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鞍子苗歌传承与发展

2020-09-21 08:45陈海韵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摘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传统村落的经济、权力、制度等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传统音乐与村落社会结构血脉相连,村落社会结构的变化让传统音乐有了新的功能与内涵。本文以村落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彭水县鞍子苗歌,由此探究苗寨的社会变迁,厘清苗歌的变化发展,从而为新时代语境下鞍子苗歌的传承寻找契机,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村落社会结构;彭水鞍子苗歌;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鞍子苗歌”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位于重庆市彭水县鞍子乡的罗家坨苗寨是“鞍子苗歌”的主要流传地,笔者第一次到苗寨时,被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惊叹。苗寨四面环山,仅有一条路可进出,整个苗寨周高中低,形似“马鞍”,与世隔绝,颇有“世外桃源”之意味。苗寨中村民基本为罗姓,故名“罗家坨”。据当地传说,罗姓本是江西临安府居民,康熙初年被官府勒令迁居至此落户,遂成苗寨。苗寨族人有着极强的宗族观念,他们很少与外界通婚,也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神话故事、人生礼仪、祭祀仪式、传统民居、踩花山等。鞍子苗歌正是在这独特的村落坏境中孕育而生。

在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村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村落的经济结构从农耕经济转变为旅游经济,这让许多伴着农事劳作而生的传统音乐逐渐转型;许多村落中的婚俗制度从“媒妁之言”变为“自由恋爱”,这让哭嫁歌退出了婚俗的舞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落社会结构对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界最早提出从村落结构的角度探究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是张伯瑜先生,此后,回应者甚少。由于此项研究几乎为学界空白,故本文以村落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鞍子苗歌,由此探究苗寨的社会变迁,厘清苗歌的变化发展,从而为新时代语境下鞍子苗歌的传承寻找契机,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村落经济结构变迁中的鞍子苗歌

鞍子苗寨四面环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苗寨共有80余户、300余人,耕地面积约有1500亩,人均耕地面积5亩,是一个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的农耕经济结构村落。这种农耕生活从苗家人门前的石磨、墙上的蓑衣以及屋檐上的犁头可见一斑。据《彭水县志》记载:“苗寨在1949年前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以水稻、荞麦、苕、芋为主要生活作物,以花生、油菜、高粱、烟叶为经济作物。”人们在耕作中即事而歌,所唱内容也与农事劳动息息相关。2009年,鞍子苗寨开始发展旅游业,国家民委、财政部将其纳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予以建设。彭水县委对苗寨的旅游业进行了大力支持。首先,拨款修建苗寨的基础设施,将蜿蜒曲折的进寨小路变成了乡村旅游公路,并修建了文化墙、旅游接待中心,修复罗氏祠堂;其次,引导农家乐的规范发展,笔者在与当地人交谈中了解到,在政府的幫持下,苗寨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发展了农家乐,经营农家乐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工作;最后,借助苗歌、苗舞提升苗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苗寨游玩。旅游业带动了苗寨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多数贫困人口走上致富之路。在旅游经济的村落结构中,苗歌也发生着变化,在平时的劳动生活中很少听到苗歌,只有在旅游旺季,在新修的“盘歌堂”中我们才能听到身着苗服的姑娘演唱苗歌。他们所唱的苗歌在旋律和歌词内容上均发生了变化。

谱例1为当地传统苗歌《娇阿依》,其调式调性为F徵调,核心音调为do-mi-sol,节奏较为舒缓,歌词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庄稼生长;谱例2是现代创作的苗歌《请到苗山走一走》,我们可以看到其依然保持了鞍子苗歌的do-mi-sol核心音调,但调式调性变为了G宫调,节奏更加欢快,富于律动感,歌词变成了向游客介绍村寨的内容。从两首苗歌的形态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苗歌随着村落经济结构的变迁已经逐渐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转型,变成了更加符合旅游经济的音乐形态。

二、村落权力结构变迁中的鞍子苗歌

村落权力结构的变迁指的是鞍子苗寨由宗族权力变为政府权力。鞍子苗寨主要为罗姓,康熙年间迁徙至此,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苗寨地处偏远,有着极强的宗族凝聚力。新中国成立以前,“寨老”是维持寨中社会秩序、处理大小事务的核心人物,“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就是村民们生活生产的行为准则,也是“寨老”评判事情对错的标准。苗歌在这样的宗族社会中主要为祭祀、节日活动而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劳动时的疲劳,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在宗族社会结构中,苗歌主要在寨子中传承,传承的方式以“剽学”为主,没有固定的师承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实行党政双管制,构成了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管理网络。鞍子苗寨中的宗族的权力被取消了,“寨老”被村长、村支书所取代。政府对苗寨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实行了良好的管理,鞍子苗歌在政府权力结构下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2000年,鞍子苗寨被重庆市命名为“苗族民歌之乡”,然后县政府出资在苗寨中建立了“盘歌堂”。“盘歌”即为“对歌”,是苗歌的主要演唱形式。“盘歌堂”就是供人对歌的场所,也是开展苗歌教育活动的地方。2014年,“鞍子苗歌”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以“苗族民歌”之名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6年,在县文化委的组织下,成立了“传统音乐国家级项目鞍子苗歌传习所”,旨在保障苗歌的传承,收集、整理与鞍子苗歌相关的资料,为苗歌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苗歌传承人在传习所中教授徒弟,使苗歌的传承范围更加广阔,而不是仅仅限于鞍子苗寨。近年来,彭水县政府招商引资,打造了许多旅游景区,其中,以“蚩尤九黎城”为最。“九黎城”集苗族文化、旅游景区、景观建筑于一体。其中“鞍子苗歌”就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政府鼓励苗寨村民到景区工作,为游客演唱苗歌。2018年7月,传承人吴庆友的鞍子苗歌队成立,并被邀请到景区中为游客演唱,这就意味着这些苗歌传承人有了固定的收入,有了传承的保障与动力。在彭水县政府的支持下,苗寨每年都举办“娇阿依民间艺术节”,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提高了当地经济效益,提升了苗寨的知名度,也促进了鞍子苗歌与其他地域文化相互交流。

三、村落婚姻制度变迁中的鞍子苗歌

苗族的传统婚姻制度主要实行“内婚制”,主要在苗寨内盛行表亲婚,很少与外界通婚。婚姻多通过“媒妁之言”,有少数是自由恋爱。笔者在与当地人访谈中了解到,苗歌是苗族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伴随着婚俗的整个过程。在婚前,青年男女需要媒人牵线搭桥,然后以“踩花山”、对歌的方式赢得对方的好感,如果男方苗歌唱得好,自然能赢得女孩的芳心。结婚当天,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时,女方的亲戚要围坐在一起唱《嫁女歌》,陪伴新娘出嫁。晚上,男方的“歌师傅”也要加入,女方的亲戚要唱《起歌》《离娘歌》,一直唱到天亮才能结束,天亮后继续唱歌将新娘子送出家门。新娘到男方后,男方亲友也要唱歌,内容多为祝贺新郎。洞房时要唱《调情歌》,一般要唱到三更半夜。这时,整个婚俗仪式才算结束。我们看到,苗歌实际上占据了婚俗仪式的很长时间,而且涉及人数之多,很多时候都是双方亲友一起唱。因此,这样的婚俗制度实际上为苗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境,苗歌在婚俗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苗家人。但随着社会的变迁,鞍子苗寨的婚俗制度也在发生变化。据笔者调查了解,苗寨婚俗仪式日趋简单化,较为注重传统风俗的家庭只保留了迎亲、接亲仪式,有的婚礼几乎已看不到苗族婚俗的影子,唱苗歌的时间也被极大地压缩,甚至不唱苗歌,更不必說集体唱到天亮。蒲亨强教授在其《论苗族婚俗对苗歌特质之影响》一文中,深入论证了苗族婚俗是保留苗歌特质的坚固堡垒。但如今,苗寨婚俗制度的改变,不仅使得苗歌在传承上缺失了很多主体,而且也改变了苗歌的特质。

四、结语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传统村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传统音乐与村落血脉相连,村落的变化使传统音乐有了新的功能与内涵。笔者基于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研究鞍子苗歌,不仅厘清了鞍子苗歌及其生境的发展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鞍子苗歌传承发展的困境与契机。笔者深感“政府权力”对鞍子苗歌传承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让鞍子苗歌在时代语境下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鞍子苗歌的国家属性,才能为其传承发展找到出路,才能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伯瑜.论村落结构中的民间乐社[J].中国音乐学,2017(1):29-36.

[2]胡晓东.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7,30(4):72-81.

[3]蒲亨强.苗族婚礼歌[J].中国音乐,1988(1):42-46,93-94.

[4]冯钰伟,余珍.人类学视野下的兴文苗歌传承研究——基于毓秀苗族乡的调查[J].四川戏剧,2018(5):129-131.

作者简介:陈海韵(1998-),女,汉族,重庆沙坪坝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