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定傣族紧那罗舞的舞蹈生态学分析

2020-09-15 16:17路帅
艺术评鉴 2020年15期

路帅

摘要:紧那罗舞作为受多元文化生态因子影响下的孟定民间舞蹈之一,不仅在表演机制上有着极强的地域风格,同时也承载着孟定傣族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本文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孟定傣族紧那罗舞的舞蹈生态进行考察,重点分析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孟定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旨在探寻一种适用于紧那罗舞长期稳定且能保持原生态特征的良性传承机制,以期延续更有生命力的活态艺术。

关键词:孟定傣族   紧那罗舞   舞蹈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089-04

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他认为环境在人类与文化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华筠先生在《舞蹈生态学》一书中写到:“舞蹈生态学(choreoecology)通过把舞蹈至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宏观多维的综合考察,来分析影响制约舞蹈的因素、解释舞蹈现象、揭示舞蹈规律,通过研究舞蹈与环境的关系来探讨舞蹈与人类的关系。”舞蹈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舞蹈生态学所要进行考察的范畴,以论证舞蹈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目标,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舞蹈的形态、舞蹈的播布区域和发展要素,揭示人类舞蹈与社会文化环境因子间的交互影响作用。本文以孟定傣族紧那罗舞的舞蹈生态调查为例,重点分析舞蹈生态学理论下的孟定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以此为据探索出适合孟定紧那罗舞的良性传承机制,以期延续更有生命力的活态艺术。

一、紧那罗的起源

同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的傣族与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越南的泰人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在宗教文化因子影响下,以上的民族称紧那罗为kinnara(雄性)和kinnari(雌性),两者是一对人面鸟身的“夫妻鸟”。在古印度神话中,紧那罗以Himmaphan雪山的神话生物为原型,在Mythical Animals in Indian Art一书中写到:In Hindu mythology, Kinnara is described as half-man, half-horse, and half-bird.(笔者译:在印度神话中,紧那罗被描述为半人半马半鸟的形象。)The Kinnaras can sing, play the flute and dance with soft movements of the body.(笔者译:雌雄紧那罗可以唱歌,弹奏长笛,并可以用柔和的身体动作跳舞。)由此可见,紧那罗是能歌善舞的天神,会演奏法乐,供享乐之用。

在孟定当地佛寺现存有巴利文和傣那文的佛教经典都有对紧那罗的记载和描述:《微尚》经书中曾写到“释迦牟尼还是王子的时候,他有一头红牙的白象。有一年,一个叫‘蒙的地方,多年不下雨,遭遇严重干旱,当地老百姓便来索借神象去祭雨,释迦牟尼毫不犹豫地借出了神象。为此,国王很是不满,臣民议论纷纷,认为他将来会没有能力,将来会把自己的国家都送给了别人。王子带着妻子和儿女离开了国家,来到大森林里修行。那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许多许多的珍稀植物和花卉,四周还有二十多种美丽的鸟儿在歌唱,其中就有人面鸟身的紧那罗。”

在文化的交流与演变中,许多人都混淆了“孔雀舞”和“紧那罗”这两个名称。在田野调查中,笔者采访了紧那罗舞传承谱系的相关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均表达了自己关于名称认同的问题——只有佩戴面具,身带衣架(毕诺)的才是紧那罗舞。史料所记载的紧那罗舞会在与佛事有关的活动中出现,原本只有在开门节和每年祭寨神的时候所展演的紧那罗舞,如今欢庆时节我们也能找寻到它的身影。另外,紧那罗舞无论是在口传神话还是古籍中都是以雌雄双鸟两个角色形象存在的,但现代的展演中通常只有雄性一个角色,并且大多是以群舞的形式来展现的。

二、孟定紧那罗舞的表演机制

孟定,傣语意为“会弹弦的地方”,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黄金口岸”。作为耿马傣族主要的聚居区,受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民间信仰、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孟定文化所呈现出多元的样态直接影响到当地傣族人民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以孟定民间舞蹈最为明显,以下将运用舞蹈生态学分析法分析紧那罗舞的表演机制。

(一)紧那罗舞的表演时间

表演时间:开门节、泼水节、农历春节

表演场域:孟定罕宏村、剧场舞台

(二)传承方式及其参与人员

传承方式:1.师徒相授;2.父子传授;3.歌舞团培训。

参演人员:1.特殊舞体:省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2.一般舞体:耿马歌舞团演员、非遗学习小组。

(三)服饰及道具的制作

1.紧那罗“板巩”(帽子)的制作

首先用纸板制作帽子模型,把帽子頂部做成塔状,用白细线手工缝制成帽子,然后用泡桐果树枝里面的白色物质粘贴在帽子边缘,再用白棉纸裱在帽子里层,最后用剪纸、彩布和珠子装饰帽子。

2.紧那罗“嘎那”(面具)的制作

用黏土制作好人脸模型并晒干,并将准备好的魔芋粉煮成米糊状,把备好的傣族手工传统白绵纸糊七至八层在面具模型上晾干,然后挖空眼孔和鼻孔的部位,最后上色,绘画五官,再次晾晒干即可。

3.紧那罗“毕诺”(身衣)的制作

(1)采竹料:竹子的选材质地不宜太老(一般选用傣历四月份或阳历三月份的竹子),便于弯曲。砍一棵竹子,分为三节。第一节长1米,第二节长80厘米,第三节60厘米,把砍好的竹筒破开并削成各6根篾条,然后在每根篾条另一顶端处打眼,再用线穿好每根篾条眼子,之后用线把每根篾条的另一头按量好的根距拴在一根腰带上面固定好。(2)选布料:购买的布料,按照三个篾条的规格尺寸裁剪好,并把篾条放在地上均匀展开,再把布料放在篾条上面丈量好,按照每一根篾条所在的位子顺着篾条的两边画出两条线,然后用画好的每一根篾条的大小剪好布条,并放在画好的线条上面缝好两边,每个布条中间留有用于穿篾条的小洞。(3)拼装架衣:首先把已经固定好篾条的腰带放在地上,然后再把各根篾条往缝制好的布条洞里穿好,并用线把每根篾条两端的布头拴好固定即可。(4)装饰身衣:将彩珠和亮片缝制在身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