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绿浪东西南北水”

2020-09-10 14:59丁云
现代苏州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水道水系河道

丁云

中张家巷河西段恢复工程一经完工,苏州城里的“老人们”便忙不迭地跑去看“热闹”。作为历史城区范围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这条“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道通水“复生”,或许意味苏州正变得越来接近那个传说中的东方水城“苏州”了。

水城气运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从城市的空间格局、空间肌理脉络、功能布局、方位布局,到城墙的形态、城门的布局,无不体现出与水系的适应性和水城特色。城河围绕城垣,适应水文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家家户户泊舟航”“非对称”城门布局的江南水乡城市特色和风貌,迄今保存基本完整。且苏州园林和古城内水系关系密切,大多依水而建,影响着园林选址、理水手法和园林景观。明末主持绘制《苏城水道圖》的江南巡抚张国维指:“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苦,股殷富庶有以哉。”

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河道水系”的保护不可或缺,古城“双棋盘”网络化传统空间格局得保护好。

二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建城,“相土尝水”后筑造的大城设有水门八座,小城亦有水门二座。城内水道从建城之初便是苏州古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战国至隋唐期间的经营,苏州城内水道日臻完善。

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约82公里,除内城河外,有横河12条,直河5条,其中城北最为密集,形如棋盘。据明末《吴中水利全书·苏州府水道总图》,明代城内河道总长比宋代有所增加,是苏州历史上城内水道最长时期。

清代,部分河道被填塞。据嘉庆二年(1797)《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城内主干河道有三横四直,河道总长约57公里。民国时、解放后,又有部分河道废弃、填塞。至1985年,城内留存河道总长约35.12公里。

“三横四直”与外围水系

今天,我们保护现有“河道水系”首指贯通历史城区内部河道以及贯通内部河道与外围水系。

历史城区内部河道体系分两个层次,由“三横四直”组成的干河系统,以及派生于干河、由诸多横河组成的支河系统。两者合为一体,共同承担着城内各项功能。

“三横四直”中,“三横”指古城内自西向东的三条主干河道,称作横河;“四直”指古城内由北向南的四条主干河道,称作直河。第一横河即桃花坞河、东西北街河;第二横河即新开河、干将河;第三横河即道前河、十全河。第一直河即学士河;第二直河即临顿河、齐门河;第三直河(原第四直河),即平江河。而原来的第三直河是一条贯穿西美巷的直河,被填没了部分,“三横四直”的结构变成“三横三直”。

系统中,直河与横河的作用是有所区别的。直河用于沟通和调节横河之水,使全城水位、流速大体保持一致。鉴于“三横四直”干河的重要性,对它们的管理和疏浚,历来由官方主持进行,所以又称“官河”,这些河上的桥有时也称“官桥”。

至于支河系统,主要由众多的横河形成,这是干河联络全城千沟万洫、干家万户的渠道。如此格局形成了苏州街河平行,前街后河,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历史城区内部河道离不开外围水系,依靠如大运河(苏州段)、外城河(护城河)、十字洋河、山塘河、上塘河、枫桥河(属古运河)、胥江、西塘河、娄江、相门塘河、元和塘等多条河道进水和出水,再连同近郊的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石湖等湖泊,共同蓄水和调节古城内外的河道。历史城区外部水系的最终来源,主要是太湖和运河,并以长江、东海为归宿。

再现历史河道

苏州城内河道历来没有专名,遵循习惯以旁河街道取名;旁河街道如有数条,则从主要街道取名。

中张家巷河,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被填埋的河道之一。它曾是苏州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东西走向,东边连着护城河,西边连着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平江河。全长约607米的河道如今顺利贯通,实现通水,成为苏州历史城区范围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

白居易和杜荀鹤的诗句里,“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不是遐想。

猜你喜欢
水道水系河道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逐孔延时爆破”在西江“龙圩水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弯道之妙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撮粮之术(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传销帝”狱中“遥控”骗人遭起诉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