区破解好,真正为老百姓考虑。”点出“中国之治”的终极目标——切实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闻采访报道往往是从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掘新闻线索和新闻亮点。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透过事物表象发掘内在价值。面对汹涌澎湃的时代发展大潮,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只有锤炼出见微知著、发现新闻的好眼力,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新闻。

三、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要使涉及大主题的报道具有可读性,就得讲故事。近年来,媒体倡导新闻的故事化写作,千方百计使“报道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命运化”。“通过对人的报道及人物生动事例的展现,以人物反映时代变化,可以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2]但是,讲故事不是戴“故事帽”。《人民日报》这篇稿件把这个故事讲得恰到好处。

(一)围绕主题讲故事,让故事为主题服务

以店主老陈在重庆治理“餐饮船上岸”的经历为主线,报道一直不离店主老陈,讲述他的故事、命运,就重庆市在交叉管理地带,“九龙治水”的餐饮船难题破解过程中的各项举措,一一进行故事化讲述,展现基层治理的成效,提升了说服力。故事的魅力在于其兴奋点,找到了兴奋点也就找到了故事的精髓。如何从杂乱的素材中提炼有用的故事,决定了作品的走向和定位。主题明确后,内容选取便有章可循,后面选取的故事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不沾边或者关系不大的就不要。为主题服务,要学会组织材料,根据文章结构,巧妙安排、讲述故事。

一是故事需要围绕主题挖掘。故事在别人身上,但最终要为报道服务,只有充分挖掘,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稿件。二是故事需要围绕主题进行筛选。在人物的众多故事中,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这样做往往会把主题淹没,使文章冗长,缺乏冲击力,而应选择最能表达主题的故事、最有特色的故事,找到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如此才能突显特色。三是故事需要围绕主题讲述。讲给读者听,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不能游离,越集中越好,最好是故事与故事紧密关联。记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在故事外形成第二现场。但参与要讲究方法,要把握好程度。

(二)合理运用艺术手法,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这篇报道的很多细节如同金子般在文章中发光,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背景介绍,通过“上山火锅看夜景,下河吃鱼看外滩”的顺口溜和“餐饮船起源”介绍,既介绍了重庆的城市特点“山”“水”“夜景”“外滩”,又点出主城“两江四岸”边的餐饮船,还说出了吃货的特色“上山吃火锅”“船上吃鱼”,形成矛盾冲突,增强可读性;再如以“10多个部门”和“街道干部”形成矛盾冲突,让读者关心“10多个部门都根治不了的难题,基层干部最后是怎样破解的”,设置悬念;还有一些细节抓得非常好,比如“一名船主看到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闻,转到聊天群里”这个细节,既说明治理餐饮船是大势所趋,又表明船主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宣传的影响下逐步觉悟,开始跟上步伐;文章的结尾是对重庆美丽夜景的描绘,“山城重庆渐入佳境……”,画面感强,省略号的运用更是意味深长,点出重庆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方面取得的成绩,也点出重庆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国内其他地方借鉴参考。有细节就有温度,有温度就有热度。这样的内容有意思,更有意义,传播出去是好故事,更是好声音,是主旋律,也是正能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洪流充斥着受众的信息渠道。作为比较“硬”的时政新闻,要想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必须找到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以故事化贯穿时政新闻,使报道更符合社交传播的特点,不失为一条探索之路。“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贴近读者日常阅读与生活习惯;激发受众共鸣,真切讲述人民生活的时政故事;洞察时政影响,揭示人民生活的长远、切实裨益;突破常规报道,唤起受众阅读新闻文本的兴趣。”[3]

四、结语

如何使地方时政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下出新出彩,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是很多地方媒体人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很多案例已经证明,“故事化叙述”是优化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媒体人还要拓宽眼界、提高站位,提炼新闻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契合当前大事,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包装,唯有如此,地方报道才能体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芸.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把“四力”融入媒体融合全过程[J].新闻战线,2019(13):8-10.

[2] 王刚,李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示范之作——研读《做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指南》的体会[J].新闻战线,2014(07):27-29.

[3] 张宇婷,董志博,杨雨萌.时政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述效果探究——以两会报道为例[J].今傳媒,2018,26(03):154-155.

作者简介:熊远树(1969—),男,重庆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主题宣传或主题活动策划、新闻的故事化写作。

欧洋(1974—)男,四川达州人,本科,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新闻宣传活动策划。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基层治理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基层治理法治化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青海省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