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CT对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与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评估价值分析

2020-09-10 07:22李钊李小莉王鲁光许士滨贾淑兰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风险评估肝癌

李钊 李小莉 王鲁光 许士滨 贾淑兰

【摘要】目的:分析功能CT对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结果与介入治疗风险相关性。方法:抽选于本院接受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共87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病例纳入时间设置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患者介入治疗前均接受功能CT肝储备扫查,依据介入术后患者肝功能损伤进展分组,中、重度损伤(2~3级)38例,轻度损伤(1级)49例。经确认分组结果后比较两组术前肝储备功能CT检查参数及预后差异。结果:经收集两组介入治疗前功能CT扫描成像参数依据后可知,中、重度损伤组HAP[(65.58±10.25)ml/min<(82.54±13.65)ml/min,t=6.3861]、PVP[(10.58±4.22)ml/min<(45.05±10.26)ml/min,t=19.4534]、TLP[(52.04±15.08)ml/min<(68.54±12.95)ml/min,t=5.4848]、HBF[(202.35±42.54)ml/min<(252.54±65.08)ml/min,t=4.1178],均相对较低,P<0.05;经随访两年可知,中、重度损伤组肝硬化Ⅲ~Ⅳ级占比(52.63%>30.61%,=3.3155),死亡率(13.16%>2.04%,=4.1195),明显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结论: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可依旧其术前肝储备功能CT扫查实施参数对其预后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进展风险进行合理评估,提升预后治疗措施针对性,以积极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关键词】功能CT;肝癌;肝储备功能;介入治疗;风险评估,应用价值

肝癌作为我国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类型,临床预后较差,患者死亡率相对较高,且由于疾病发病早期缺乏显著特异性症状,导致多数患者就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进展,临床治疗措施适用性受限。介入治疗作为目前肝癌治疗首选方案,可在经介入局部靶向化疗及血管栓塞后,积极抑制患者肝癌进展,缓解不良影响,但在介入治疗中受患者残余肝储备功能影响,极易在术后加剧患者肝功能失代偿进展,加剧肝硬化损伤,影响治疗预后,应在治疗前加强患者肝储备功能诊断评估,提升预后治疗实施针对性[1]。因此,为分析功能CT对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结果与介入治疗风险相关性,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于本院接受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共87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病例纳入时间设置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患者介入治疗前均接受功能CT肝储备扫查,依据介入术后患者肝功能损伤进展分组,中、重度损伤(2~3级)38例,轻度损伤(1级)49例。

中、重度损伤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区间42~74岁,平均(58.29±4.08)岁;轻度损伤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区间42~75岁,平均(58.54±4.12)岁。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病理穿刺结果均提示为原发性肝癌,符合介入治疗指征;患者均在确认治疗方案后,确认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CT扫查、肝癌介入治疗禁忌症者;确诊肝癌Ⅳb期者;预估生存期≤3月者。

1.2方法

患者介入治疗前均接受功能CT肝储备扫查,术后经分组后,收集两组功能CT肝储备扫查结果及参数,并追踪随访患者治疗后2年内预后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肝储备功能CT检查参数及预后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差异性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性显著且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功能CT扫描成像参数对比

由表1可知,经收集两组介入治疗前功能CT扫描成像参数依据后可知,中、重度损伤组HAP[(65.58±10.25)ml/min<(82.54±13.65)ml/min,t=6.3861]、PVP[(10.58±4.22)ml/min<(45.05±10.26)ml/min,t=19.4534]、TLP[(52.04±15.08)ml/min<(68.54±12.95)ml/min,t=5.4848]、HBF[(202.35±42.54)ml/min<(252.54±65.08)ml/min,t=4.1178],均相对较低,P<0.05。

2.2术后2年内肝硬化Ⅲ~Ⅳ级占比、死亡率对比

经随访两年可知,中、重度损伤组肝硬化Ⅲ~Ⅳ级占比(52.63%>30.61%,=3.3155),死亡率(13.16%>2.04%,=4.1195),明显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指出肝癌治疗中介入治疗效果显著,较常规化疗方案预后较好,但受肝癌进展期间原有肝功能损伤影响,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后或可出现肝功能损伤进展情况,由此引发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2]。

研究结果表明:经收集两组介入治疗前功能CT扫描成像参数依据后可知,中、重度损伤组HAP、PVP、TLP、HBF均低于轻度损伤者,P<0.05;经随访两年可知,中、重度损伤组肝硬化Ⅲ~Ⅳ级占比,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分析原因:功能CT是肝癌患者肝功能储备主要评估方式,可在分析患者肝实质病变范围及门静脉高压进展情况后,明确患者肝功能储备情况,故在介入治疗前进行功能CT肝功能储备扫查,可在针对性分析患者肝组织形态特性及血流灌注情况后,准确评估其介入治疗风险性,以便在对预后治疗方案作出调整后,提升患者治疗预后安全[3-4]。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可依旧其术前肝储备功能CT扫查实施参数对其预后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进展风险进行合理评估,提升预后治疗措施针对性,以积极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参考文献:

[1]王梅,尉从新,杨贵华, 等.肝硬化CT分级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9):2197-2198.

[2]杨海南,何广明,吴辉, 等.功能CT评估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與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1):66-69.

[3]杨锐,闵朋.MRI常规+增强序列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 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130-132.

[4]朱晓强,江凯,潘静.螺旋CT测定肝脏体积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5):711-714.

1.聊城市人民医院CT室,252000

2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东昌府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252000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风险评估肝癌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重视家族史 预防肝癌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局限性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