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初探

2020-09-17 13:39丁珊徐元国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20期
关键词: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

丁珊 徐元国

摘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三角”发展都上升为国家战略,两项战略的功能定位高度一致。加强两者的有机对接和战略联动,将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提供有力支撑。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利用好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辐射与集聚效应、政策示范效应以及产业联动效应,坚持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00-03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为了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我国于2013年至今,前后分为五个批次,陆续设立了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旨在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打造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投资自由化、市场法治化的经济高地。

长三角区域以全国2.2%的土地和11%的人口,创造了1/5的全国GDP、1/4的进出口总额以及1/3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是我国的经济高地。2018年11月,在第一届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科教文娱资源丰富。未来时期里,长三角地区通过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近年來,“自贸试验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备受学术界关注。大量学者研究分析了“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乔依德(2015)系统剖析了自贸区的三大效应——外溢效应、示范效应和延续效应。曹旭平等(2016)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在短期内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明显的虹吸效应,但长期内会产生创新外溢效应。盛斌(2017)总结了自贸区的建设成果,同时指出自贸区存在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制度创新的实质和发挥需要进一步提升,为建设自贸区升级版提出建议。许多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文献,侧重于对长三角一体化个别维度的分析和政策建议。傅兆君等(2015)、汤蕴懿(2016)、吴佩等(2018)、张学良等(2018)、于迎等(2018)、曾刚等(2018)、黄征学等(2018)研究了长三角的资本市场、产业、公共服务、城市、市场、通关、城乡等方面的一体化。

也有学者对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楚天骄(2013)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于立新等(2015)认为,应该充分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平台优势,为自贸区和长三角产业链对接助力。郭伟南(2016)探讨了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生产率提高的影响,论证了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深远影响。徐美娜(2016)认为在长三角协调发展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发挥制度改革示范效应、产业联动效应和辐射外溢效应。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状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通过市场、产业、政策的融合,打破经济、地理和行政壁垒。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水平在国内相对领先,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布局

作为“一核多中心”的城市群,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向周边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引领着“五个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和“四个发展带”的聚合发展。由表可知,“五大都市圈”经济实力雄厚,贡献了长三角区域一半的GDP。并且,长三角区域人口密度较大,人口聚集能力强。

长三角各区域按照自身区域特点进行布局,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战略布局。然而,“五大都市圈”尚未形成协同发展,各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侧重于自身能量的积攒,使得诸多合作措施不能落地。并且,“四大发展带”之间缺乏联动发展机制,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只有实现了“一核五圈四带”的协同发展才能促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

2.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业趋同明显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另一个问题是产业趋同较为明显,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了测定长三角产业结构相似度,本文使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由图1可知,长三角各区域间产业相似系数都大于0.86,说明江浙沪皖产业结构相似度高,存在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作为“龙头”的上海重点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占比接近70%。苏浙皖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形成,有发展条件和发展背景相似,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等客观原因。一体化发展并不是同质化发展,强调的是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均衡协调,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

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加强

拥有完善的现代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目前长三角地区交通发展不均衡,区域间、各交通方式间相互割裂,距离实现 “四网融合”的目标还很远。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的物流和人员出行成本较高,使得公共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资源要素流动不畅。政府在建设和规划时,顶层设计不足,缺乏与邻近地区的沟通交流,造成不同运输方式的配套衔接欠佳。

4.协同创新共同体尚未形成

首先,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各地政府为了追逐自身政绩,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地方保护,造成市场分割和创新主体恶性竞争等现象。其次,受到行政区划壁垒与既有利益格局的影响,跨行政区域的合作模式仍然很薄弱。创新要素流通不畅,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象,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最后,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但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缓慢,研发机构和高等学府R&D经费中企业资金的比重并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空间较大。总的来说,要实现长三角协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设立跨区域机构顶层设计,建立创新成果长效共享机制。让上海发挥龙头作用,苏浙皖地区各扬所长,形成互相促进、错落有致、梯度有序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自贸区改革深入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影响

自贸试验区主要通过经济增长效应、辐射与集聚效应、政策示范效应、产业联动效应来带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1.经济增长效应

自贸试验区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制度优势——“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商管理制度、“单一窗口”和“无纸化”通关、“放管服”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等,同时还是我国扩大开放的经济高地。这些优势最终都会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提升经济增长速度。

2.政策示范效应

自贸试验区的最初定位为我国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原则,不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已形成接近数百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果,在全国形成了很好的政策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创新政策首先在“试验田区”先行先试,然后再进行复制推广的模式也能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上海是最早设立的自贸区,具有先发优势,在金融、航运、贸易、经济等领域积累了许多优质资源和成功经验,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产业联动效应

随着自贸试验区内各项改革创新政策的有序推进,区域内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间的联系,区内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周边地区的上下游产业一同发展。同时区内的土地和劳动成本相对较高,企业会选择把生产基地建设在自贸区周边地区来降低生产成本,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区内的政策福利也会吸引高新企业入区投资,它们在与区外企业进行合作时,输出前沿的管理经验和想法,高端技术,带动合作产业联合发展。

上海和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定位吸引了大量金融、航运和商贸等企业的入驻。长三角有关地区要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承载自贸区非核心产业转移,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促进区内上下游产业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界限。

4.辐射和集聚效应

自贸试验区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影响周边地区。自贸区成立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高地”,在投资、贸易、金融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聚各类生产要素。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不是一座座封闭的孤岛,在与区外产业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会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创新红利,带动区外周边地区的发展。例如,自贸试验区的物流、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都相对较发达,能够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相对较高水平的制造业和发达的民营企业。

四、长三角借力自贸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

自由贸易试验区凭借其政策优势和制度改革,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经济高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借鉴其创新政策,利用其辐射效应,从而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1.坚持错位发展理念,实现与自贸区协同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要发挥好龙头作用,苏浙皖地区各扬所长,形成各自的差别化优势,避免恶性竞争。因此江浙沪皖应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和良性竞争局面,促进长三角的产业多样性和协调性。

其中,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应聚焦于“五个中心”和“四个品牌”建设,提升其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而浙江省应利用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沿岸的区位优势,抓住“自贸区”的机遇,整合沿海港口资源,推进发展“海洋经济”。杭州作为全国电子商务中心之一,可以借助阿里巴巴平台,打造国际“互联网+”一流城市和长三角区域的数据“大脑”。江苏省制造业体系完善,利用支撑性产业基础聚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努力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参与国际竞争。作为上海的“后花园”,苏州应主动承接上海非核心產业转移。而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应聚焦高新企业的发展。合肥作为中国第一个科技示范城市和世界科技联盟会员城市,汇集了世界科学界尖端人才,可以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包容性的区域协调新体制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意味着在长三角区域内,产品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一致,各类资源能够在市场机制下得到高效配置。其中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任务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因为行政壁垒是由于政府造成的,也只有政府才能完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统一的大市场。长期以来,长三角区域内存在多层次的垂直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复杂繁琐,重复低效,严重制约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各级政府应坚持以弱化直接管理、强化间接管理为方向的经济管理改革,努力贯彻“证简易从”。

长三角区域内的经济建设不应各自为政、封闭式运作,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避免虚权管理和交叉管理,改善各区域的碎片化建设和重复建设,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制定时间表、线路图和任务书。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吸取自贸区“政府职能转变”的经验,做到权力能放就放,资源能给就给,做好市场的“店小二”。

3.借鉴自贸区深化改革经验,探索适合长三角的制度创新

自贸试验区带有“先行先试,突破创新”的属性,是创新政策的“试验田”。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长期以来一体化进程困难重重,难以突破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淘汰一些落后的政策体制机制。可以借鉴自贸试验区以“改革试验田”的方式进行渐进性改革,也可以选择在某方面协调度高的地区间建立示范区。同时,吸取自贸试验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证简易从”,政务服务只有简单、快速、易办,才能真正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

五、总结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三角一体化这两大国家战略可以相辅相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和浙江设立相当大程度上有赖于长三角地区的有力支撑。同时,长三角要想提高更高质量的一体化也离不开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过了近40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业趋同明显等问题。要加快“一核五圈四带”的协同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从而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楚天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06):24~27.

[2]曹旭平,朱福兴.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外溢效应研究——以江苏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6,(02):72~75.

[3]傅兆君,岑慧,赵燕敏.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9~56.

[4]郭伟南.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J].商,2016,(21):122~123.

[5]黄征学,肖金成,李博雅.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改革,2018,(12):83~91.[6]乔依德.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苗圃效应”[J].科学发展,2015,(03):85~88.

[7]盛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评估与展望[J].国际贸易,2017,(06):7~13.

[8]汤蕴懿.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制度建设问题[J].上海经济研究,2016,(04):108~116.

[9]吴佩,姚亚伟,赵海鹏.长三角区域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10):73~79.

[10]徐美娜.上海自贸区建设对长三角区域發展的带动效应研究[J].中国商论,2016,(18):118~119.

[11]于立新,柯建飞,王东方.上海自贸区政府职能转变对供应链提升作用研究[J].国际贸易,2015,(07):18~24+35.

[12]于迎,唐亚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建构[J].改革,2018,(12):92~102.

[13]张学良,李丽霞.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困境摆脱[J].改革,2018,(12):72~82.

[14]曾刚,王丰龙.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8,(12):103~111.作者简介:

1.丁珊,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徐元国,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