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2020-09-16 07:06张苗玲史亳徽阜阳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形势政策影响

■张 桃 张苗玲 史亳徽/阜阳师范大学

国家由国民构成,对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们大学生来说,了解国家形势与政策,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判断国内外大事起着关键作用。形势与政策因为课程的性质,课程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学生对本门课的重视度不够。另外老师们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不知如何更好的将本门课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们也不知道这门课程的开设意义与作用。因此大多数学生会在上课时选择不听或者散漫上课。

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是是学生学习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缺少的部分,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大学们可以在这个课堂上,分析讨论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程老师的帮助下,掌握正确分析时下国内及国际形势的立场,以及学会发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学生对形式与政策课的评价如何以及未来老师如何能更好地了解备课方向,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提升自己的课程质量;学生如何能更好的适应与掌握知识,不枉费学校的课程开设意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形式与政策课的评价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网络和实际问卷一共收回250份,剔除了其中有问题的问卷50份,最终的有效问卷200份,达到80%,本次调查问卷有效。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男生一共有81个,占总人数的40.5%,女生一共有119个,占总人数的59.5%。其中问卷填写者们的专业范围涵盖较广,能为“关于影响因素”的问卷调研提供更多合理并且有效的意见[1]。

(一)影响大学生上课状态的各因素逐个分析

本文研究目的是为找出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指导性的对本校课程的改进提供有力方向。因此本文猜想了几大因素,并分别选择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每学期开设次数,班容量及其影响做交叉分析,得到如图1。由调查问卷数据结果显示大多数班级人数为50-100人之间。

而由图1显示班容量会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实在学生角度看来影响不大。

对于大家是否喜欢这门课,分为喜欢与不喜欢两大类分别找原因。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对老师不满意、上课的形势以及课程的内容枯燥无味。而喜欢这门课的原因则大多是与上课老师、国家,对时政的渴望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有关。

但比较可惜的是大家对这门课的态度,51%的学生虽然知道这门课有用,但却秉持着“可开可不开,开就上”的态度;25.5%的人认为这门课很有用应该是必修课;17%的人认为“或许有用,可开可不开,但听不听无所谓,只要最后一节课来,然后写作业保证不挂科就行”,仅只有6.5%的人认为“觉得无用,没必要开设,不想上”。由此可见,大家还是没有拒绝这门课程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大家对这门课的喜爱与接受程度。

图1 每学期开设次数及班容量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

表1 按喜爱等级由高到低排序的课堂活动的结果的表格

对此,我们还进行了课堂状态调查即学生课堂活动,完全不听课的属于少数,只占有3.5%,其中54.5%的人还是在听课的,27.5%的学生选择学习顺便听课,16.19%的学生选择完全不听课,14.5%的学生选择玩顺便听课。而大家对老师课程设置的内容感兴趣程度调查显示两极化趋向很少,多数还是分布在普通和感兴趣层面上,各占37.5%和37%。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学生对老师的课程讲授评价,等级分七个等级,其中普通的达到三分之一,和“好”几乎齐平,远远超过其他级别。

且课程实施这一评价中良好高达50%,远远超过其他级别。对于课程的收获,只有6%的人觉得没有有收获,其余都或多或少的有了收获,收获最多的为对时事政治事件的了解。

此外,还调研了一些同学们喜欢的课堂活动(并按喜爱等级由高到低排列)

A.看视频

B.自由分享时政及其看法

C.上课回答问题

D.听老师讲时政

其中部分结果如表1。

由此可知,其中看视频是最为亲睐的方式。而对于喜欢的教学形式(按喜欢顺序排序):

A.老师讲授你听

B.老师仅使用PPT进行辅助授课

C.老师使用多种多媒体工具进行授课

D.老师使用多种多媒体工具进行授课并配以提问

E.学生讲课

F.学生讲课,老师总结

其中结果显示abcdef为最喜欢的形式。

而对于心中畅想的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关键词分析法得知,其实大家希翼的本课程是学生主导的、互动性强的、与国家时政相关的课堂。

(二)影响形势政策课效果的归因分析

(1)针对影响较大的因素利用spss再分析,样本中有36.0%为“感兴趣”。还有36.0%的样本为“普通”。样本中选择“好”的比例为30.0%。而“通过这个课的最大的收获”即“对你哪个方面影响最大分布”来看,样本大部分为“知道了一些时政事件”,共有30个,占比为60.0%。对于“本学期你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次数”这一问题,样本中62.0%会选择“1—3次”。从班容量大小对你这门课的学习有影响吗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完全没有”,比例是34.0%。另外有很小的影响样本的比例是32.0%。“听课”的比例为 46.0%。还有34.0%的样本为“学自己的其他课程顺便听课”。

(2)接着对此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可知:“你对课程实施中老师的评价”,“认为老师课程内容设置怎么样”会对你对这门课什么态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关系。但是其他因素并不会对“你对这门课什么态度”产生影响关系或者产生影响极小。

二、相关因素分析

基于文献理论进行研究设计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实证研究与统计分析,得出上课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最终得出了以下原因。

(一)学生个人因素

1、学生主观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受网络影响比较大,对这个社会的感知度和思考型具有个人独立性,喜欢在一些事物上发表个人的观点。通常,大学生行为上表现为成熟,但实际上心智并不成熟。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家的形式与政策有一定关注,也表达出兴趣想去了解。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考查课,普遍不予重视,导致学生缺乏价值认同和一定的重视力度。

2、学习压力不大,动力不足

该课程的不良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自己,他们无法体会到该课程的压迫感,感受不到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和快乐何在。他们认为该课程考试不必高分,只要及格就行,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学习时间。因此,他们认为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即便不听课也没有关系。其次,这门课的设置和未来工作的并没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学生得过且过,普遍存在的懒惰心理和行为比较严重。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2]。

3、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低

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中的一大分子,更应该了解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更好的将自己与社会接轨,不盲目,接地气。但是,事实是,大家普遍不愿主动了解社会与国家的现状,总觉得与自己无关,没有树立良好的、正确的观念与态度。反而,每周对娱乐明星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国家相关政策等。

(二)教师层面

1、教师教学责任感有待提高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不想管甚至不敢管,课堂纪律差,学生自由无管束,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听讲质量差。根据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教师即使对待课堂教学非常认真,但是课后有的教师留的作业不能够及时批阅和反馈,使课后作业成为形式化、走过场。如果教师对于教学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不会好,学生的学习态度随着教师态度而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业表现。

2、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有待提高

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行为,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4]。在我们的调查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知识满堂灌,课堂缺乏互动,师生间缺少交流。教师教学就像一场独角戏,教师把教学当成任务、当做煎熬,对于学生知识吸收程度并不关心,只关心自己教的过程并不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还有学生表示任课教师中十之八九都是对着多媒体幻灯片给学生讲课,教学方式单一无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上多进行学生互动。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看视频等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让学生认真听课。

当然,很多同学还表示,老师讲的内容如果自己感兴趣,觉得有用就会认真听讲;如果老师讲的方式更多样点,就会有更好的课堂听课率。所以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较少,没能完全让学生与老师的关注点集合,有待提高。

3、老师备课时间普遍不长

笔者通过访谈知,老师对于这门课的备课时间通常在三小时左右。另外,形势与政策课老师一般都是学校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兼任,毕竟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知识的把握有待提高。另外,形势与政策课从选材,到PPT制作,再到模拟讲演,每个环节的很考验熟识度。因此,老师们的备课时间需要多花费。

当然,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管理也很重要。

三、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提高兴趣,转变态度

基于全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该课程的开展与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的行为”、“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对时政的关注度”都与这门课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因此,教师和学生应从心理上改变认识,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老师们转变教育态度。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创造性和最具潜力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加大自身对该课程的学习力度或者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时政的敏锐度将会对该课程的走向呈很好的正相关。

(二)丰富教学形式,转变教学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时间的设置以及课程讲授等会对这门课什么态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关系。立足校本,老师们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各种教育资源,教学和科研都要抓,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逐步调整课程设置[5],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努力完善课程结构。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收获知识,并真正从内心喜欢上这门课程,励志努力发展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并且热爱国家和社会主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学生。

(三)提升教师素质,完善课程体系

本文研究发现,该课程的班级人数和每学期开设的次数对学生的吸收和课程的效果由影响。所以要增加教师人数,一定程度的加大课程次数,并且结合学生与老师的改进措施进行支持。如增大教师培训投入,促进教学模式的完善拓宽;拓宽教师学习的渠道,完善教师教学模式;改革教师教学激励与考核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要完善教学激励与考核制度;此外,还可以完善学生学业激励机制,实现激励途径的多样化[3]。

(四)运用“微”形式提升大学生课堂参与

本文研究发现学生对老师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多媒体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所以提倡运用新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所谓“微”形式,即教师将新媒体新技术运营到形式与政策的课程中,探究组织开展课堂活动的教学新模式。高校的“微”形式主要包括微案例、微图片、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微音乐、微试题、微班课等。虽然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教学范式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新媒体新技术新时代的到来和发展趋势,一定帮助了提升大学生课程参与度和“抬头率”方面的作用发挥,同时也提高了该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与之相比,该课的“微”形式则更能适应当今时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因此也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形势政策影响
政策
政策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助企政策
政策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