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等待戈多》的手法和意象

2020-09-10 07:22刘子懿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贝克特戈多埃斯特

刘子懿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的荒诞观念,即“存在是荒诞的”,人类生存在无法理解的世界中,无依无靠,碌碌无为,时刻感到痛苦和不安,在孤独和 痛苦中死去。荒诞派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只有表现这 种荒诞才是真正的艺术,才是最高的真实,人们才有可 能使自己类似的经验得到验证和宣泄。《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两幕中的一部悲喜剧,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1952年以法国《随从戈多》出版,1953年首次创作。并于同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但大多数都是嘲弄,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更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等待戈多》是戏剧界的一次真正的革新,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一次成功。这出戏由两个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之间的对话组成,他们在等待一个神秘人——戈多的到来。戈多不断地发出消息说他会出现,但从始至终没有在剧中出现过。后来他们遇到幸运儿和波卓,大家一起抱怨生命中痛苦和不幸,两个主人公甚至考虑上吊,但他们从未停止等待。而戈多却从未来到。

与其他戏剧不同,《等待戈多》从表面看是完全不合逻辑的。这是因为《等待戈多》这部戏剧中使用了大量的明喻。李琳瑛(2010)认为,明喻运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即直接用形象表达精神和心理活动,而进行任何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它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和奇怪。简单来讲,这部戏里的所有对话、动作和场景都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想观众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态度。

戈多是谁?多年来人们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有人搬出贝克特的原话:“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但从来没有任何人确切地知道戈多是谁,甚至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你和我了。但在我看来,这并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戈多,就是两个主人公想见的人就足够了。总之,戈多是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的梦想和希望的象征。这两位主角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在等待期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争吵、吃胡萝卜,甚至自杀。但是他们的努力和戈多的到来却没有任何关系。

这部戏剧于1952年出版,正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存在主义哲学鼎盛时期。这部剧中生动地阐明了存在主义对“社会中的人”的看法——他人就是地狱,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从而陷入既丧失自我,又认不清他人的混沌、荒谬境地,而且还必须在这种处境中继续生存下去。

世界变幻莫测,明天也是个谜。人们一生都在抚摸着伤痕,开始痛苦地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和现存秩序持否定态度。过去的精神支柱已经瓦解,新的信仰还没有找到。这种精神空虚反映在文学艺术中,自然形成了“无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这种精神空虚也造就了这出戏。那时,人们就像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他们无所事事,期待着希望的到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戏剧,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类为悲剧。因为,有很多希望的元素。比如信差,他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来。事实上,戈多只是支撑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活下去的希望,也是他们生存的稻草:“戈多在这里,我们得救了。”但他只是没有来,他们想痛苦地上吊。但他们会死吗?不,因为他们得等戈多。在贝克特看来,生活就是这样。生活艰难,死亡艰难,充满希望和绝望。然而无望的后面还是无望。然而,“我们必须等待戈多,并将继续等待”。贝克特试图以一种启发性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现状、荒谬的现实、自我的分裂和无处不在的死亡。作者希望通过描写事物的混乱和无聊来打动人们。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没有任何东西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度过他们毫无意义的生活。虽然戈多今天没来,但明天会来。虽然今天似乎无望,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就这样,作者告诉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尤其是当希望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等待戈多》情节非常简单,语言极其荒诞,但其中却暗含着深刻的主题。大多数人生都在等待,却并不知道自己确切地在等待什么。爱思特拉岗和弗拉季米爾却幸运地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但他们的等待是没有希望的。在剧中有很多的意象因为这些意象,人物更加生动,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极大增强了作品荒诞主题的效果。贝克特的作品几乎都在重复着一个主题,即西方评论界所说的“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在《等待戈多》中,他将人类荒诞的人生隐喻于两个流浪汉对戈多无尽的等待中。在这一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作品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超理性的目的——表现人生悲剧氛围中非理性的世界和非人化的人,表现人生的毫无意义与荒芜。

参考文献:

李琳瑛. 探析《等待戈多》 的 “直喻” 手法.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24(1),110-111.

肖四新. 信仰的破灭与重建——论《等待戈多》的潜在主题. 当代外国文学,(1),127-131.

猜你喜欢
贝克特戈多埃斯特
等待戈多
一个漫长的下午
贝克特与乔伊斯两位文学大师的交集
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谜团
《诗集:贝克特全集1》
最好的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