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环境下党报经济报道如何增强可读性

2020-09-10 08:12林雍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可读性党报媒体融合

摘要:党报对舆论引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报道是党报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媒体融合势在必行,但这一背景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转型机遇。党报须根据当前新传播环境下受众接收信息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优势,跟进主流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结合新媒体互动强、个性化等优势,对新闻中的数据进行生动化的处理,增强党报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进一步提高报道的传播力。因此,本文以《江西日报》为例,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党报经济报道如何增强可读性。

关键词:媒体融合;党报;经济报道;《江西日报》;可读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166-03

一、跟进主流思想,提升党报专业性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因此经济报道对媒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党报与都市类报纸不一样,它的性质、地位、功能皆具独特性,因此党报的经济报道必须与主流方向吻合,充分体现自身的专业性。党报经济报道要增强可读性,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保持自身的专业性,这一优势是抓住受众的前提,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阐释内容,把握内容精髓

经济报道相比于社会民生新闻,专业性更强,如何体现党报经济报道的主流性和专业性?作为一线记者和经济新闻部成员,笔者认为,作为经济报道,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对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准确的理解,并深入浅出地向大众进行阐释,使社会各界能够对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段出台的经济政策,做到入眼、入脑、入心。在现实生活当中,部分媒体对经济政策的内容解读存在偏差,贻笑大方,受到网友群嘲;有的没有能够清楚传递政策精神,导致社会误读、误解政策,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可能造成政治差错,而不怀好意的人借此炒作,对政府进行抨击,导致社会不安定,这种现象必须杜绝。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撰写者,应保持学习经济知识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习惯,不断充实自身的经济知识库,丰富基本的经济常识。例如,记者平时要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熟悉所在地的基本政治经济特点、发展侧重点,甚至可以将其放置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观察[1]。不一定要深谙某个经济领域,面面俱到,但是在接收到上面下达的经济政策和面对相关经济现象时,政治方向上的判断必须正确,并且应该知道将其中的精髓挑选出来,向受众传达重要的经济信息。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西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助推复工复产的经济政策。《江西日报》以党报特有的政治敏锐性,主动策划酝酿,推出了“复工复产一线行”融媒体系列报道。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全省各地,反映各行各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锐意进取的精神,展现复工复产达产取得的成绩,聆听一线工作人员的心声,向社会传递共克时艰、奋力前行的信心。相关系列报道并非全篇充斥“全省经济指标”“权威部门信息”“有关专家认为”等语句,或者简单地将政策文件和取得的成果数据“堆”在一起,反而在开头将复工复产取得的成果数据一笔带过,抓住企业是如何复工复产的这一点。例如,发表于《江西日报》2020年7月27日B版上的新闻,以就业政策中的“六稳六保”为关键词,把握住了疫情期间“稳就业”的大方向,采访当地企业和民众,了解疫情期间的就业情况,以“万载稳岗位保就业促贫困劳动力增收”为题,开头便在通俗意义上对“六稳”与“六保”的关系进行梳理,接下来以“拓岗位,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工作”和“培技能,提升贫困劳动力增收本领”两个小标题分别讲述万载县是如何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的。两段内容并不是单纯地描述当地的就业率和生产总值,而是从江西瑛维箱包有限公司工作的村民如何上岗就业等类似故事展开,从村民、企业的角度描述当地复工复产的好景。整篇文章做到了“政策解读+事例分析”,可以让受众清楚地了解国家复工复产、“稳就业”的具体实施成果,并非只是展现冷冰冰的生产值。

(二)强化辩证思维,科学研判引导舆论方向

经济报道一般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项政策都会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记者要具备大局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另外,要想更好地发挥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前置条件就是牢牢占据新闻传播的制高点,抢先发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新闻报道要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洞幽烛微,要对林林总总的政策进行精准解读等,需要党报新闻从业者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以及过硬的把关能力[2]。

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不能以简单复制政策文件内容的形式,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而要结合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这项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给群众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等做文章。这要求党报新闻从業者在报道中加强科学研判,进行准确解读。经济报道,只有把握政策精髓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说得准;政策解读,只有精准解读才会理得清、说得透、信得过,进而帮助群众更好地认识、认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成绩。

例如,江西省推出的“文企贷”这一针对企业融资难的优惠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企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部分人对“文企贷”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并不知道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在何种背景下出台的,这项政策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笔者在这一优惠政策出台后,就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企贷”进行相关报道。标题为《登高望远我省文化产业借势起飞》,从“文化产业掘金千亿,底气何来?”这一问题切入,指出底气来自于江西头部文化产业的率先发力,举例江西永遇乐文化影视有限公司、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江西出版集团等文化企业取得的佳绩,描述文化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的情况。然后,从“文企贷”出台的经济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各类文旅融合发展座谈会入手,水到渠成地亮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内容,引出“文企贷”的类型,有“影视贷”“创意贷”“文产贷”等金融产品。这一系列金融产品加强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流,构建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报道科学瞄准了复工复产背景下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由于惠及民生,阐释详细又贴近实际,阅读量高达10万,起到了正面鼓舞、科学引导的效果。

二、聚焦人民群众,提升党报公信力

媒体是沟通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桥梁,因此当前的经济新闻不仅要扩大新闻源,努力挖掘新闻线索,还要立足地方特色,从民生视角解读经济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在定位上确立这样的价值取向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水平的关键,也是吸引受众、增强可读性和实现经济新闻服务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关注民生选题,选取民生视角

“经济”二字,从字面意思来看,可以拆解为“经世济民”,其本质就是为民服务。与都市报、晚报以及其他网络媒体相比,党报的民生新闻在报道范围上有更广阔的空间。经济报道因为涉及具体的生产生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可以归纳为民生新闻。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黨报的经济报道过于突出理论色彩,记者没有深入基层一线掌握更多鲜活的经济信息,报道领域狭窄,方式僵化,可读性不强,甚至出现了“内行看笑话、外行看不懂”的尴尬局面[3]。

经济报道需要进一步关注民生选题,经济新闻记者要挖掘出政策与群众生活之间的点滴联系,透过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看到进步,发现问题,晦涩的理论不能诠释鲜活而温暖的民生。《江西日报》在2020年8月21日发布的一篇报道《拆迁后闲置土地成“隐秘角落”——不敢使用、管理困难、基层政府期盼减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南昌市井冈山大道与建设路口空地被倒垃圾、被人侵占的现状,用事实说话。再根据拆迁政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为当地居民排忧解难,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报道体现了百姓的心声,转换成群众的视角,抓住民心就是最大的贴近,党报的权威性就是在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报道中体现出来的。

关注百姓生活,选择民生话题,是因为人们生活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需要寻求解决的方法。例如,公共交通、食品安全、环境问题、土地纠纷、物价、房价等,这些问题出现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因此民生选题的关注点必须紧跟受众的心理需求,从共情的角度贴近受众的内心。一旦偏离,无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民生问题,党报的经济报道就会只剩下空洞的描述,缺乏感染力,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力。

(二)立足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生活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各地的经济发展皆存在密切联系。但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色依然十分显著,各地政府都会依据现有的经济基础、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4]。新闻的五个特性,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其中,接近性要求党报准确摸清该区域的经济状况,抓住区域经济的发展脉搏,以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进行新闻报道。

作为地方特色经济,无论是具有全国特色,还是具有区域特色,特色都必定有其形成的原因,地方经济报道要抓住经验、做法这些方面做文章。例如,现在日益成熟化的5G技术,带动了VR(虚拟现实)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而南昌是首个举办VR产业大会的地方,针对后期VR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方向,《江西日报》推出了《省虚拟现实产业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我省开展重点产业链技术对接行动》《中国?江西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启动》《省政府与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首批VR应用示范项目名单公布》等报道。它们都是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围绕VR展开的相关经济报道,这对江西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这样一来,不仅宣传了江西的新兴产业,而且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本省百姓的共鸣。

三、巧借新媒体,增强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方式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变化,受众更倾向于通过图片、短视频等形式接收信息。鉴于此,党报的经济报道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相关的大数据运算软件,实现报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变。

(一)加强网络合作,扩大受众面

互联网大大增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权,整个信息传播已从大众传播时代的“传者中心”演变为“受者中心”。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舆论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党报的经济报道,如宏观政策、一般经济环境及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工作报道等,其分析常常是“专家不疼不痒的解读、公开资料的整合以及长篇累牍的综述”,很难满足受众的需求。反观互联网,段子手的解读或许比专家的解读更有态度,更让人信服,这对党报经济报道的阅读吸引力造成了冲击。

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党报记者应该巧借新媒体,在做经济报道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好地发挥党报上传民意、下传政策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做一个经济类现象的报道策划之前,应该对与这个现象相关的受众进行调查,将其作为一个基础工作,深入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这时,可以通过建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留言、分发问卷等方式开展调查。通过新媒体平台搜集资料、统计数据,往往能使经济报道更有贴近性[5]。

首先,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江西日报社先是把江西手机报升级为江报客户端,随后又再次升级为江西新闻客户端。目前的江西新闻客户端,人员、平台、内容已经作为一个整体与《江西日报》这份省级党报深度融合。客户端、手机网、微信、微博等,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功能上互为支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江西日报社坚持移动优先原则,做大做强江西新闻客户端。增强人员力量之后,江西日报社组建了全媒体采编队伍,再造了采编流程,建立起全报社共享稿库,党报记者优先向新媒体端供稿。“中央厨房”则对稿件进行筛选处理,适合刊发纸媒的发纸媒,适合新媒体推送的发新媒体[6]。

(二)强化大数据思维,将内容图视化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含数据的新闻报道也具有大数据产品的特征。在新闻竞争中,让数据说话成为了关键一环。对数据进行分析,用数据呈现态势,这是增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重要一环。强化数据思维,增强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以新媒体手段进行数据新闻表达的技巧,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光,进而提升经济报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这是近年来描述经济运行状况的常用话语。究竟增长多少,提升多少,受众最关心的恰恰是对数据的定量分析。这提醒我们,在报道经济成就或经济现象时,要合理引用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在讲事例和观点时,融入数据,有力佐证。还可以利用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制成折线图、动图或者视频,体现年、月、地域之间的差异对比,让人一目了然。值得警惕的是,在对含有数据的新闻进行报道时,不应该只是将数据简单地罗列出来,而要有系统性的整体感悟,并采访相关专家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另外得出哪些经济信息,这些经济信息最好与百姓的生活相连,解释通俗易懂。

《江西日报》在经济报道尤其注意克服以上倾向,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年底才呈现出下降趋势。为此,江西日报社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出《降了!江西猪肉价格松动,快来看农业部最新数据》一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生猪价格降了”,绘制了一张生猪价格下降的区域图,并以华东和华中两大地区为代表,制作了一张日、周对比的生猪价格涨跌情况数据表。两张数据图包含了生猪价格什么时候开始下降、哪些地方下降、下降了多少等详细情况,相比单纯的文字陈述,数据图的呈现形式更为直观,另外在图旁边引用农业部发布的实时监测数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以上生猪价格数据的分析。通过对生猪养殖龙头上市公司及分析师进行采访,预测供给情况在明年下半年才能好转,这无疑给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传递出对猪肉价格即将稳定的信心,数据读来不枯燥,分析读来很“解渴”。

四、结语

在一部分受众心目中,经济新闻报道就是干巴巴的数据罗列和简单的事实陈述,不仅乏味枯燥且晦涩难懂。客观来讲,当前的经济新闻报道无论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需要改进。党报经济新闻报道要增强可读性和传播力,必须做到权威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聚焦群众关心的经济热点,巧借新媒体,增强传播的互动性,使经济新闻报道实现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伊默.党报经济报道创新略论[J].青年记者,2017(08):32-33.

[2] 杭春燕.以“工匠精神”锻造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品质[J].新闻战线,2016(15):61-63.

[3] 李旭.“互联网+”时代典型报道创新[J].青年记者,2017(08):33-34.

[4] 姚宝权.“新常态”背景下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改进[J].青年记者,2016(05):31-32.

[5] 郑峥.党报经济报道如何巧借新媒体提高传播力[J].传媒论坛,2018,1(21):104.

[6] 王晖.笃守正道以融制胜——江西日报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9(03):13-15.

作者简介:林雍(1982—),男,江西会昌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可读性党报媒体融合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我国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