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生成学生的观察力

2020-09-12 14:03陈明芳张传佑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阅读教学

陈明芳 张传佑

摘要: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观察顺序零乱、不系统,不能对观察对象做全面系统的概括。因此,培养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十分必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观察兴趣;观察方法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获得感性材料的能力。观察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让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趋势。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也就不可能有创造。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是一样的。然而,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观察顺序零乱、不系统,不能对观察对象做全面系统的概括。因此,培养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急需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教育专家层层把关,按一定系统编排出来的,这些经典的选文多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们认识、探索外界事物的重要动机。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在培养观察力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为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教学《树之歌》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各种树木生动形象的图片,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树木,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录下树的特点,再让学生交流各自观察所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二、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观察方法往往能提高学生观察的准确性。那么,我们要教给学生哪些观察方法呢?

(一)选择恰当的观察点

观察点,就是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准确地形成事物表象、提高观察效率必然要求选择准确的观察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观察点的不同。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事物,观察点不同,所获得的事物形象也不相同。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文,小鸟和青蛙对天的认识都没有错,只是看的角度不同,小鸟看到的天更接近实际情况。这是一篇训练学生全面观察事物、客观看待问题的好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从熟悉的“天”入手,得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再引导学生结合盲人摸象的故事体会观察角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明白只有选对观察点才能看清事物本质。

(二)掌握观察的顺序

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内在顺序,小学生观察事物时缺乏内在的逻辑顺序。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教会学生按照顺序观察事物,否则就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本质特点。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的?第3自然段描述夏天景色时,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的?当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后,教师将观察方法融入到课文讲解中,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按时间顺序去观察某处景物,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观察方法。

观察顺序可以是时间的,也可以是空间的。空间的顺序主要是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这是静态观察。从时间的角度看,顺着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观察,这是动态观察。当然,观察有时也需动静结合。学生紧握了一定的观察顺序,再观察时就会有条理,写文章也就有逻辑了。再如,《日月潭》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让学生明白:作者描绘日月潭景色是先按时间顺序写清晨和中午,在写清晨景色时又按从近到远的顺序来描写。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观,并将观察结果表达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进行观察比较

小学生由于观察事物不细致,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很难把握,常常抓不住事物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文中事物与实际生活事物的不同。比较观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课文。

(四) 多感官并用

除了看,我们还可以从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去补充观察结果。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作者先写观察到杨梅的形状是圆圆的,接着作者又用手触摸杨梅,知道杨梅带刺,刺是软软的,最后作者又品尝到杨梅是“酸酸甜甜”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掌握事物的观察方法,再让学生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水果,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

(五) 展开观察联想

联想是指因某人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观察时的联想就是对观察对象的形象进行合理的丰富的想象。比如《找春天》一文的第7自然段,对春天从各种感官进行描写,品读起来非常有趣,但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仅靠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教师可播放轻柔的音乐,用课件出示春天相关的景物,再用动听的声音、动人的情感朗诵这段文字,营造美妙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显然,学生已经借助想象和联想,“欣赏”到春天的美妙和动人的气息了,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了活灵活现的生动画面。

(六) 持续多次观察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想把握事物的全部,就要进行多次的观察。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曾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可见,只有多次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点,才能让观察的结果更加真实。例如,在《鸟的天堂》一文中,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完全不同,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学习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环境中观察某件事物,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以此来培养学生精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提升其写作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观察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与技巧,再结合生活事物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長期坚持,学生的观察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开启学生观察之门的策略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观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