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2020-09-16 13:32刘潘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8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康复效果

摘 要:目的:探析针对心肺复苏后患者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6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6月。研究开始时从我院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中选取84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所有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接受临床护理工作,但护理方法不同,部分患使用常规护理,另外一部分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干预,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接受常规护理的42例患者分到对照组,另外42例接受急诊护理干预的患者分到观察组。对两组使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护理期间产生的各种数据,在此过程中的数据主要包括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心率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将以上数据记录后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两组数据的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和心理状态评分分别为(85.61±8.42)次/min、(67.58±2.37)mmHg、(0.67±0.43)分相对于对照组(106.08±9.54)次/min、(39.08±1.92)mmHg、(1.74±0.63)分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相对于对照组(11.90%)较低,存在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急诊护理干预方法应用到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对不良反应的减少有着积极作用,临床中可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康复效果;影响

引言:心搏骤停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危急状态,该症状的发生多由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所致。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患者的心血循环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突然停止的情况,同时心泵功能也会中止,这对患者机体细胞组织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立刻进行抢救,而针对此类患者常用的抢救措施是心肺复苏。然而患者接受心肺复苏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且生命体征不稳定。所以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1]。因此急诊护理干预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两组使用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对比,以此探析针对心肺复苏后患者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报道内容使用以下方法表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心肺复苏的患者中选择84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根据患者方法不同将接受常规护理的42例患者分到对照组,另外42例接受急诊护理干预的患者分到观察组。所有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有50例和34例,年龄范围是36岁至70岁,平均年龄是52.68岁。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急诊护理干预。既对患者的病房患者进行科学的调整,并进行气道护理、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使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护理期间产生的各种数据,在此过程中的数据主要包括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心率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将以上数据记录后两组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临床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然而研究数据较多,需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工作,故将所有资料和数据纳入计算机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不同,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n(%)进行描述。在进行计量资料数据比较时,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比较时,使用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两组数据的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和心理状态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相对于对照组(11.90%)较低,存在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医学中心搏骤停的情况较为常见,该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引起。其主要特征是心血循环和心泵功能停止,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机体各个组织细胞出现缺血现象,也会出现代谢障碍的情况,且较为严重。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的情况时,其抢救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错过最佳时机患者的组织器官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临床中针对此类患者往往在心搏骤停4min至6min期间使用心肺复苏的方法进行抢救。就心肺复苏而言,其是临床中抢救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能够对细胞进行挽救,避免患者出现细胞缺氧或坏死的情况。当前临床中的心肺复苏方法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胸外按压,在应用该方法时,需要明确按压位置,一般在胸部中央,位置明确后医护人员先将一只手放于中央位置,另一只手放在胸口处的手背上,之后用力下压,此时值得注意的是,按压角度为向下垂直,并控制好频率和深度,通过这种方法促进患者的胸廓恢复[2]。无论是哪种心肺复苏方法,成功后都应该提高重视,所以此时进行临床护理十分必要。然而常规护理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够理想,因此临床中应该注重急诊护理方法的应用。

就急诊护理干预而言,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减少患者心肺复苏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虽然针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其能够恢复心搏跳动,但心肺复苏操作时,容易让患者产生应急刺激,该反应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心理应激刺激,另一方面是生理应急刺激,这种情况下,患者极易产生不良反应。比如胸部不适症,另外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衰退或反应迟钝等情况。此外,患者的接受心搏骤停和心脏复苏后,经历了由生到死再到生的过程,此时患者的情绪变化较为强烈,极易产生不良情况,此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针对此类患者展开急诊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表明,根据两组数据的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和心理状态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相对于对照组(11.90%)较低,存在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急诊护理干預方法应用到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对不良反应的减少有着积极作用,临床中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淑贞,高绪玲,刘正梅.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1):147+156.

[2]崔玉美,姜培兰,杨少清.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情绪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2019,14(16):17-18.

[3]马燕,马秀兰.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4):74+82.

作者简介:

刘潘(1987.11-)女,汉族,湖北鄂州人,党员,护师,本科,主要急诊急危重症护理。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康复效果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