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之《道德经》治国思想研究

2020-09-22 09:52汤二子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全面深化改革道德经

汤二子

摘 要:《道德经》中含有大量治国思想,老子从描述“道”及其特征中逐步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在利用《道德经》治国思想时,务必要厘清老子所处的历史階段与当代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顶层设计者治国理政的主题,所以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对老子治国思想进行评述会让其具有现实意义。改革所要求的简政放权就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治国理念具有某种契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老子的治国思想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治国理政;《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043-06

中国改革开放已超过40年,这条指引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不会中断。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论断,而发展的动力依然是改革,且是全面深化的改革。在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中国经济、社会等所有领域,其出发点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发展成果。改革在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时,对某些既得利益者势必会造成冲击,这成为改革向前发展的障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党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也应建立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来解决具体的改革问题。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同时要以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保改革向前推进。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经典的思想与学说。抛弃中国古典思想学说中的糟粕,取其精华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为了增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变革那些只对少数人才有利的制度设计,成为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完成改革大业,需要政策执行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中国民众具有一定的思维惯性,很多行为与思想理念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因此,政府与百姓之间要实现以良性互动为特征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忽视。

在中国古代诸多文化宝典中,很多都包含意义深远的治国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其中之一。老子从介绍“道”开始逐渐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治国,在广义医学角度,如同治病一样,需要疾病诊断以及救治措施,而《道德经》就能切中其要旨[1],正所谓“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而“治身有黄帝之术,治世有孔子之经”(《潜夫论·思贤第八》)这种专注于儒家思想的取向会忽略老子等其他思想家的有益见解。詹石窗着重阐述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治国理念[2],而王海洋指出老子所阐述的“道”以及自身修养方面的思想是治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3]。中国古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时,也有推崇老子思想的,如汉代“黄老之治”就分别包含“黄帝之治”与“老子之治”[4]。以严刑峻法为统治特征的明朝初期,其创建者朱元璋亦极力推崇《道德经》在治国中的作用[5]。《道德经》这本著作只有五千余字,关于治国思想的论述合计也仅有千字左右。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研究《道德经》的治国思想,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与当今中国的差异很大。要想让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国思想发挥光和热,必须紧贴时代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的一大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去研究《道德经》中的治国思想会更有意义。

一、时代差异

老子的《道德经》距今可能已有2500余年,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新时代的中国截然迥异,生搬硬套《道德经》中的某些章句用于当代国家治理实践就会犯严重的理论与逻辑错误。根据统治权力的金字塔结构,古代中国天子与诸侯国君的价值取向与物质追求会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传输而影响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个体,这种模式决定着老子时代的治国理政必然会随着最高统治者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老子时代的中国统治者一般都是什么样的人呢?老子对他们的总体评价①是“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表明他对当时统治者持悲观失望的态度。在新时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之上,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全体中华儿女满怀信心跟随党中央一起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老子治国思想中所梳理的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需要结合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老子为何对当时的诸侯统治者悲观失望呢?诸侯为了争夺国土与民众,相互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由于贪恋民众数量与国土大小,诸侯之间的战争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如梁惠王就问过孟子,说邻国对待民众不如他用心,但为何“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梁惠王上》),这足以体现诸侯统治者对追求民众数量具有强烈的欲望,因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儒家的孟子给出的建议是实行仁政,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给出的建议是用优惠政策吸引民众,因为他觉得“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商君书·君臣第二十三》)。然而,老子时期的民众已经和上古时期民众自然纯朴的特质相距甚远,据称自蚩尤作乱开始民众就变得狡诈而胡作妄为,即“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尚书·周书·吕刑》)。因此,老子以“无为”作为其核心思想,对那些违背顺其自然原则而刻意追求民众数量甚至为此爆发战争的行为感到极端厌恶。老子告诫统治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对于通过战争或权诈得到国土与民众的诸侯,老子认为这无法长久地保持,甚至会遭受亡国灭身的灾祸,即他所说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国家即使非常强大,如果要炫耀武力的话,就容易招致失败,国土广阔而肆意扩充土地,就容易残破灭亡,即“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战国策·燕策二·客谓燕王曰》)。老子所处时代连绵不断的诸侯征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极不稳定,政治上的分裂也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一个占绝对地位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尽管外部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也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国际与国内环境总体上适合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契机。另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指南。因此,考察老子治国思想时,这种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差异必须得到重视。

老子对当时诸侯统治者悲观失望,那么他认为什么样的国君才算合格呢?老子认为只有那些看重天下如同看重自己身体一样,爱惜天下也如同爱惜自己身體一样的统治者,才能将天下交给他去统治,即“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殷切盼望的统治者,在他所处的年代非常少见,所以才让他感到失望。然而,老子所界定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恰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即中国共产党身上得以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致力于把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新时代,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极为关注民众疾苦,时刻心系百姓,这是他所具有的崇高品质。这些事实表明老子以领导者拥有优秀品质为前提而提出的治国思想,恰恰在新时代具备了实践基础。相反,老子时代的领导者不具备他所要求的“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品质,使他的治国思想难以得到实践。表1概述了老子所处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的差异,这些差异意味着研究老子思想需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才有借鉴意义。

在厘清老子所处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的差异以后,要想借鉴老子的治国思想,有必要阐述他的治国思想体系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二、老子的治国思想

纵览老子的思想体系,他从阐述“道可道,非常道”这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开始,通过回答“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对“有”与“无”概念的辩证关系,认为人要修身应该崇尚“无为”,即应该顺其自然而不去妄为。为了实现“无为”,人应该以“致虚极,守静笃”来“为道”,将偏离于“道”的不当欲望“损之又损”,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管子·四时》),表明治国政(正)事产生于德,而德产生于道。老子的治国思想以他所阐述的那个“生万物”的“道”为基础,认为治国如同修身,也应“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映射到治国领域,并不是说要统治者无所事事,而是告诫统治者不要妄为,懂得顺其自然的理念[7]。对于“道”,管仲认为“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管子·形势》),即先天存在的道是唯一的,人们如何运用道去修身治国却不尽相同。人们对道本身的理解与侧重也不同,这种分歧导致彼此在治国思想上的差异巨大,以至于无法调和,如孔子所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先秦儒、法、道、墨四家的代表人物对如何治国这个问题进行了剧烈争论,正是由于他们各自对那个所谓的“道”具有不同的认识,因而提出了各种对立的治国主张。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经常被提到的当属“治大国若烹小鲜”,表明治国如同煮鱼一样简单,又像煮鱼那样困难。说其简单,统治者不要过多地扰乱民众,让民众合乎自然地发展就能实现国家治理。说其困难是因为统治者掌握权力以后,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就会强迫百姓做一些违背于“道”的事情。老子时代的诸侯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对社会生活的严重干扰导致民不聊生,如老子指出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以“无为”的治国标准对统治者进行了分类,认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表明最受百姓欣赏的统治者是百姓感觉不到政治干扰的国君。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具有勇气去检查执政中亟须改变的某些方面,尽量不干扰百姓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如简政放权的治理实践。李克强总理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简政放权力度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全面加大推进[8],优化了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行为互动。对人民群众日常行为过多地干涉会产生危害,不如采取适中处理以让民众顺其自然,形如老子所说社会繁杂的议论愈多就越会背离大道一般,从而应该选择虚静无为的态度,即“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应用到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过多干涉民众的正常生活,从而达到“希言自然”的效果。不过,新时代的简政放权不是指政府毫不作为,更不是代表执政党不再与人民群众产生任何联系与交往,而是指执政者应该从民众需求出发,以解决民众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开展工作。

在治国过程中,如前面提到的,广义医学角度意味着统治者与百姓产生联系时,如果造成某种不和谐就需诉诸国家治理。老子时代的诸侯统治者要求百姓成为顺民,严厉排斥与打击所谓的“逆民”与“刁民”,从“民之难治”为切入点,利用各种手段去控制百姓。老子认为这种治国模式是本末倒置,因为统治者没有从自身去考察“民之难治”的本质原因。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即民众无法实现生活所需而不接受社会控制甚至不惜丧失生命去反抗统治者,其本质原因是统治者违背了“道”,没有按照顺其自然原则去对待百姓,自身欲望过多而大为干扰百姓的日常生活。此时即使利用严刑峻法也难以达到控制百姓的目的,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百姓不在乎统治者的威严与酷刑之时,统治者的灭亡也就不远了,即“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对于百姓自身的欲望,老子没有像对统治者那样从治国层面给予过多论述。汉代崔认为英明的君王治国理政也需要控制普通民众过分的欲望,即“先王之御世也,必明法度以闭民欲”(《政论·阙题三》)。老子强调百姓是统治者的根基,这点与儒家仁政思想不谋而合,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子试图把百姓塑造成无血无肉的生产工具与战争机器,但法家人物管仲却认为“政之所顺,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这与老子思想类似。这些以百姓为统治根基的治国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具有很大的启发。为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能够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以及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密切相关。然而,个别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而损害百姓利益,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腐败问题深恶痛绝,深刻地认识到“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因此,在新时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必须肃清腐败毒瘤,做到让心系百姓的干部来为民众服务。“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新书·审微》),何况人民群众的事绝无小事,所以选拔合格的领导干部至关重要。

老子认为统治者自身不恰当的生活与做事方式会形成比较低劣的社会价值取向,影响民众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导致其胡作非为。法家的韩非子專门解读过老子的思想,他指出“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所以人如同老子所说的不被兕虎所伤,但却“不免于万物之害”,如“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韩非子·解老》)。民众追随统治者的行为而违反统治者的禁令,最终遭到杀戮,老子对这种恶性循环极为担忧,把其根源归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奸诈与智巧的盛行,因为“人多伎巧,奇物滋生”,使得民众难以治理,即“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总结到统治者“以智治国”,这是国家的祸害,即“国之贼”,如果统治者“不以智治国”,那将是“国之福”。统治者价值取向对民众行为方式的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想让民众不因为“智多”而“难治”,需统治者对自身的价值追求进行改变,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以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如果基层民众能够做到“不争”“不为盗”“心不乱”以及“复孝慈”,统治者在治国中就会与基层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民众也会更加拥护执政者。这种治国思路和召公对周武王所说的“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尚书·周书·旅獒》)具有相似性,也和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对庶民行为的塑造,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进而有利于国家治理相类似。孔子同样说过“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因而他认为只要统治者身体力行做好自己,那么民众一定能够治理好。孔子的这些理念来源于周王朝建立之后的治国实践,如周成王命令君陈代替周公治理东郊殷民就说过“尔惟风,下民惟草”(《尚书·周书·君陈》)。这些思想与老子所说的“太上,不知有之”看似矛盾,然而从统治者不扰乱民众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视角看,两者其实是高度耦合的。新时代依托全面从严治党来净化党员队伍,让领导者能够做到“表正”,那么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纳入目标任务之中[9],其中就含有和老子规劝人不要追求诈伪相类似的条款,鼓励民众崇尚纯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纳入了反对迷信等要求,因为扰乱民众生活的迷信教条越多,人民的生存就会更加困难,如老子所说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逐渐打破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人脉至上、地位至上等诸多不健康的价值取向,让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老子告诫人“为道日损”,即逐渐消除自身的不合理欲望,人的行为才能切合于道,此时统治者不需要做过多事情就能实现社会治理,这与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具有某种契合。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关注民众疾苦,绝对不要逼迫与压榨他们,使其不能安居,即“无狭其所居”。对于民众赖以生存的为生之道,统治者绝对不要去排挤,即“无厌其所生”。只要统治者对民众的基本生活不做过分的事情,民众自然就不会厌恶统治者,即“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进而实现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提高治国效率。治国政令要贯彻执行,其出发点要为民众谋取利益,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统治者的道德体现在考虑下层百姓的诉求,据此可确保政策的可信度,即“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闲居》)。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变革市场经济体制是题中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因而对于民众通过合法劳动获得财富的活动,应该给予保护。比如政府一直在简化创办企业的程序,归根结底也是在尊重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通过合法劳动赚取财富的经济激励。当然,需要警惕个别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取酬现象,避免让这些行为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极为必要,这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老子认为民众实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不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纷扰,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能够消除民众之间的相互干扰,就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墨子对民性有更加直接的论述,他说“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墨子·七患》),即收成好的时节民众就会向善行仁,遇到凶年岁,民众就会变恶,所以领导者要注重粮食生产。汉代仲长统论述任何政策“行于古有其迹”,要是“用于今无其功者”,那就“不可不变”(《昌言·损益篇》)。在新时代,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决心给予保护并变革那些阻碍群众利益获取的障碍,从而解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何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如果政府不真诚,也就难以得到民众的信任,即老子所说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此将难以推进国家治理向前发展。特别是对于基层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政府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治国如同“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周易·象辞·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就对看似不大的厕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要重视这些关系群众利益的小事。

三、新时代的借鉴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及与其相关的制度。变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暴力革命,一种是和平改良。在反革命势力极其强大之时,必然要以暴力流血革命的方式战胜敌人,此时的革命运动显然与老子的治国思想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成绩,但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就逐渐脱离了时代要求。邓小平同志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开放来加强经济建设。在江泽民同志与胡锦涛同志的带领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意识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以及艰难程度一点不亚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以及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要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要以一切服务于人民的宗旨妥善向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这需要基层民众与政策执行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这可在老子《道德经》的治国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为”。先秦法家认为君主只需“守道要”,即掌握治国的根本原则,那么即使“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壽命”,也能实现“垂拱而天下之”,法家认为君主实现这种治国境况需要“任法而不任智”(《管子·任法》)。法家对君主的这种描述体现了君主治国的“无为”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执政理念,韩非子也利用这种逻辑解读过老子的“无为”思想,但这应该不是老子的原意。儒家认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即上天化育万物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但在治国中又过于强调君子对民众的引导作用,从而与老子的“无为”治国思想也不相同,如孔子感叹“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即他悲观地认为社会通过“无为”而实现“治”是很难的,可能只有舜做到过这一点。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看,老子“无为”思想意味着个人修身与君主治国都应顺其自然而不去折腾。人应顺其自然,百姓生活也要能顺其自然,所以政府不应过多干扰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基本要义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①同时告诫道“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这与老子所说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治国思想具有契合之处。基层民众感觉不到政府对其会造成生活压力,就拥护政府的各种政策。对于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政方针需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老子的“大制不割”就是说那些完善的治国制度不能随便分裂或破坏。儒家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了革新以达到引导民众自我更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释“新民”》)。然而,老子的“大制不割”思想并没有否定社会变革,而是从侧面肯定了改革的必要性,因为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政方针才是“大制”,违反这种“大制”的具体制度就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予以变革。

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模式中,人民群众的生命权与财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群众的广泛监督与建言献策,但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凌驾于党的领导的现象。在新时代,工农商学军,东西南北中,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打着改革名义以试图否定或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提议,均违背全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属于改革中的邪路与歪路。如果任由在这些邪路与歪路走下去,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其生命权及财产权都将难以保证。对于改革的具体措施,既要看其短期效应,更需估计其长期影响。很多时候,改革的长远影响对民众来说更为重要,因此需要政策制定者统筹权衡实际可见的改革效果与短期不可见的改革影响来制定出合适的改革决策。老子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体现出改革的那种看不见的长期影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更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这个“无”。在改革执行过程中,政府参与者要杜绝浮躁情绪,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就告诫过“领导干部做事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老子所说的“守静笃”“静为躁君”“静胜躁”以及“牝常以静胜牡”等思想,可以对执行改革过程中的参与者保持冷静提供借鉴。对于任何一个政治学家,都不会否定官吏在治国中的作用。“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人物志·才能第五》),官员自身修养将影响治国效果。新时代的政府官员行事不能浮躁,需要谨慎处理有关百姓的事务。行政官员作为社会事务的具体执行者,其办事作风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度。整体社会如同单个人体,需要自我调节以达到和谐状态,“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大道”,行政官员必须时刻将其作为指导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去办事,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保持和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儒家过分强调君子在治国修身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基层民众的创造力,对其所秉持的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三章》),即认为老百姓很少能够做到中庸。然而,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老子也认为让基层百姓顺其自然的发展就会创造历史。因此,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到何种程度。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各级政府官员只是权力的执行者,不允许逾越其职务所确定的权力边界。在新时代,需要牢记官僚主义的危害,预防政府官员以主宰者的身份对待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道“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不要当干部”。因此,政府官员不要把自身看作为社会特殊阶层而轻视群众,更不能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思想,对新时代妥善处理好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好干部,就是那些与群众无距离,善谋事能成事的干部。老子认为民众在实现生活需要以后,如前所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会衷心拥护统治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红利是让人民群众来享受,因此中国的干群关系会在良性循环中一直延续下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负面影响呈现,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人际关系逐渐冷漠,还有一些利用巧诈来欺骗的行为。在新时代,对于违法行为,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一些没有触犯法律但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也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加以纠正。老子指出治理百姓应做到“弱其志”,即降低人们争名夺利的心理欲望。对于不择手段以达到个人目标的伪诈行为,必须扫除其存在的思想根源,让人们真正做到“无知无欲”,即无巧伪奸诈之心智,无非分妄想之欲求[6]。新时代处于信息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产生妄为的欲望而让其感到烦恼,甚至会做出不合法的事情而影响社会治理。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就是指违背自然法则的知识学得越多,人的烦恼和忧愁就会越大。在信息知识地毯式的轰炸下,人只有保持“致虚极,守静笃”的心态,才能过滤掉一些违背“道”的信息骚扰。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加强信息管理特别是网络信息管理,这对人民群众来说极为必要。党十八大以来按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要求,为人民群众营造了越来越好的网络环境,这有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降低了因为网络传播不当信息而引起个人或组织做出妨碍社会治理的事情。

在新时代,中国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让改革推動社会向前发展。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以及新时代的简政放权等政策就是提倡降低那些扭曲个人激励的一些行为措施,让整个社会能够更加包容。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所提供的良好机遇下,要以诚实创业合法经营为根本,坚决杜绝一些投机取巧或违法犯罪的行为。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努力走一条以创新为纽带的经营之路,这也是国家与民族繁荣发展的道路。政府的角色是要保护那些顺应自然且合法经营的企业免受非法竞争的伤害,比如产权保护等。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政企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行为互动,将有利于国家治理,因为企业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

四、结论

在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治国理政的主题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老子的《道德经》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治国思想,借鉴这些思想时必须厘清老子时代与新时代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否则会产生错误。老子阐述“道”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即无论治身还是治国都不应胡作非为,而要顺其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过多地干扰百姓,否则“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领导者应该了解“多言数穷”,从而“不如守中”。老子认为民众的奸诈是导致治国困难的原因所在,即“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建议领导者从自身出发,对基层民众塑造健康的价值取向,防止由于“人多伎巧”而导致“奇物滋生”,最终祸国殃民。领导者永远不能抛弃或排挤民众,让治国过程中的领导者与百姓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理解的行为互动,即“夫唯不厌,是以不厌”。领导者对百姓承诺的事情要恪守信用,否则“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新时代,老子的这些治国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可以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前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颜文强.《道德经》宏观医疗理念探究[J].中州学刊,2016(2):112-116.

[2]詹石窗.《道德经》的治国之道[J].中国宗教,2014(11):21-23.

[3]王海洋.老子的治国思想[J].中国道教,2016(4):40-42.

[4]孙景坛.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新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7(4):71-76.

[5]覃孟念.从御注道德真经看朱元璋的治国之道[J].宗教学研究,2010(2):164-168.

[6]邓启铜.老子·大学·中庸(第二版)(注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7]郑熊.从“道性自然”到“道率万物之性”——汉晋道家对道与自然关系界定的变化[J].哲学研究,2016(6):51-58.

[8]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新常态下五大决策比较:31个省(区、市)证据[J].改革,2015(4):26-40.

[9]曹泳鑫.全面深化改革内在的价值观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3):71-73.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全面深化改革道德经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