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报道的新闻专业精神研究

2020-09-22 10:07杜娟
新闻爱好者 2020年8期
关键词:虚假新闻融媒体

杜娟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专业的新闻媒体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疫情的发展和防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展现了专业新闻媒体对新闻价值的挖掘和专业精神的追寻。在新技术喷涌时代,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素养和遵从技术伦理,探索丰富多元的传播模式,不断提升实力。

【关键词】疫情报道;新闻专业精神;融媒体;虚假新闻

自2020年1月份以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呈爆发式增长。疫情发展和防控也成为新闻媒体的最大“头条”。在这场“大考”中,国内专业新闻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给公众带来更多有关疫情信息、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媒体的专业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这是对新技术喷涌时代媒体格局变革的某种回应,相关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总结。

一、疫情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全方位、多角度、职业情怀

从疫情暴发到迅速蔓延,再到基本得到控制,此间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点,体现了关注个体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职业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媒体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全方位、科学、实时动态报道,显示了媒体融合的优势

在武汉疫情暴发之初,国内媒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采用可视化工具和小程序,密切跟进疫情发展态势,利用“两微一端”,线上与线下实时同步,让新闻报道更直观生动、更具时效性。有评论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在社交媒体时代遇到的第一次重大疫情,针对此次疫情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信息量较之2003年非典时期有明显提升。大数据调查在疫情报道中大显身手。比如,《人民日报》与“丁香园”合作推出疫情地图。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当天凌晨即上线数据新闻产品《新冠肺炎病例实时地图》,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共记录数据6000余条。同时,产品还逐步实现了地图可点击、地市数据表格化、数据更新实时上传,提供全国趋势图表、地市趋势图表等细化数据,并对其他媒体和平台实现开放共享。[1]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澎湃新闻推出“全球战疫”专栏报道,深度追踪世界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形势和措施进展,让疫情的关注视线扩展到全球。

(二)新媒体的优势得到充分释放

相对于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最为突出。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为例,在疫情暴发后,1月20日上午9:59,《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武汉两天新增1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北京、广东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同日又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哪些症状?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等多篇相关推送。当晚7:24,再发布快讯《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1月21日上午8:04,推送了《钟南山:新型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不会重复SARS疫情》。疫情暴发之初,就被主流媒体高度重视,并较早在新媒体平台跟进。为了全方位报道疫情防控,央视新闻24小时直播《共同战“疫”》,《新闻1+1》栏目推出《岩松帮你问,看今日疫情应对》专栏,邀请权威人士面对面专访,并加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信息实时更新的力度。这些报道措施充分释放了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为大众提供了及时权威的疫情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三)新闻记者深入现场甚至疫区,下沉到社区,践行了专业精神,展示了专业媒体的职业素养和新闻人逆行的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暴发后,多家媒体迅速派记者赶赴武汉,在第一时间展开采访报道活动。《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1月21日派遣记者到达武汉,第二天即发布《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的报道,成为不少卫生医疗机构早期了解情况的必读文章。这篇达到1400万阅读量的新闻报道的背后,是该杂志在整个春节期间,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采访一线医护人员和病患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有读者评价,该刊“以真实、及时的报道,化解了恐慌和戾气,让人们看到了公共媒体在关键时刻的价值”。

(四)关注个体在疫情中的经历和感受,以点滴力量凝聚社会关注,推动公共危机风险治理

普通人在疫情中的故事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大量丰富鲜活的素材。“澎湃新闻在其中一直注重以平民视角切入,关注大时代下的个体,以悲悯和善意记录人在巨大逆境中的存在。”如2020年1月25日的《武汉的除夕静悄悄:“封城”中的众生相》,1月28日的《一个“重症肺炎”患者的最后12天》,2月12日的《“封城”二十日里的武汉百步亭:一线社区工作者口述》等。[2]3月9日,澎湃新闻《一家“遍体鳞伤”的武汉三甲医院》的报道,首次披露了武汉市中心医院自2019年12月以来应对疫情的情况和医护人员的真实经历,被广泛转载和阅读。

二、专业精神依然是新闻媒体立身之本

在新技术喷涌时代,新闻的专业壁垒早已被打破。此次疫情暴发以来,社交媒体、自媒体聚焦疫情,各展所长报道疫情的发展态势,引发亿万网民的关注。而专业新闻媒体的表现也令人满意,始终引导权威信息发布,站在疫情报道的最前沿。事实也证明,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专业精神依然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

(一)新闻专业精神的中国特色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曾经这样阐述对新闻行業的认识:“我想说首先新闻不是宣传,也绝不能是宣传,新闻必须有专业的机制和操守……第一个就是媒体服从公共利益,再一个媒体必须报道事实。第三个就是媒体作为信息流通的渠道,它要采纳一定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四个就是必须服从事实这个最高权威。第五个是必须受制于专业规范,我想这个就是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样的职业人能够尽你的社会责任,应该坚持的基本操守和基本的价值。”[3]这段表述体现了她对新闻职业专业精神的理解和思考,也体现在《财新周刊》疫情期间的多篇新闻报道中。这些报道推出后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说到新闻专业精神,就会令人想到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颇多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讨论。新闻专业主义概念是西方新闻职业化的产物,自上世纪末传入我国以来,我国新闻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评价不尽一致。应该说,作为舶来品,这一概念与我国的新闻话语实践并不相匹配。正如童兵教授所指出的,研究这一问题“还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4]。他提出“要考虑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在互联网的挑战下,记者的专业权威该如何去建构”的问题。对于这种专业权威的构建,我们仍然需要从新闻职业的价值及其专业性出发去思考。

1991年通过的历经四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强调了中国新闻专业的核心价值,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既是我国对新闻职业规范所进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阐发,也是我们理解新闻媒体专业精神的基础。一名新闻从业者不仅需要掌握新闻采编业务必备的能力,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还要具备敢于作为的勇气和胆识。

(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专业素养仍不可或缺

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的格局已和从前不同。但即便如此,新闻报道依然需要专业素养的支撑。

新闻报道要生动可信,必须深入现场、亲临现场。前线记者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和鲜活的文字,为读者还原事件的原委,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是新闻的根本使命所在。由于记者的专业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这就避免了大量虚假信息的泛滥。

值得注意的是,辟谣信息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搜索的一个热门。疫情期间,有关“饮高度酒对抗冠状病毒”“武汉三口之家迪士尼游玩确诊新型肺炎”等谣言在网络上盛传,还有2020年1月26日白岩松《新闻1+1》节目将对话专家钟南山的假消息甚至讓不少政府机构也中招,以至于最后白岩松本人不得不出来辟谣。大量虚假新闻在网络上传播,扰乱了人心,对疫情防控带来了不利影响。假新闻和谣言在网络媒体上的传播很快,负面影响相对也较大,而在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这种情况则十分少见,且专业媒体还能通过真材实料的报道,揭露谣言的欺骗性。如针对“武汉三口之家迪士尼游玩确诊新型肺炎”的谣言,《经济观察报》1月22日采访了上海迪士尼乐园,最后证实其为假消息。这种对比也更凸显了新闻素养和新闻专业的重要性。从操作规范上来看,专业媒体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是高度负责的。记者的专业性为防止谣言传播构建了一道屏障。

(三)新闻专业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扩展

新技术喷涌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通信的兴起,必然对新闻价值理念带来冲击。因此,把技术因素纳入对新闻专业精神的构建之中,将有助于技术时代新闻媒体行业的价值和社会功能的重塑。

首先,应提高对技术素养的重视程度,即重视对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利用,包括数据抓取和分析、算法新闻操作和设计等。作为新闻媒体人员的必备素养,这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其次,明确把新技术伦理纳入新闻职业道德中。新技术时代,机器人写作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尝试和噱头,而成为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主体性也不应缺失。在大数据算法中,我们经常要面对算法带来的偏见,要避免陷入由“个性化”“服务型”和商业推广的信息茧房,就要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保持必要的警惕。

再次,我们强调专业化并不是要摒弃大众化。新闻应该贴近大众化,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实,并沟通不同人群的认识,达成社会共识。近年来,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一直在强调大众化、接地气,这就是对新闻专业价值的最好注脚。

三、新技术喷涌时代新闻媒体何去何从——疫情报道留给我们的思考

通过此次疫情新闻报道的特点分析和考察,我们认为,新技术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左右新闻传播格局的重要力量。但新闻报道的生命力依然在新闻记者的笔端。当前,新闻媒体要发展,必然要不断增强技术硬件,同时还应依赖新闻专业精神,不断丰富和重建其价值内涵。

(一)坚持新闻行业的专业性

新闻专业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和能力在一个报道的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科学技术为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新闻生产者容易对之产生依赖性,比如对图片的过度美化剪裁,从而让图片新闻失去了原有内涵;借助写作机器人确实让新闻生产更加快捷,但也可能使深度解析缺位,记者放弃了独立和深入思考的能力,这也导致一些不痛不痒的报道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大数据和算法所形成的结论不加鉴别地应用;对用户进行“分门别类”的新闻推送,可能导致新闻报道从生产端就包含了某种偏见,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所以,优质的内容往往体现了新闻人对社会话题的精准把握,而这种把握必须建立在新闻职业能力之上。

(二)加强对多元化新闻传播模式的探索

从新闻生产到新闻聚合分发,新闻生产和营销的整个过程都在加速进入融合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成熟地运用“传统媒体+网络平台推送”的方式,通过几十万、几百万的平台访问量把好的新闻作品变成了“10万+”。日渐式微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模式的整合中找到了继续前进的方向,逐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三)理解新技术时代的媒介环境,学会“整体思维”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告诉我们,电子媒介时代需要和凸显整体思维,反对割裂和残缺不全的思维模式。“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这样一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5]”电子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方式,逐渐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传播的认识以及思维习惯。新闻媒体也应该吸收当今新技术的红利,观察和理解新技术时代人类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新变化,形成对时代更为深刻的认知,在新闻实践中进行创新。

(四)以专业的新闻报道打击虚假新闻和谣言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社区充斥着海量信息,掺杂着大量信息泡沫和谣言。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要借助全媒体的力量,利用多种载体如报纸、电视、微博、微信、广播发布真实信息,提供更加直观可信的新闻报道,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另一方面,必须用专业的新闻队伍来打造优秀的新闻作品,以科学理性的观点来引导大众,这才是新闻行业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所在。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兴起,似乎让传统专业媒体的位置进一步边缘化。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说传统媒体过时了。相反,在原有经验的积累之上,它们正迎来突破自我、获得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这是新闻这一职业继续存在下去的必然要求,也是其社会价值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姜丽钧.以人为本,严谨专业,全面动态呈现抗疫图景:澎湃新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概览[J].传媒,2020(5).

[2]姜丽钧.以人为本,严谨专业,全面动态呈现抗疫图景:澎湃新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概览[J].传媒,2020(5).

[3]胡舒立.新闻的基本价值绝不能是宣传[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106/121614196544.shtml.

[4]童兵.厘清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知:兼论对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与写作,2015(9).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64.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编辑、记者)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融媒体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
关于新闻造假现象的解读
论网络社群失序中媒体话语表达权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