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9-15 09:32卢华文韦媛媛
微创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脑血管球囊成形

卢华文 韦媛媛

(1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市 53003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三医院老年科,广西南宁市 530021)

急性脑梗死又称为中风或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1]。该病主要是由于局部供血障碍引发相关脑组织缺氧、坏死等,继而导致失语或者偏瘫等,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2]。目前急性脑梗死多采用药物溶栓治疗,但易引起再灌注损伤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近年来,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日益成熟,联合药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3],但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应用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年龄>40岁;(3)发病时间在2~7 h;(4)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脏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2)近期有外伤、出血及手术治疗者;(3)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4)存在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者;(5)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41~76(50.9±5.4)岁;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42~75(54.3±6.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100 mg;同时予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口服治疗,首剂300 mg,后75 mg/d,口服3周后停用氯吡格雷,改为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

1.2.2 观察组 采用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溶栓治疗。术前口服75 mg氯吡格雷。患者于全麻状态下行Seldinger术,经股动脉穿刺,并将导管引至病变远端,加入造影剂后进行数字减影造影,监测病变的具体部位后实施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术中进行血压、心电图和多普勒颅内彩超监测,排除出血后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合用阿司匹林片75~325 mg/d)抗血小板治疗,并持续实施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及联合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规格:0.4 mL ∶4100 AXalU,国药准字:J20130168)皮下注射,抗凝治疗3 d。所有患者均接受调节血糖、降血压、调血脂等常规治疗。术后患者在监护室内观察病情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患者肘静脉血2 mL,注入枸橼酸钠抗凝管中, 离心后取上层血浆常规检测,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2)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评定治疗效果。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评分≥56分为显效;治疗后各指标水平逐渐恢复,临床症状好转,评分11~55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各临床症状未见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评分<11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脑梗死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TT、APTT、Fbg、IN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IN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b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x±s)

续表1

2.2 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2.3 治疗后1个月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3.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0,P=0.032)。

3 讨 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由血栓及栓子堵塞脑动脉导致,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85%,以中老年患者为常见[5]。临床研究中发现,约有75%的脑梗死患者是由于脑部急性血栓形成及血栓转移,使脑局部血管形成闭塞而造成梗死[6]。而梗死的严重程度与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7]。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的血管介入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其凝血功能,提高治疗效率及改善预后。

随着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日益被临床和患者所接受。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新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可有效缩小脑梗死面积, 改善脑组织的血供及循环,改善机体的凝血状态及纤溶活性,促进堵塞动脉再通,且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8]。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抗凝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脑梗死,可进一步减少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促进脑部血流的恢复,增加治疗安全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也显示了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溶栓治疗的优势。但考虑到本研究纳入的样本数较少,且术后随访时间较短,仍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溶栓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治疗效果佳,近期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球囊成形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钣金V形折弯成形的回弹控制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用塑基喂料研制及应用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