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坐标

2020-09-12 14:03余沟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文化自信教学资源

余沟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盛则国家兴盛、民族兴盛。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尤其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教育的范畴来说,教育工作者应立足课堂阵地,开发校本资源,构建多样生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并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全面开掘和无声渗透来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期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教学阵地;教学资源;教育生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推动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如日出之阳,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记忆力的最强期,是学语言的最佳期,也是正品格的最优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抓住这样的学习黄金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进入袓国传统文化的圣殿,在感受其厚重和温润的同时,学会观古识今、知人论世,打下优秀传統文化的根基,树立文化自信。那么,如何针对小学生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践进行例谈。

一、正本清源,立足语文课堂教学阵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经典灿若繁星。中国文化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典”是一种法度和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着中国文化的风貌,维系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秩序,也是增长我们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统编版教材大量增加古诗文和文言文,为我们实际操作起到重要的引领与导向作用。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小古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筛选、过滤、审核,历经千年不衰,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内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是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主要抓手与凭借。

比如,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有128篇,增加87%。其中,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论语》选段。因此,面对这些经典,必须首先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这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主阵地、主战场。其次,要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用好语文教材,对于经典文学要多诵读、多品味、多内化。诵读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古人一般,或中气充沛、高声吟唱,或辗转回复、抑扬顿挫,感受诵读的畅快。演绎课上,在古韵十足的古诗文中,在委婉流转的名篇吟诵中,在深入浅出的品词析句中,在精彩纷呈的情境体验中,学生们内化经典文学作品的音韵、气势和风采,感知语言的魅力,享受文学的意境。教师应依托教材,立足课堂,让学生从小不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学习并且尽可能多地积累,最终内化成自身修养的语言,形成自己的精神底色和文化基因。

二、开渠引源,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资源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符合本地特征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形成体系,让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开掘更宽、渗透更全。

(一)编校本教材,补充学习资源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是关键;要以课程教材建设为抓手;要融进校园文化之中,让每个孩子身上都留下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校自办学以来,就把国学、国术、国艺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国学研习上,倡导“国学修心”。为此,我校成立国学教材编写组,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兴趣、认知等学情,选择性梳理提炼,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蒙学经典中采撷精华,遴选出贴近学生研习需求的内容,编撰出一套贯穿整个小学时光的六册校本教材《慧文雅集》,助力学生拓展经典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注重选文的典范性和广泛性,力求把最经典的内容呈现出来。此外,还注重增加趣味性和阶段性,链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迎合学生心理的内容,以求体现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总之,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就是在充盈孩子知识和能力的“底蕴”,构筑孩子道德和良知的“底线”,丰富孩子成长和生命的“底色”。

(二)建德善学堂,打造特色项目

2014年,伴随着“文明苏州,德善之城”的建设,苏州市德善书院扛起“传播文化经典”的大旗,践行“弘扬德善风尚”的宗旨,已然成为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其影响和效应正在不断放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和文化的自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善书院星洲学堂”应运而生,成为德善总院下设的首个学堂。六年来,星洲学堂以继承传统的“慧雅文化”为思想内核,逐步形成了“慧雅国学”特色建设的核心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方向,探索出一条个性化的办学之路。最具特色的方面体现在:一是坚持教学目标和流程的规范统一。特别是在研习教学设计方面,在每一课的设计方案上,课程组坚持教学板块的相对统一,按传习内容、目标、重难点、准备等环节进行设计。二是坚持创新和特色的相得益彰。在传习过程中,融入故事讲述,提高兴趣;模拟生活场景,拉近距离;设计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标注注释译文,降低难度;引入视频歌曲,加强理解;结合汉字字理,追根溯源;古今旁征博引,激发思辨;注重读诵感悟,浸润认知;力求研习环节的多姿多彩,基本做到了在每一课设计和每一则经典内容的教学形式上求变化、求新意、求突破。三是坚持体验教育和国粹的融合统一。对于小学生而言,体验教育为抽象的文化概念提供了一种可触摸、具象化、实践式的现实载体,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历史空间,完美地呈现出来。在丰富多彩的体验实践中,囊括了传统文化精髓,展示了传统文化魅力。为了让学生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获益更多,“德善书院星洲学堂”开设了不同的体验课程:国画、碑拓、泥塑、剪纸、篆刻、陶笛、琵琶、京剧、武术、洞箫、衍纸、宫扇、碑刻、砖雕、诗经寻芳、苏州园林美赏……我们邀请专家老师、民间艺人走进学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技艺,更加直观地学习、感知优秀传统文化。

(三)办特色节日,推广传统文化

校园节日是学生们喜欢的主题性序列活动。我们以节日为媒介,开展相关活动,把教育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学校依托校园文化节深化传统文化学习,比如举办“论语节”,围绕《论语》做文章,做深做透。《论语》是儒家经典,内容博大精深,集思想性、文学性、现实性于一体,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的价值导向,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和理想境界,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举办“论语节”,就是固本于传统经典,启蒙启智,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和传承,引领学生徜徉其中,以国学修心,以文化养生,使学生融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广阔胸襟,是培养孩子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绝佳平台。“论语节”上,可以深掘论语内涵,通过家长参与、拜师习礼、国学演绎、经典體验、亲子趣味等项目,探索丰满灵动的形式、丰盈生命的多味互动、丰硕成长的涵养礼仪,以此润泽每一位学生,实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追根溯源,构建富含多样课型的教育生态

笔者所在的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厚重、博大,人才辈出,其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为此,学校在开发传统文化课程时,应考虑发掘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比如,学习民俗文化,给学生打下民族底色。其中,民俗中的对联、谚语、节气、节日、姓氏、五行、生肖文化等都可以悦纳进来,体现出教育生态的多样性。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道中华经典文化的正餐,那民俗文化就是不起眼的调料,虽然零散、细小,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补充与存在。它不仅存在于教材中,更存在于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存在于人们的闲谈举止,存在于任何一个叫作中国人的身上。这些民俗文化零散、不成系统,但存在范围广且隐蔽。基于此,教师应该教育引导学生将更广阔的生活作为民俗文化学习的外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民俗知识,拓宽民俗文化的范围。总之,民俗文化的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如,姓氏文化可以结合老师、同学的姓氏,如果周围有姓复姓的同学、老师,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

再者,可以定期举办小游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如,元宵节在苏州文庙参加“我们的节日·闹元宵”活动,举行开笔礼,看猴王表演,猜灯谜,吃汤团;端午节在苏州文庙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情”活动,观看艾草、菖蒲、雄黄酒等端午物料的实物展示,体验用现代科技制作3D粽子,亲自品味粽子;组织学生参观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了解了中国生肖邮票的特点、起源、历史;参观苏州中学,感受百年老校、千年府学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在苏州中学读书的强烈愿望。充满乐趣和文化含义的小游学活动,可以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更具体直观地诠释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更让学生和家长留恋往返、铭刻在心。游学之旅,孩子们汲取知识,明白做人之道;家长们修身养性,涵养优良家风;老师们教学相长,提升教学品位。这样,小游学就承载了诵读经典、研修国学、传立家训、弘扬文化的功能。

此外,可以再增加民俗饮食和人文课型。依托饮食文化和名人胜地特色,尝试开发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课型,如苏州的寒食节要吃“青团”,立夏要称重、竖蛋,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撑腰糕,冬至要吃各种肉团子等,都可以打造别样的课型样态。还可以是景点与人物的结合,如大名鼎鼎的“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苏轼语)的“虎丘塔”;相传是范仲淹墓所在地的天平山;勾践卧薪尝胆,给吴王养马之地“白马涧”;白居易夜游的“七里山塘”;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的故居、墓地“桃花坞”等。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好好加以挖掘。这样的传统文化集聚地方特色,属于宝贵的民族财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些传统文化体现出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光大。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多元思想纵横交错的今天,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失去了许多知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经典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力量,爱上经典,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愿意做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者,这才是一件极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参考文献:

[1]王建林.影响小学课堂有效管理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革新,2016(12).

[2]李亚西.以人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文化自信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