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同体建设中的“破”与“立”

2020-09-10 07:22宫明璐
高考·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共同体互联网

宫明璐

摘 要:家校共育始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破”既有成见与沟通鸿沟,“立”多维样板与反馈系统,找到“破”与“立”的平衡点,论证“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唤起教育主体意识,使教育影响最大化。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教育影响;共同体

侯脆菡指出,家长对子女教育期待不断提高,单纯的学校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由此家校共育便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西方教育学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在家庭中受的教育在其一生中起着50%--60%的重要作用。如果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将会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

艾智胜指出,目前家校共育现状是:教师没有重视指导家庭教育,使得家长和教师相互独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也十分被动。杨雪梅指出,教师与家长习惯于站在自我角度审视问题,所以家校共育很难发生共鸣。家校共育中的“破”——既有成见与沟通鸿沟

破除角色定位,双方多些理解与共鸣。杨雪梅指出,教师往往为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而“神伤”,家长又常常会在对学校教育高期待的落差下滋生不满。由于家庭教育中客体的单一性,家长希望得到及时足够的关注。但是学校教育中客体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学校教育具有引导性与相对独立性,所以教师的行为往往很难达到家长的期望。久而久之,家长会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度会降低,甚至会导致双方关系僵化。破除此局面,需要学校与家庭双方加深了解,明确教育目标,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性,让家长走进课堂、理解教师与学校理念,让教师走出学校、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家长内心,双方多一些理解与共鸣,让家校成为教育的共同体。

破除传统沟通壁垒,构建艺术性的沟通方式。目前家校沟通形式多以家长会为主,而家长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介绍情况、提要求,所以家校沟通时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家长会的召开一般以学期为单位,所以家校沟通频率不高,连续性差。部分家长感觉到家校沟通存在单边性与不平等性,也会让家长错以为教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习惯、社会适应、兴趣爱好等方面则有所忽略。为了破除上述观念,一方面需要教师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核心素养的传递与培育。另一方面需要构建艺术性的沟通方式,将家长会变成恳谈会、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分批次召开家长会、通过群组聊天,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破除家庭教育桎梏,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有效性。现代教育中,家长希望能与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只有极少部分家长能够主动与教师联系,这种联系通常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而进行,计划性较差。家长的这种双向矛盾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家校共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天平的兩翼,只有双方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平衡,也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的和谐发展。要打破家庭教育的桎梏,需要将家长从子女学习监督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确家庭教育目标与职责,指导家长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切实落实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构建神经网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环境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学生所处的生态环境是“一套鸟巢式的结构”。每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有复杂的联系。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所以家校合作势在必行。家校合作的模式的构建应从学生的环境出发,构建“家校共育”神经网络。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所以神经网络中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次要因素是家庭教育。

规范神经中枢。神经网络的系统运行离不开神经中枢,“家校共育”神经网络的关键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交织中正确认识家校共育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正确认识共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等,共育过程中的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些变化,并以较高的鲁棒性能作为标准,以保证神经网络的稳定性与兼容性。

构建爱、信任、理解、尊重的四维模型,托起和谐的家校关系。爱是教育的前提,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任所有的沟通近乎无效。实施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具有全方位的了解。尊重差异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激发神经末梢。多维立体样板最终落到学校与家庭中,学校作为德育实施的主阵地,可调配学校以及社区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建设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家长进课堂”等一系列活动搭建有效沟通的平台,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家长培训平台、保障家校交流的渠道的有效性与多样性。

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形象地说,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果。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上的。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也应通过充分的准备、有效的方式、恰当的表达、积极地倾听,保证每次沟通的信度与效度。

反馈修正体系。一个完整的神经网络必须包含反馈系统,一个高效的共同体也不例外。徐继存指出,公众对学校教育的诉求日益增多,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各种价值观念汇集与冲突的场域。倾听这些声音,已经是任何学校都不可逆转的趋势。班级可以通过设立班级家长群、班主任与家校互访等方式了解家长诉求。学校可以设立线上线下“谏言簿”,构建多样化与扁平化的反馈体系,为家校共育体系修正提供依据。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可以迅速反馈、修正,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可以实现“脚步轻,脚印深”,从而推进高效的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1]侯脆菡.让家校共育成为一种习惯[N].广元日报,2019-07-10(B02).

[2]艾智胜,许雪华.开创“互联网+”时代的小学家校共育新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96.

[3]杨雪梅.让“家校共育”成为可能[N].中国教师报,2019-07-17(011).

[4]杨雪梅.让“家校共育”成为可能[N].中国教师报,2019-07-17(011).

[5]徐继存.学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3-107.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共同体互联网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