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语境下网络新闻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交互影响

2020-09-10 07:22王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变革风险

摘要:UGC语境是随着网络新闻在网络内容生态中的深刻融入而产生的,这一语境不仅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大学生参与网络新闻带来了道德价值观边缘化和极化风险、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风险以及道德传播中的道德规范风险。本文基于UGC语境的去中心化以及大学生网民群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提出运用大数据思维、实施德育的供给侧改革、采用议题设置等策略对学校德育进行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新闻;UGC语境;德育;风险;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53-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创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YGH070;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互联网思维下‘00后’大学生德育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840102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由于其多元性内容的跨平台流动和多渠道分发,已经深刻地融入了网络内容生态体系,随之而来的是UGC内容生产语境的形成。UGC是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即用户原创内容。大学生既是UGC内容的接收者,也是活跃度极高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网络新闻事件的催化剂。为了恰当地理解大学生参与网络新闻的道德风险及道德教育的错综复杂性,必须对大学生与UGC语境交互作用进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提出了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要求,足以看出基于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由网络新闻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和内在变革刻不容缓。

一、现状——UGC语境下大学生如何参与网络新闻

在资讯爆炸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无疑成为了推动网络新闻传播与变革的重要力量[1]。他们不仅是用户,同时也扮演着新闻编辑、转发员、个性化评论员甚至是监管员等角色。可以说仅在UGC话语的生产上大学生们就实现了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同时在应对网络新闻时也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积极性与情绪性并存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众多新闻中大学生对负性情绪新闻更容易产生认同并进行反馈[2]。大学生所处的年龄与心智具有自囿性,其在道德认知水平上的理解可能与在道德情感水平上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其理智易被膨胀的情绪所裹挟,容易产生“负性新闻偏爱倾向”,并且成为这种“好新闻”的忠实拥护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群体行动极易削弱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基础。

(二)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

UGC語境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话语自主性的需求,UGC语境带来的自由度和公共话语空间赋予了大学生维护自身话语权的可能性。他们频繁与UGC语境进行交互,不仅提高了网络新闻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同时也强化了UGC语境的创设与发展。此外,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参与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信息分配结构和流动模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将对网络道德主流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利益性与责任感并存

大学生对利益性的追求主要来自于内心关于地位与发展的主张和要求,这种关注切实而复杂。在当前的UGC语境下,为了增强其思想表达的力量,他们更趋向于通过“圈层化”群体来尝试与践行新的社会契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网络新闻参与的责任意识,他们对国家民族怀着真诚而深厚的情感,他们追求社会公正且道德意识较为坚定。

二、危机——UGC语境下大学生参与网络新闻的道德风险

UGC语境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给予大学生个体更加开放、分散、流变性的话语权,同时其伦理特质和群体关系也发生了重新建构与聚集。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网络道德风险点,严重考验着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能力。

(一)网络新闻推送中的道德价值观边缘化和极化风险

尽管网络新闻采用算法推荐技术不断迎合大学生的喜好,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大学生们虽处于看似“自由”的UGC语境,但算法推荐形成的网络新闻“茧房”却占据了学校道德教育信息、话语、符号的流动场域,遮蔽了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功能指向。另一方面,算法推荐“过滤”和“隔离”了与学生观点不一致的信息,使他们无法达到信息接收的平衡和统一,只能沉浸在好友圈的狭窄领域中,由此带来了社群分化和道德价值观极化的风险。

(二)网络新闻评论中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风险

网络新闻评论通过简短叙事在功能延拓和价值超越上已成为当下很有吸引力且影响巨大的UGC产品,并逐渐凸显出其社会价值[3]。然而,由于UGC语境赋予的开放性、松弛性的话语权,大学生的非理性参与呈现出随意、不负责任、哗众取宠式的不恰当的情绪表达和网络道德危机。同时,在网络新闻的“后真相”时代,大学生往往呈现出成见、态度、话语在前,理智、事实与客观认知在后的鲜明的情理倒序性的特点[4]。此外,新闻发布者主观制造出的一些真假同构的“第三种事实”极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混淆他们的道德认知,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道德规范风险

在自由虚拟的UGC语境下,网络道德主体受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显著弱化,其网络行为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和无序化,严重破坏了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对网络诽谤信息的参与及传播行为进行了法律量化。道德与法律是同时从复杂社会中分化出来的[5],道德可以通过一个与之内在联系的法律系统辐射到所有行动领域[6],包括由媒介导控的互动领域。他们往往涉及一些同样的问题,包括关乎学术道德、伦理观与版权观的“秒抄”现象、非理性化的“恶性标题党”事件、圈属群落传播中的“回音室”效应等。在这种沉浸式的UGC语境中,大学生网民们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道德危机。

三、应对——UGC语境下学校德育的变革与新生

尽管UGC语境解构了传统新闻渠道和内容的主价值基点,但它的出现对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完全是排异和阻抗的,学校德育生态建设仍存在自己的“可能性空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下的新型思维使UGC语境服务于学校德育,使大学生们在感知社会舆论、习得知识、获知事实、影响情绪、开展社交等方面自觉接受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引领。

(一)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道德教育的动态监察反馈机制

UGC语境对德育的核心影响是使德育的“双主体”拥有了同等的话语权,由此形成的海量数据中蕴含了大量的以往凭经验无法获取和发现的信息,进而推动了德育变革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7]。因此,需要结合大数据对德育的“受众画像”进行全样本、全透明、全过程、全景式、交互式的呈现,包括管理者、施教者、学习者的行为数据以及学生日常活动中的行为数据等系统的信息集合,从而形成从学校德育到网络行为再到德育变革的动态监察反馈的闭环。

(二)进行道德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变长期影响为短期冲击

UGC语境所引发的道德危机都指向了网络新闻的急速扩张与学校道德教育规制的非对称问题,并随即转换为德育过程中的德育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问题。这就意味着,学校要改变单独“行为中心”和“意图中心”[8]的道德教育计划,在供给内容上,要不断将主流道德价值融于新颖合宜的动态性热点新闻事件中;在供给形式上,要探索机动灵活的元素和方式来诠释学校德育的主要观点;在供给对象的区分上,可设置整体、群体、分众、个性化等多种类型,从而提高学校德育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采用议题设置,主动抢占话语权

从动态角度来看,网络新闻不会“挤压”学校德育,反而会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资源和话语场域。在德育的微观层面上,UGC语境下学校要善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走向。通过设置热点议题,助推形成网络舆论热点;借助互动性高的网络传播平台,聚焦大学生眼球,使议题不断升温;依据事态发展动态策划议题,通过对议题的分解设置,有效掌握网络舆论走向,使大学生在议题从反面向正面转化的过程中自觉提升道德意识水平。

四、结语

从长远来看,新样态的UGC语境下网络新闻的普及对于学校德育生态的创新是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同时学校德育的成果也有助于推动健康舆论生态和社会心态的构建。因此,基于学校德育与网络新闻的交互关系,两者都需要在主动求变中拓展新的边界,使教育和网络的融合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7/202004/ t20200427_70973.htm,2020-04-28.

[2] 罗晓,艾明江.大学生对网络新闻认知、情绪及应对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03):23-30.

[3] 熊茵,項国雄,郑为升.功能延拓与价值重构:网络新闻跟帖演进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15-121.

[4] 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03):28-33+61+147-148.

[5] 尤尔根·哈马贝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17.

[6] 陶然.从话语分析到权力分析——论福柯《话语的秩序》[J].青年文学家,2011(10):151-152.

[7] 王占军,乔刚.大数据驱动的教育研究新范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016(001):179-185.

[8] 戚万学.道德教育的视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8.

作者简介:王涛(1989—),女,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思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变革风险
卷首语
浅议网络新闻传播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