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剧院“零补贴”成功运营的个案研究

2020-09-12 10:01
大众文艺 2020年16期
关键词:票价艺术节歌剧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2010年,广州大剧院以著名歌剧《图兰朵》的演出揭开了其“零补贴”独立探索市场的序幕。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在获取广州大剧院的运营管理权后,不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凭借着剧院优越的硬件条件,探索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化运作方式,仅用一年就达到了收支平衡。广州大剧院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了我国剧院市场运作的无限潜力,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剧院运营道路,本文将会对其“零补贴”的运营进行细致的阐述。

一、“零补贴”运营的由来与利弊

(一)“零补贴”的由来

2009年,政府投资了13.8亿完成了广州大剧院的基础建设,觉得剧院的运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定剧院的运营班底。而中演公司认为广州大剧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外部条件,通过合理的产业化运作完全可以自负盈亏,于是提出了“零补贴”的方案,并靠这一点成功中标。这也意味着政府不用费心思去管广州大剧院,剧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独立运作、独立核算。

(二)“零补贴”的优点

1.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根据2015年文化部发布的《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专业剧场的收入中,政府拨款收入占比达47.7%,是主要营收来源。广州市政府每年要扶植、给予财政支持的剧院有很多,例如广州粤剧院、广东省木偶剧院等,而广州大剧院除了开业半年亏损109万元之外,之后的每年都能收支平衡并且有少许盈利,无须政府的补贴也能顺利运营,这无疑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2.保证了艺术创作与运营的自主

由于政府的“撒手不管”,广州大剧院演出的引进、安排、票价与营销完全由运营方自主决定,由市场来调控。此举降低了政府的干预,使剧院可以独立自主的探索演出市场,保证了艺术机构的自治与艺术创作运营的自主。

(三)“零补贴”的弊端

广州大剧院每年的演出成本十分高昂,根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广州市政府签订的协议,剧院每年至少要有200场商业演出与50场公益演出。除了演出成本外,剧院每年煤、水、电、员工等其他运营成本也达到了900-1000万左右。在“零补贴”的制度下,广州大剧院要靠一己之力承担起庞大的演出、运营费用,也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后果。

1.场租与票价高昂

广州大剧院的票价在创立伊始十分高昂,2011年上演的歌剧《托斯卡》票价最高达到了2880元,广州市民对高票价虽有埋怨但承受能力较高,然而如此高的票价也无法承担得起剧院的运营。艺术总监徐民奇曾向媒体抱怨过:“实际上,我们一年300多场演出,即使票全部卖完,也是亏损的,毕竟它的演出成本高。”[1]因此,广州大剧院不得已设立了较高的租金来维持生存,其歌剧厅日租金达20万元,实验剧场日租金10万元。

2.招商项目与艺术形象的矛盾

为了支撑剧院的开支,广州大剧院在开幕后打造了剧场外部商业区,引入了肯德基、必胜客、三人行西餐厅等四家餐厅。许多市民认为肯德基、必胜客商业化的红色大招牌与广州大剧院高贵典雅的艺术建筑十分矛盾,看起来大煞风景。

3.公共社会属性的缺失

广州大剧院是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其本应侧重自身的公共社会属性,要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到多样化、多方面的优质艺术产品。然而其高票价使许多市民望而却步,甚至有许多市民因为负担不起票价又希望能观赏优质剧目而在开演前流连于剧院门口希望买到低价黄牛票。而广州大剧院的修建是政府出资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票价定高显然不是长久之道。在这种趋势下,票价的降低成了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零补贴”弊端的解决方法

(一)自行降低票价

广州大剧院除2010年度略有亏损外,2011年后每年都能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在运营逐步稳定后,广州大剧院开始更加注重其公益性,尝试了多种方式来降低票价。由于一开始的高票价已经使观众有了惯性与基准,票价的骤降会使观众怀疑剧目品质有所降低。于是广州大剧院采取了两种容易被观众接受的降低票价的方法,一是推出微信购票平台,定价不变,但观众通过微信公众号购票能享受较低的折扣;二是运用座位划分的技巧,缩减高票价的座位区间,增加低价票的座位区间。

(二)演出补贴制

201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对广州大剧院实行演出补贴制,投入了600万元专项资金来补贴在大剧院上演的公益性惠民演出。文化部门指出,这并不是给大剧院本身的财政补贴,在广州大剧院的运营管理上,官方将继续维持不干预的准则,将继续保持“零补贴”“零编制”。[2]政府的适度投入使广州大剧院的公共社会属性得到了刚性保证。

随着票价逐步降低,广州大剧院的上座率得到了迅猛的增长,2017年上座率高达79%,比2016年的65%增长了14个点。

表1 广州大剧院演出场次及上座率表

(三)选择性招商与品牌赞助

为了使外部商业区既能获得稳定收益,又能与大剧院的高雅环境相符,广州大剧院开始对商户进行筛选,让高端、文艺的商户入驻商业区,使外部商业区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入驻的商户有华南施坦威钢琴旗舰店、古典酒廊、滴水坊等。

广州大剧院鼓励企业独家冠名或赞助剧院的演出。例如时代地产冠名了《泽西男孩》、德国宝沃汽车冠名了《柏林爱乐交响音乐会》、法国1664啤酒赞助了《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三、“零补贴”的产业化运作

(一)最大化运用空间的运营方式

广州大剧院在运营中根据其建筑及剧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对现有的固定化的空间进行了最大化的运用。据统计,广州大剧院的场地使用率达到了90%,其租赁收入占总收入的11.54%。

1.实验剧场

剧院的实验剧场只有350个有效座席,座席数偏少,限制了其演出种类,中成本剧目做不来,只能做小成本剧目。而剧院正在通过一系列手段化劣势为优势,其不仅作为音乐会、小成本话剧、儿童剧的演出场所,还用于举办艺术培训活动、发布会、分享会。实验剧场的地板全都可以降到平面,在放平后还可用于举办酒会、展览等活动。剧院还为实验剧场配置了一套电影放映系统,屏幕降下来可以播放4k的高清画面。何总致力于将实验剧场定位得更加高端,将座位少的劣势变为跟艺术家距离近、“物以稀为贵”的优势,剧院准备将知名法国演员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剧目放到实验剧场来演,让观众体验高端艺术的魅力。

2.实验剧场外部走道

实验剧场外部走道十分宽敞,并且悬挂着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白领之梦”。广州大剧院常将该走道用于举办发布会、见面会、艺术讲座等活动。

3.排练厅

广州大剧院共有3个排练厅,分别是:歌剧排练厅、芭蕾舞排练厅、交响乐排练厅,总面积超过1100平方米。由于外来演出团体在广州大剧院的排练时间往往比较紧,都直接上舞台彩排,因此空出来的排练厅有了很大的规划空间。剧院一是将排练厅作为举办艺教培训活动——亲子工作坊、即兴创作夏令营以及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排练的场所;二是在排练厅举办大师班、分享会等活动。

(二)演出的安排与制作

从开幕至2020年1月,广州大剧院共完成演出4026场,累计观众297万人。其演出收入占比达总营收的68.24%,主要演出有四类,戏剧类占比高达37.56%,音乐类占比21.98%,舞蹈类占比11.77%,展览类占比16.52%。

1.“一节四季”的演出格局

广州大剧院打造了广州艺术节、港澳台粤演出季、华人音乐家演出季、新春演出季以及周年庆典演出季这“一节四季”的演出格局。

广州艺术节、乌镇戏剧节、上海艺术节和香港艺术节是我国最具知名度的四大艺术节。2018年的广州艺术节从5月4日开始持续到8月3日,在四大艺术节中历时最久、剧目最多。

港澳台粤演出季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理念不谋而合。广州大剧院致力于引进港澳的优质艺术产品,香港话剧团、香港舞蹈团、澳门交响乐团等港澳顶尖艺术团体每年演出场次占比超10%,由于语言相通,港澳的作品在广州并没有水土不服,大多还成了“爆款”。

2.“年度歌剧”已形成品牌

从开幕至2020年1月,广州大剧院共上演了15部歌剧共计40场。15部歌剧总投资9688万元,总票房4247万元,亏损达5400多万元。虽亏损巨大,但为了保证自身的艺术性,广州大剧院每年都会坚持斥资制作一部歌剧,选的大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深受观众欢迎。

2018年5月,广州大剧院推出了首部自制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在广州、北京两地完成了六场的首轮演出,其中广州的三场演出上座率接近90%,总票房超过150万,主流媒体的报道多达203篇。2019年《马可·波罗》走出国门在意大利开展巡演,2020年推出了十周年特别版。原创歌剧的成功是里程碑式的胜利,而“年度歌剧”的品牌价值也因此而进一步增值。

四、结语

广州大剧院实行“零补贴”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保证了艺术创作与运营的自主,但也带来了高票价、高场租、公共社会属性缺失等弊端,而广州大剧院正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其运用各种方式自行降低票价,合理运用剧院外部商业区招商引资,鼓励企业独家冠名或赞助剧院的演出。政府也为广州大剧院量身打造了演出补贴制,助力其良性发展。除此之外,广州大剧院最大化运用空间的运营方式、合理的演出安排与制作都是其产业化运作的亮点所在。广州大剧院的“零补贴”运营虽是首创之举,却有着势如破竹的气韵。

猜你喜欢
票价艺术节歌剧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演唱会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天津:京津城际延长线票价“公交化”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