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滤镜”时代的“新文化”

2020-09-12 14:13史文莉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美颜滤镜

史文莉

摘 要:“民间美颜三大神器有化妆、滤镜、补光灯,微博发图三按钮是贴纸、滤镜、马赛克。”滤镜已经成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变美工具。在社交网络越来越便利,娱乐属性越来越突出的当下,滤镜文化也成了人们最热衷的审美文化之一。

关键词:滤镜;美颜;数字形象;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

一、滤镜文化的前世今生

(一)滤镜初遇见——大头贴

十几年前那个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大头贴机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街头随处可见,那时候大头贴是最早的“自拍”。大头贴风靡一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拍功能。当时的大头贴机大多是利用CCD成像的模拟摄像头和影像使用普通电视卡采集进电脑当中,让拍摄者能够根据屏幕中的画面调整自己的表情、造型等以提高和背景画框的贴合度;高强度的灯光,大幅度的磨皮,让大头贴已经有了初步的美颜功能,这和现在广为流行的美颜自拍已有相似之处。

2.互动性。拍大头贴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背景,拍摄完还可以添加各种贴纸,这个过程中的趣味性、互动性和相对宽泛的选择范围,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娱乐化的独特体验。

3.即时性。学生族放学后和上班族下班后是大头贴店最热闹的时间。先选相框,非主流背景和葬爱家族文字是最受青睐的,除此之外还有甜美系列、萌宠系列、明星合影系列等各种风格一应俱全。然后钻进遮光帘拉起来的小屋,摆好姿势,按下按钮就完成了大头贴的拍摄,几分钟后裁剪好的照片已经被老板包好送到顾客手中了。大头贴机一般都配套有彩色喷墨打印机,照片即拍即拿,这让拍大头贴成了一种既省时又好玩的娱乐方式,深受当时年轻人的喜爱。

4.便利性。大头贴的尺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最小的只有1寸照片一半的大小,如果店里摄像头的像素比较高,最大的可以达到6寸大小。大头贴自带背胶,揭下后面的离型纸,就可以贴在手机、钱包、相册、笔记本等各种你想贴的地方。除此之外,还可以和朋友交换,当作纪念。

5.价格低廉。大头贴在当时最受学生群体的欢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的价格低廉,笔者当时的收费水平1寸大小的是5块钱7张,7块钱9张,这在学生群体的经济水平中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二)美图随时P——美图秀秀

对外表的刻意关注和过度修饰一直是线上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内容。“美图秀秀”是国内最早出现的美图软件之一,主打“让更多人变美”的概念。和Adobe Photoshop的专业化模式不同,美图秀秀走的是平民化路线。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每个人都可以肆意玩转自己的美丽世界。再加上“美图社交圈”“潮流滤镜”“全能修图”“滤镜相机”“美图黑科技”“瘦脸瘦身”“一键美颜”等强大功能,社交、美颜、智能硬件三大产业事业群,使美圖秀秀的用户活跃量也长期位居各大摄影美化类软件前列。

美图秀秀把美归纳为一套流水化、模式化、数据化的生产体系,“电影”“胶片时光”“美术馆”“春日限定”“暖冬”“质感”“校园”“清新”等不同主题的滤镜,只需要点击选择其中一款,便可以根据美图秀秀预设好的审美标准来对自身进行理想化的视觉生产。

(三)实时变美——AI技术

AI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片美化的革命,逐步向解放双手实现自动美化、一键美化的趋势前进。

AI变美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照片中的个性特征进行定制属性的美化,比如五官立体、皮肤美白等;AI降噪技术可以解决弱光环境下的噪点,对图像信号进行再构建,同时保留细节化信息,避免图像失真;AI图像增强技术可以对画面汇总的场景进行只能分析,并对对比度、饱和度等进行调整,且更加自然;AI强化学习技术能够适应当下用户多样化场景的拍照需求,针对位置场景,深度强化学习技术也能通过算法分析,对图像进行合理的处理。

除此之外,利用AI技术实现的皮肤测试、跨次元特效、照片修复、少女照相馆、梦幻娃娃机等功能在各图片美化相机的上线,让AI技术具体化,而且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提升也俘获了不少用户的芳心。

二、滤镜文化形成的因素及影响

(一)自我需求的满足

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回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认同命题——人们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往往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行为中完成的。这其中,他人对自我的情感、认知、态度和评价更像是一面“镜子”,人们借助这面“镜子”来把握和调适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人的目光铺设了个体行为的整体语境,一定意义上限定甚至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个人会按照他人的期望来塑造自我形象。以前我们的祖先只能利用河流湖泊中的倒影观察自己的样子,后来有了铜镜,再到后来照相机的出现和发展,拍一张照片的成本和所需要的时间都越来越少,更多的人也在通过这种自我关注的方式来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

在虚拟的社交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比如或多或少的对照片进行调整、美化,因为这更有可能带来积极的回馈,进而达到人们促进社会交往、提高生活满意度等目的。为了保证这种自我需求的满足,人们不仅注重自身的形象管理,还开始关注数字化的自我形象管理。有了美颜滤镜的加持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正向评价,人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更加依赖美颜滤镜。滤镜文化正是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上而发展、盛行了起来。

(二)“颜值即正义”的社会认知

现代人的社交,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是在线上进行,“颜值即正义”也成为了一种核心竞争力。美国教授丹尼尔·哈默迈什曾在《美容和劳动力市场研究》一文中提到:面试的时候,应聘者的颜值从一开始就在影响着最终的结果。“人丽资本”这个词汇的出现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它是指外貌和学历等因素一样是构成个人职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在数字化的时代,大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数字化形象,比如广受吹捧的“最美证件照”,从妆发、穿搭、滤镜到美颜每一个步骤都在满足着当下社会对于颜值的消费。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个体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人类对外表的刻意关注所带来的颜值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认知的发展和偏向。“颜值经济”的迅速壮大、“全民美妆”时代的到来无不印证这一点。

但这种认知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多面的。社会媒体交往不过是一个窥视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窥视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吸引众人的注意。我们成千上万次的面对着自己的数字化形象,而对自身真实形象的感知越来越模糊。滤镜文化建构出来的数字化形象不断满足着用户对自身形象的期望值,同时也让用户和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并逐渐默认自己现实的五官长相和身材等形象特征等同于美颜滤镜基础上的自己。

美国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cial Plastic and Recon struc tive Surg ery)的2500多名会员进行了几次年度调查,结果显示,寻求整容帮助的人中有一部分明确要求按照美颜过的自拍照整。为此,英国整容医生Tijion Esho创造了一个新词——Snapchat Dysmorphia,用来形容美颜软件引发的畸形病症。有很多人因为对外表的过度关注而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对于照片上的形象要求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即使是别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小瑕疵也要反复把磨皮、修容、祛斑、祛痘……等步骤过个遍。照片一旦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便要时时刻刻关注下面的点赞、评论。这种对自身数字化形象的过度关注不仅会引发焦虑心理,还会让人迷失自我,沉浸在滤镜美颜打造出来的“二手世界”当中。

三、正确面对“滤镜”催生的新世界

(一)多元审美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眾的生活方式趋于多元,审美的场域也在拓展,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审美都有了更加多元的面向。与此同时,“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则是对滤镜文化、美颜经济盛行下社会审美逐渐单一的总结。美从来都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标准。而美颜、滤镜则打造了一条生产美丽的流水线,经过这套生产体系使得“美”逐渐泛滥、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社会多元化审美取向的发展空间。

不同肤色、不同脸型、充满个人特色的每个人都是对美丽的独特定义。社会层面对于多元化审美取向的倡导和鼓励是应对这场单一审美灾难的关键举措。以文育人、以文养人、以文化人,以更富内涵和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各具性格的时代气质、包容开放的时代风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滤镜文化影响下单一甚至病态的审美。

(二)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在美颜滤镜的世界里,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又有多少接近真实,趋于客观?“拍照一分钟,P图三小时”生产出了许多脸型、五官甚至角度都极为相似的人工美图,或许这是当今很多人所推崇的美。从众心理下的随波逐流只会使审美越来越大众化、同质化,而认识、了解自己,培养独立的审美思想并且身体力行,才能够保持真实的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美丽。

四、结语

滤镜文化的盛行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出好看的照片,更是为了满足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对于自我形象的期待。滤镜的出现带给我们更多的自信,但我们也要正视由固定参数、智能算法所生产的虚拟美丽。未来在各种技术的加持下滤镜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无限可能,对于大众的影响也将是更加多面的,如何平衡这种影响中的利和弊则取决于我们对美、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刘涛.美图秀秀:我们时代的“新身体叙事”[J].创作与评论,2015(12).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美颜滤镜
人工“美颜”
高坚Nuances系列Extreme Full中灰密度镜套装
功能强大的滤镜库
颜值即正义:是谁在用美颜相机?
要照片不要“照骗”
Rollei滤镜德国试用评测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美颜与反美颜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