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类专业的课程构建研究

2020-09-10 07:22顾志斌
客联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智能制造

顾志斌

【摘 要】智能制造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意味着对设备和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职业院校中开设的机电类专业而言,以往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随之调整。本文通过分析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结合机电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方向。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电类专业;课程构建

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的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制造方式将逐渐被智能制造这种模式所替代,成为制造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途径。而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江苏省甚至全国机电类专业引领的示范学校,也需要在这场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调整结构布局,以实现课程的改革与转变。

一、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

从定义上来说,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两部分构成的智能系统,而这一系统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例如分析、判断和决策等的智能行为活动,继而取代一部分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所需要的体力或脑力劳动。

通常可以将智能制造这一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分析,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它包括了智能生产、智能产品(或装备)和智能服务,这三者组成了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从狭义的角度可以认为仅仅是指智能生产。

智能生产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通过互相连通的智能网络,实时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产品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及其生产出的智能产品;而智能服务主要指基于智能产品或装备的一系列服务,例如互联互通的智能网络、自动计算的智能销售平台等,并且以上这些关键技术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智能生产的全过程。

二、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的满足国家工业4.0标准和智能制造要求,职业院校中所开设的机电类专业应当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对于机电类专业的用人需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创造就业条件

机电类专业包含的方向有很多,综合来说,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面向机电行业设备操作、運行维护、销售服务和管理等岗位,所以开展了大量的专业课、基础课和公开课,以此来实现课程体系多样性,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拓宽就业条件,保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专业课程目标体系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不同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来到工作岗位之后,发现多样化的专业知识无法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学过的东西用不上,需要用到的知识学得不精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需要企业的重新培训,另外,在设备操作和生产管理中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中差异很大,这也是教学目标不匹配的影响之一。为消除此不良影响,需要在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对相关行业进行调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岗位需求,根据当前情况来看,机电专业设备维护技术岗位为主要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能力

以往的机电类专业注重的是学生在机电学科的实践能力,所开设的课程也始终围绕着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设置,即便到了企业中也只负责一部分生产任务。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例如开发设计、售后服务、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这无疑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优化机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根据学科体系建设,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各个模块都是由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每个专业课都伴随有实训和实习,由此构成完成的知识体系,但是就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其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不强,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没有见过相对应的行业先进设备,缺乏职业行为能力,所以需要根据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来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在开展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对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比如可以将机电专业第一学年的课程分为电气安全安装和系统组件机械加工,第二学年分为一体化系统生产管理组织和机电一体化系统装配与机电液传动,第三学年分为系统拆卸、系统故障检测维护、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制作,这样的课程安排,极大的强调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专业的实践性,符合未来岗位需求,有效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三)突出智能制造,加强校企合作

一直以来,校企合作是教育部提出的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培育模式,事实上在落地时学校和企业之间都存在着一些困难,导致很难实现。而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作为机电类专业,学校和企业必须深度融合,学生只有通过在企业中的锻炼才会对智能制造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界定,并且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机械机电设备,弥补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中的不足,而企业只有反馈给学生所需要的人才能力及素养才能让学生清楚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的满足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需求。

(四)增强网络建设,实现双创教育

随着5G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早已经被互联网所打破,学生在学校学习技能的时间毕竟有限,将来的学习更多的会偏向于网络信息化,学校应当加速发展网络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钻研技术,可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同时也让学校的办学变得更有特色。

(五)开展技能培训,组织社会服务

学校可以同社会机构一起利用假期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些专项培训,让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甚至成为多面手,这对今后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面向当地开展一些社会服务工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是学校打响知名度,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

(六)扩大就业渠道,打通国际教育

作为学校而言,每年都需要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对于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来讲,今后的就业渠道不仅仅停留在一线技术人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其自身可以完全适应技术、销售、设计、管理等多个岗位。同时对于有继续深造想法的学生来说,将来国际教育会被打通,他们可以去德国、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继续进修学习。

三、总结

在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也不断变化的今天,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行业发展的大方向,而制造业的企业们随时都会对生产设备和人才需求有更高的要求,作为机电类专业的院校,必须在大背景下更加突出智能制造这一概念,及时合理地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可靠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静.工业4.0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探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2).

[2]王燕.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18(22).

[3]王稼伟,王晓忠.五年制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10).

[4]姚钢.智能制造视域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16(6).

[5]吴康林.工业4.0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23).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智能制造
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初探
ESP课程体系下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