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儿童,看见课程生长的力量

2020-09-11 03:56俞昕
教育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放风筝风筝经验

俞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停工停课,是否意味着教育就此按下暂停键?用辩证的思维去考量,有“危”必有发展的机遇。停课背景下,幼儿园主题活动能否开展?幼儿园教师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于阻礙中寻突破?我们思考,要基于幼儿当下生活经验生发主题课程,基于高质量陪伴探索云互动策略,基于有效服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今天,让我们走近“风筝派对”主题,分析如何抓住儿童的经验,让课程更具生命力;一起走进新星幼儿园,发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足迹。

环环相扣,搭建主题活动框架

主题内容从何而来?超长假期里,由教师发起的师幼“线上聊天会”成了孩子们会面的美好时光,多个独具特性的家庭微项目均来自聊天中的话题。这次,教师的话题是“春天来了,你们最想去做什么?”几场小组式的聊天会后,教师整理话题,发现放风筝引发了幼儿群体的兴趣。那么,风筝话题引发的主题是否有意义?能否适合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儿童的经验与兴趣都有必要转化为主题吗?这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判断。

核心价值如何确定?好的课程,能够看得见儿童的学习。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要能“看见儿童,看见学习”。研修团队从分析儿童兴趣背后的原因入手,通过倾听与追问,探寻风筝主题的核心价值。宽敞的场地可以自由奔跑,高高的天空可以放飞幼小的心灵。通过师幼隔空对话,发现因疫情防控的需要、被“禁足”了三个月的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对与同伴相逢的期待是如此强烈,这不正是课程实施的价值所在吗?

知识体系还是儿童经验?首先,探寻风筝的历史渊源,做好主题资源与素材大搜索。一个有内涵的主题课程,需要教师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源。知识储备丰厚,选取主题内容时才不会捉襟见肘。对于风筝,我们究竟知道多少?团队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风筝历史源远流长,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有鲜明的美学特征,蕴含了力学的奥秘,也寄托了美好的寓意。于是,一张包含了风筝历史、种类、构造、功能、文化等的网络图逐渐成形。

那么,这就是儿童的课程了吗?不,这只是教师尽最大努力收集的相关资源,从资源转化为课程,需要整理和取舍。对于幼儿来说,主题内容的多和全并不十分重要,是否适合才是关键。

其次,在宏大与微小的博弈中,儿童经验战胜成人视角。回看主题的核心价值“自由之喜、相逢之乐”,对儿童来说,放飞风筝才是兴趣所在,只有在放风筝的奔跑追逐中,才能充分感受自由飞翔的美好和同伴嬉戏的快乐。聚焦“放”这一动词,对风筝的资源网络图进行审视,教师们经历了从细枝末节的小调整到大刀阔斧的舍弃。舍弃了实则纷乱的表面繁华后,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儿童经验与真实需要的尊重,而这,正是儿童观的胜利。

预设生成怎样平衡?主题内容源于儿童话题,主题目标贴近儿童需要,主题脉络符合儿童经验,至此,主题确定了吗?团队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意见是,既然主题本身就是基于儿童经验生成的,现如今整理和形成的思维导图就可以落实了;另一种意见是,既然我们关注到从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中生成主题,那么更应该关注主题进展中儿童经验的变化和学习的需要,为儿童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于是,有了鱼骨状的脉络图。“风筝派对”主题下的四个小项目设置更加灵活,预留了更多的学习可能,满足了幼儿探索和个性化的需要。

从课程建设看教师专业力

“风筝派对”是五位年轻教师在疫情下自主构建的班本主题课程。从这一主题的引发、架构、整理、形成,历经了多次头脑风暴,其中有困惑、有争执、有迷茫,最后迎来了云开雾散的豁然开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教师建设课程的信念?这与幼儿园提倡的教研文化不无关联。“风筝派对”主题审议的五位教师,充分传承了新星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不一样;你我融洽,心情舒畅”的文化基因,体现了课程建设“至臻·至真”的价值追求,实现了教师团队建设与保教质量的双赢。

营造允许质疑的环境,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让我们来听听主题审议时教师的对话。

组长:孩子们对风筝这么感兴趣,我们做个风筝的主题吧!

组员1:放风筝技术含量太高,大班还能试试,对于中班小朋友太难了,我认为不合适。做风筝、放风筝都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完成,主题课程还是算了吧!(组长:真的实施不了吗?)

组员2:这么多孩子都想放风筝,不正是符合了话题典型性的特征吗?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切入点去做。(组长:这么多内容,哪个点适合中班的孩子呢?)

组员3:既然要做主题,那么只围绕一个点去做,对丰富孩子的经验是否不足?我们可以降低难度,尽量让孩子对风筝的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应该要关注知识的广度,不是吗?(组长:的确,有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幼儿阶段就是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组员4:做风筝的主题,能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孩子有哪些必备经验呢?这个你们有想过吗?(组长:这个建议很棒,我们的争论别忽略了幼儿成长的需求。)

从以上对话片段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而组长鼓励和倾听教师们的想法,不打断、不轻易否定,于回应中,不断强化“做出不一样”的共识;于交流中,营造融洽的氛围,保持心情舒畅。正是这样的团队研修氛围,才有了成人视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

具备自我否定的勇气,培养反思型教师。以主题教学活动“看得见的风筝线”为例,执教的沈老师在设计教案时,根据孩子们让风筝线看得见的想法,提供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材料,数量、种类丰富,满足了班级幼儿选择、操作、探索的需要。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材料投放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符合儿童经验层次和能力水平。但是经过两轮的磨课,她提出了全盘放弃这些材料的想法。原因是材料的种类太多,无关变量,无法控制,线下开展时还要依赖家长的配合,影响了孩子的操作,干扰了孩子获得新经验,活动一时陷入僵局。沈老师的自我否定是需要勇气的,而这正是我们倡导的“做善于反思的教师”的理念认同和行为内化。最终,教师们只选用了彩纸,实验符合儿童的能力水平,也较好地达成了目标。如果没有当时自我否定的勇气,何来之后的精彩呢?

回看主题课程“风筝派对”和教学活动“看得见的风筝线”,在孩子的成长点、目标的适切度、主题的推进上还很稚嫩,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但它展现了新星人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努力,展现了教师团队合作互助、至诚至真的研修文化。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新星幼儿园园长)

责任编辑:谷珵

专家评课

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教师们勇于创新,抓住教育契机,设计了云上主题活动“风筝派对”。主题的选择源于疫情下幼儿渴望接触自然、渴望相聚的心理需求,同时放风筝是春季非常受欢迎的亲子活动,这一主题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让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此外,放风筝是我国的民间传统游戏,该主题活动也是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很好的尝试。

改造风筝的活动基于幼儿在放风筝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被风筝线割伤。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主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预设了线索,但在具体活动设计上保留了灵活性,关注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应把幼儿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出现幼儿被割伤的情况。教师选择彩纸作为标记材料,并能在区域投放其他孩子们想到的材料,既能让活动目标更聚焦,又能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活动流程的设计可突出“云上”的特点,明确在家庭中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让幼儿能真正操作材料、获得直接的经验。此外,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与家长、幼儿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王兴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猜你喜欢
放风筝风筝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