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样选武将

2020-09-22 20:42王士祥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0年9期
关键词:门闩武举武官

王士祥

自古以来就讲究文治武功不能偏废,武以安邦,文以治国,文治和武功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的两种政治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治环境下,各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武创业,以文守成,也是历代帝王摸索出来的治国模式。既然如此,一个国家要想健康、正常地运转,就需要在文官和武将的选拔方面都给予重视。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相对于文官选拔的考试而言,武举又如何呢?

武举什么时候开始

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武将开疆拓土。在唐朝之前,那些武将或者是因为在战争中立下赫赫军功由士兵变成了将军,或者是因为家里有练武的传统,后辈又继续走了祖上的路子。总之,很少有像唐朝时期进士科、明经科那样,坐在考场里通过考试当上将军的。唐朝因为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行的,所以武将也经常需要走像进士一样的道路,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就是武举,武举是为选拔武官专门设置的科目。

那么,武举开始于什么时候呢?《隋唐演义》的瓦岗英雄王伯当就是隋朝的武状元,因为看不惯隋朝的腐败,才沦落当了草寇;还有杨广为了消灭天下反王,在扬州设擂夺印,这不都与武举考试有关吗?但这是评书,不是历史,是当不得真的。

我们还是要通过历史文献,进行一次穿越,回到那个时代去,从历史资料中找寻值得信服的证据。从618年李唐王朝建国,一直到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中间没有见到关于朝廷选拔武官的资料。到了长安二年,朝廷有了明文规定,要求地方官像推荐明经、进士科考生那样,推荐练习武艺之人给朝廷。

这个命令是武则天的一道圣旨《搜访贤良诏》,这么看就知道了,不是专门为了选拔武官颁布的,选拔武官只是搜访贤良的一部分内容。武则天在这道圣旨中说:“或英谋冠代,雄略过人,总韩、白以先驱,掩孙、吴而得隽;或力能拔距,勇绝蒙轮,冒白刃其如归,扫苍璧而不顾。”(《文苑英华·搜访贤良诏》)这样的人才,地方官要积极推荐。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英谋”指谋略英明,“雄略”指非凡的谋略,“韩”指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军韩信,“白”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白起,“孙”指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吴”指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吴起。讲的是需要具有军事家头脑的统帅型人物。

如果说前一句是讲脑力劳动者的话,后一句就是指体力劳动者了。“力能拔距”指力量大;“勇绝蒙轮”指勇敢,“蒙轮”指冲锋陷阵;“白刃”就是锋利的刀剑,“冒白刃其如归”就是不怕死;“苍璧”是指用来祭祀天地的玉器,这句是说即便得罪了上天也不在乎。这就是武则天对武官的要求,要么当统帅,要么去冲锋陷阵。所以司马光指出:“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下》)既然是初设,说明以前是没有的。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了选拔武官的要求,但并没有像进士、明经科那样,科目名称非常明确。

武举考什么

知道了武举开始的时间,另外一个问题就又出来了:武举考什么呢?《唐六典》中说得非常明确:“其试用有七。”也就是说考七个方面。

第一项是射长垛,就是用弓箭射击远距离的箭靶,为定点射击。靶上有环,从正中间的环依次向外称为第一环、第二环、第三环。规定射到第一环为上等,射到第二环为次等,射到第三环为末等。

第二项是骑射,就是运动射击,是骑在马上边跑边射。规定全射中为上等,射中一部分为次等,一个都射不中为末等。

第三项是马枪,就是骑在马上使枪。这可不是胡扎乱刺啊,是有要求的:用木头做成假人,假人的脑袋,上放有方形的木板,四个假人简单摆成一个阵势,考生骑着马冲进去,然后运枪,可以拨,可以砸,可以挑,可以磕,但条件是只能打掉假人头上的木板,若假人倒了就要扣分。能打掉三个或四个就是上等,两个为中等,一个为下等。这讲究的是稳、准、狠。以前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说擅使枪的将军与人打斗,就给对方说,我要在你左边大腿根皮糙肉厚的地方开个眼儿,保证深不过一寸,不伤筋不动骨。对方被气得头晕眼花,觉得他说大话,结果人家真说到做到,被扎的人回去一量,果然深不过一寸。这说明枪法高超。

第四项是步射,射草人,也是运动射击。骑着马射,自己还能省点事,可是自己跑着射击,那可就不是一般的素质了,自己的心跳和喘气都会影响射击的精准度,所以这个要求就高了。不仅要射中,还要讲究技巧,仅仅是射中也就是个中等成绩,因为那有可能是蒙的,有技巧但没射中也不行,既有技巧又能射中才能得高分。

第五项是材貌,也就是外形条件。作为武将,就得身材伟岸,一看雄赳赳气昂昂的,就具有威慑作用。要求身高以六尺为标准,六尺为中等,六尺以下为下等。唐朝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九寸三分,这么算来,当时要想中武举,身高首先得有1.86米。

第六项是言语。官场上对言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一不能乱说,嘴上没个把门的,胡扯八道,那肯定不行,一不小心把军事机密给说出来怎么办;二不能“三脚踹不出个屁来”,那样你的军事思想就没有办法表达了,更没有办法执行。因此,既要表达清楚,又要做到说话讲究分寸。

第七项是举重,也叫翘关。这是考查体力或者臂力的。什么是关呢?门关,也就是我们说的门闩、门插。古代城门的门闩都很重,攻城的时候,万一不小心被堵在了城里边,没有力气取下门闩,只能是被消灭。所以具备翘关之力,关键时刻能保住性命。武举考场上也仿做了一个门闩,长一丈六尺,直径三寸半,要求参加考试的人连举十下,不合格的就被淘汰。

武举考试不像文试那样搜肠刮肚、拍脑袋,而是显得龙腾虎跃。比如韦肇《驾幸春明楼试武艺绝伦赋》有这样几句描写:“左旋右抽,擢两肩于敏手;奋髯增气,示众目以余威。”(《文苑英华》),不仅身手敏捷,神乎其技,而且气势压人。也有技艺处于伯仲之间、一时分不出高低输赢者,那怎么办呢?“不能定是非于已分,而又爭利害于君前”(《文苑英华》),不是分不出输赢吗?那就找皇帝说理去,让皇帝给评判一下,于是在皇帝面前面红耳赤地争辩起来,场面热烈,跃然纸上。

(张迪摘自大象出版社《隋唐科场风云》)

猜你喜欢
门闩武举武官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门”字歌
门闩察人
驻外武官怎么派?驻日本、朝鲜大使馆武官调整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
天一阁藏明代武举录探析
便宜你了
《门闩系列》木雕作品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