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可依”,提高中段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2020-09-13 07:36张蕾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学中段理解方法

张蕾

摘要: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理解准确、透彻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恰如其分。三年级开始,我们的课本中会慢慢渗入理解句子,虽然学过一些方法,但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及《掌声》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学生句子理解能力的方法,希望能与广大一线老师们共勉。

关键词:小学中段;句子;理解; 方法

分类号:G623.2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第二学段第三条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四条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课文,借助关键句,谈谈你对某某句的理解”……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理解准确、透彻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恰如其分。三年级开始,我们的课本中会慢慢渗入理解句子,虽然学过一些方法,但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怪学生。看看有多少教师在公开课上,教学生回答课后问题的方式方法的?翻翻老师们的教案,有哪一份中有训练学生理解句子的方式方法的?再看看现在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回答老师提问,往往是急中生智,即兴发挥;大多数是零散的,是你一言,我一语;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有深度和广度地,完整而又严密地回答出来;高明的老师,在学生发散之后,聚合一下,统整一下,提炼一下,但仍会有不少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来。

以前语文教学时,课后问题是要学生笔答的,有时遇到特别难回答的问题就抄在黑板让学生抄写,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有条理地回答。因为笔答一道题不亚于一次片段小练笔。完整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就是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句子的意思相对完整,是通过词语按照语言习惯正确组织(有的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技巧)起来表达的,必定会落实到相应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上。 文中句子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出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的什么特征,含有怎样的思想情感;(2)表现出怎样的观点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等。只要引导学生弄清并归纳好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技巧,联系相应的语境,重点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理解即可。在联系语境分析时,一定要弄清句子是写什么话题,针对什么情况(或现象)说的,以便明白句子那样说的原因。因此,理解句子是有方式方法的,如联系文章的中心句,思考其含蓄的言外之意;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确定句子中的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目的、作用或效果;抓住句子中语序异常和上下句之间关系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运用换词对比法想一想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抓住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辨析其意味,思考其运用目的等等。

其实,细心的老师们可以从《教师教学用书》中找到方法。请看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5课《掌声》,《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词句段的理解:

①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犹豫”的真实体验,问:什么时候你会犹豫不决?了解英子的“犹豫”是因为残疾而不自信,不太想上讲台讲故事,而“慢吞吞”的动作,正是表现了她心里左右为难的状态。还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此时英子的心里真是左右为难,上去吧,(      );不上去吧,(      )。

②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一句话,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一般情况下,表示感谢而鞠躬,而英子为什么“深深地鞠了一躬”?引导学生体会到,英子此刻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感激同学们的鼓励与肯定,所以鞠躬的动作幅度特别大。

③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这两句话通过对英子的动作进行前后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英子”从自卑、忧郁,逐渐变得开朗喜悦的性情变化过程,老师可以在指导朗读上让学生去感受英子的心情变化,从而归纳出对句子的理解以及理解句子的基本范式。

又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我们如何去理解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呢,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猎人的特点。首先结合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样的人称为“猎人”,猎人的特点是什么?如熟悉树林环境和猎物的习性、善于观察等。

2.回顾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找找和父亲有關的语句,从中体会到父亲平时很善于观察,对鸟的习性很了解,从而得出父亲具备了当一个优秀猎人的条件。

3.提问:如果父亲是个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引导学生想象:父亲这么了解鸟的习性,这么善于观察,如果他是猎人,树林中的鸟势必会被轻而易举地猎杀,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4.引导学生代入“我”的视角,体会我感到高兴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罗列成句: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欢鸟儿,所以我很高兴,为父亲感到骄傲。

以上几点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身边生活实际联系到课文中,我直观感受到宏观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第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第二点联系课文上下文;第三点发散思维、合理想象;最后一点引导学生了解回答问题该如何整理句子,如何回答,如何写。这只是理解句子的一般步骤与要求,如果有特殊要求的还得特殊对待。

总之,随着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有时遇到的句子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这就需要学生运用一定方法深入理解,用心体会,在理解和体会中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2] 赵海英.小学语文低年级理解句子的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

[3] 杨青.试谈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句子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2)

猜你喜欢
小学中段理解方法
如何开展小学中段数学有效复习
中年级习作教学的四剂“良方”
探讨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