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收缩:影响和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

2020-09-10 08:25景丽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伊春市可持续发展影响

摘要:当城市的增长主题与收缩的现实碰撞以后,城市收缩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研究了城市收缩带来的影响,并以伊春市为实证对中国的城市收缩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比较其建立在人口收缩基础上的城市发展差异度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收缩城市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收缩;影响;伊春市;可持续发展

“增长”从来都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收缩的现象在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皆有出现,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加,体现了城市问题研究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学者们开始就城市在逆增长的场景下,发展道路会如何进行演变以及在收缩的条件下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了前瞻性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学术界即以“收缩城市”为题,在全球范围就经历了人口缩减和经济衰退的城市样本展开了研究,以单个样本城市持续收缩过程的纵向深度剖析和多个样本城市既成事实的横向展开比较的研究方法,力图对城市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揭示,通过解释城市非增长性变化中城市发展的各种动因-机制-后果的理论进行构建。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实践中,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们一直对收缩问题忽视甚至抵触,“收缩”基本未能进入他们的规划设计之中,对于收缩城市基本的规划原则和方法也未曾建立。

建立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对城市收缩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以伊春市为实证,通过其2006-2015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对中国的收缩城市进行探索性研究,就其在人口收缩的城市发展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提出一定的参考性建议。

一、收缩城市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缺失

人口的持续流出使得收缩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缺失。收缩城市以往的发展往往建立在以单一资源或产业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其人口的职业教育也以为这类产业的服务为主要方向,产业工人的招募方式也基本依赖于家庭或个人为主的社会关系。在很长时间如此模式下,收缩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愈加困难直接表现为收缩城市的中小企业雇员比例小于非收缩城市。以利物浦和莱比锡为例,2001年其中小型和自雇用員工比例分别为4.9%和7.4%,远低于英国和德国全境比率的6.9%和10.1%[12]。

收缩城市流出人口大部分为青壮年,相对更有能力、具有更高学历、掌握一定技能、更有创新力。这些人才是地方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他们的离开使得地方创新体系与全球化进程更加脱离,城市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二)财政危机爆发

收缩城市的财政问题将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基于城市增长为前提的公共财政支出大打折扣;其次,在人口减少和个人及企业经济实力下滑后,地方税收下降,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即减少;第三,空置建筑的增加使得地方相应税收减少,并且由于对未来房屋价格的未来预期悲观,房产价格低迷;最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下降,收缩城市的物理空间并不会随着城市的收缩而减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必须维持收缩前的规模。所以对收缩城市而言,人口总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的减少,人均财政支出会随人口的减少而增长,同时城市还要承担区域间人口迁移造成的额外成本[1]。

(三)空置建筑增加

收缩城市中人口减少的现象造成了的房屋与土地空置率的迅速上升,不但使不动产相关税收锐减,同时还对城市公共环境、治安等方面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收缩城市中,防止向空置土地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巨大挑战。并且处于收缩进程中的老工业城市治理业已常年工业污染的土壤将耗费大量的资金[2]。空置建筑给城市低收入人群、失业者甚至犯罪分子提供了免费的居住空间,因而极易成为滋生赌博、贩毒等非法活动并成为流行病的爆发区。一个地方的犯罪案件的增加与被遗弃遗弃的土地和建筑面积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空置建筑的不断增加带来了罪案的相应增加,并导致该地居民对该地区不安全感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撤离[3]。如果对建筑空置现象不进行干预,这种现象会呈现出不断向周边街区蔓延的趋势,甚至有可能跨越城市边界,散播到其他地区。

(四)规划难度加大

目前,城市规划的方向都是增长型规划,是建立在过去发展方式总结的基础之上。因此,当城市发生收缩现象时,规划与实际情境的一致性不同,其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尤其是城市收缩表现为人口规模变化无规律,规划预测的难度就会加大。以德累斯顿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人口流失时,其城市规划预测人口将大增;2000年左右人口规模稳定时,其城市规划预测人口将大增收缩;2000年后人口持续增长,其城市规划预测人口稳定[4]。规划师所面临的另一个规划难题在于城市内空置建筑与土地对新投资者的吸引力过低。地方与国际投资者们往往偏好于在城市外围建设新区,而不是发展内城中可达性低并遭受污染的旧区。因此,这导致空置建筑与土地的治理和利用问题成为在收缩城市中长时间内不易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中国典型收缩城市—伊春市的实证分析

由上文研究可看出,收缩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人口数量的下降,并伴随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张学良等将中国的收缩城市定义为:“两次人口普查年间(2000年至2010年),人口增长率为负的城市,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表现为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的收缩;在较小空间尺度上,表现为县市(区)的收缩。[5]”判定中国城市是否发生收缩的现象如果仅仅以2000年和2010年2次人口普查为基本数据,从研究时段上来讲不足以对城市收缩的现象做出准确判断,需要继续加入其他年份人口尤其是六普后的数据来作出更有力的说明。杨东峰等指出了中国城市收缩的人口流失和空间扩张悖论现象,是在全球复杂性背景下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地方发展机制相互作用的产物[6]。虽然人口的总量是上升的,但引起了人口密度的持续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表象上的城市收缩问题。人口密度虽然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城市收缩的问题,但人口总量的缩减更是实质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来说,只要城市的人口总量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不应将其列入收缩城市的范围内。同时期人口密度的下降只能说明城市物理空间范围的扩大,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无序蔓延问题。

本文将以黑龙江省伊春市进行实证研究,通过2005-2015年的伊春市人口数据、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对伊春市的收缩现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一)伊春市城市收缩现象的人口特征识别

伊春市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在2008年被列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成为“全国唯一的国有林权改革制度试点和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伊春市的人口数量从表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一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除2007年人口相对于上年增长为正数以外,其他九年的数据皆为负值。从2006-2015年间伊春市人口总量共减少了73748人,人口下降率为6.09%,这是城市收缩最直观的数据表现。“十一五”规划期间人口减少总量为23951人,而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人口数下降的幅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仅在这五年间人口下降的总数就达到了57618人,占到了十年人口下降总量的75.8%。这就说明了伊春市人口处在加速下行的通道中,城市进一步收缩的可能性加大。同时从表 中还可以看出,伊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2005年是正值,其余年份皆为负值,反映了伊春市人口再生产能力的下降。

(二)伊春市城市收缩现象的经济特征识别

引起收缩城市的原因复杂多元,仅以人口指标来衡量收缩城市难以表述 收缩城市的一些深层次特征。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人口变化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本运动的特性所决定的。Harvey和Smith指出,资本在增值的驱动下作出投资、撤资、再投资的决策,有意识地使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成为常态[7]。获得资本投资的地区成为发展中的赢家,失去资本投资或失去投资吸引力的地区就成为人口下降的收缩城市。并且,资本增长所依赖的空间要素 是不断变化的,再投资趋向于在新环境下重新布局,而摆脱旧有要素环境的阻碍和束缚。因此,市场经济在创造发展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旧区的衰落和收缩。

伊春市的经济发展形势在进入到十二五规划期间应该说是不容乐观的,不但GDP总量在2014年、2015年出现了负增长,人均GDP水平也呈现了同样的趋势。经济的增速放缓甚至下滑同样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了影响,由图2可看出伊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地方财政收入上涨幅度基本保持在35%以上,但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245827万元后,2014、2015连续两年负增长。同期,伊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出现了大幅下滑的现象,充分表明了投资者对该市投资信心不足,市场相对疲软。而伊春市的房地产市场更是在2014年出现了50%以上的大幅削减,人口迁出带来的累积效应进一步加强。

(三)伊春市城市收缩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当今的城市收缩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由多元因素导致多种后果综合交叉影响下的系统过程[8]。伊春市人口经济数据的变化之下隐含的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以及城市化轨迹的更替或逆行。伊春市是典型的资源城市,而且是最为初级的森林资源。在国家减少木材的砍伐,再到现在的彻底禁伐,在2013-2015三年间伊春市实行了生态保育的政策。在无法伐木的同时,还伴随着伊春市人口的流失,经济转型的痛苦。现有的企业如果无法在变革中突出重围,就会有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企业倒闭,这样就会导致资本撤离和用地闲置,当地就业需求减少、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在寻求就业机会和生存空间的驱动力下,大量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离开去别地寻求发展。人口流失又导致城市投资吸引下降,人力资源不足影响资本长期稳定投入的前景预估,城市资本进一步流失,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再加上伊春市本身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剩余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自然减少和人口流失共同加速了伊春市人口总量的下降。在人口变化视角下的人口衰减和资本累积视角下的经济衰退共同构建了城市的结构性危机,成为直接影响伊春市城市收缩现象的两大主因。

可以预见到的是,伊春市城市收缩带来影响是严重的。首先是人力资源的匮乏。伊春市原来主导产业为伐木业,这一行业的工人从事强度较高的简单劳动,平均年龄超过40岁。在禁伐的政策出台后,伐木工人可能成为消失的工种。而以前的伐木工人大多是以“接班”的方式进入到该行业中,经过“传帮带”的方式完成职业培训。这一职业在本地青壮年眼里几乎毫无吸引力,绝大部分都不会选择进入该行业就业。随着有更多知识、更高技能、更富创新力的青壮年的离开,伊春市的创新体系将有可能在在人才的流失中与主流的道路越来越背离,城市在整个区域中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弱。其次,空置建筑的增加。伊春市区尤其是已建成十年的新区同样都是地广人稀,活跃其中的人群更多的是老人和儿童。一个收缩的城市,向空置的楼宇倾倒垃圾成为环境问题之一,尤其还有可能发生其中的未来的治安问题的考虑。同时由于旧城区改造的成本高于新开发土地,投资者也更倾向于参与新城区的建设,给未来的城市规划增加了更大的难题。最后,公共财政危机的发生。从上文伊春市的统计数据即可说明伊春市财政收入下降后支出并未随之减少,这印证了上文中提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下降问题。

三、结论与讨论

随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投资取向的变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期不再,城市发展进入到相对平缓的阶段。城市收缩是以人口的缩减为主要表现的城市发展现象,成为部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需要指出的是国际上对城市收缩现状进行判断通常是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的方法,但由于中国人口普查是十年一次,五普六普之间的间隔不够长,对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够充分反映。中国收缩城市需要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与以往人口数相结合来进行识别,才对收缩现象有更清楚的认识。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大方向仍是快速加上升,城市收缩仍表现为城市发展周期的表面现象。若要对城市衰败进行客观的预测,必须将宏观尺度上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研究同微观的街道或居民户数据结合起来,再进一步对城市发展活力和城市竞争力等潜力因素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首先要认识到城市收缩是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对部分城市意味着衰败的开始,对部分城市却意味着新生。研究收缩城市既不能忽視其的存在,也不能采取对抗的态度,它提供了一个城市生命周期研究的新框架以待探讨。

参考文献:

[1]Mäding H. Demographic change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trends and expectations[J].German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2004,43(1).

[2]Blanco H, Alberti M, Olshansky R, Kump et al. Shaken, shrinking, hot, impoverished and informal: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s in planning[J].Progress in planning.2009,72(4):195-250.

[3]Greenberg M R. Environmentally devastated neighborhoods: perceptions, policies, and realities[M].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6.

[4]Wiechmann T. Errors excepted-aligning urban strategy with demographic uncertainty in shrinking cities[J].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008,13(4):431-446.

[5]张学良,刘玉博,吕存超.中国收缩城市的背景、识别与特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4):132-140.

[6]杨东峰,龙瀛,杨文诗等.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J]现代城市研究.2015(9):20-25.

[7]Harvery D. Spaces of Golbal Capitalism: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47(3):343-345.

[8]周恺,钱芳芳.收缩城市:逆增长情境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5(9):2-13.

作者简介:

景丽(1977-),女,汉,甘肃天水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镇化问题研究。

课题:本文是2017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基于内部耦合的視角》(YB11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伊春市可持续发展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伊春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伊春市森林食品第三方物流体系构建分析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