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9-23 10:25李晓梅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武当山武当十堰

李晓梅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鄂、豫、陕、渝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北抵秦岭,西依巴山,汉江和武当山横贯全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资源富庶,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72%,武当山等地的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84%,十堰的茶树正是生长在万亩森林的高海拔云雾间。十堰茶文化历史悠久,远古时期的神农氏在秦巴神农架、武当山一带搭架采药时,最早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棵野生茶树,开创了茶文化史上的新纪元。昭王时期,老子出函谷关,尹喜首献茗,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遂做《道德经》一书,尹喜读后“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今名曰尹喜岩”。这是武当山道茶最早的起源。明代文献及地方志均有记载武当茶长达两百年的贡茶历史,武当古籍中记载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带到台湾的九蒸九晒武当道家制茶工艺之茶。茶树在十堰市悠久的种植历史及加工技艺传承至今。

一、十堰茶产业发展优势

(一)地理环境优势

十堰具有宜茶的自然环境。仅以武当山为例,武当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属性,垂直气候明显,气温随海拔高度递减,全山分3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 200~1 600米,年平均气温8.5℃;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海拔750~1 200米,年平均气温12℃;底层,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和武当山镇等地,年平均气温则在15.9℃左右。年平均湿度10.0~12.0°C,年降水量900~1 200毫米﹐无霜期163~254天。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武当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 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有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武当山常年紫气氤氲,风云莫测,云霞迷蒙,有“天柱晓晴”、“陆海奔潮”、“海马吐雾”等四时奇景,武当山境内奇峰竞秀,险崖独立,谷涧纵横,终年云雾缭绕,常年气温温和,冬暖夏凉,最适宜茶叶生长。

茶区的海拔高度对茶叶品质尤其是香气形成,有着密切关系,海拔升高,对形成茶叶香气有利,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也是高山茶更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高山茶最大的特点是芳香类物质、氨基酸等物质积累丰富。十堰大部分茶园地处高山,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气压低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增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最适宜茶树生长。高海拔导致茶叶的芳香类物质、氨基酸等物质积累丰富,加上十堰茶园多数云雾缭绕,漫射光多,茶叶由于光合作用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大大增加,茶叶品质优于其他产区。十堰茶区森林保护良好,植被丰富,土壤肥沃,茶树抗病、抗虫能力较强,鸟类、蜘蛛等茶树虫害的天敌较多,茶园中生物自身调节功能比较健全,是中国主要的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区。

(二)历史文化优势

湖北古代称荆楚,四川古代称巴蜀,据历史文献记载,荆楚巴蜀相连的地区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位于荆楚西部武当山的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土壤肥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三国魏张揖《广雅》载,“荆巴采茶作饼,成为米膏出之……”史料所说的“荆巴间”,即指今川东、鄂西一带。鄂西早先属楚国的边境地区,先秦时有一度就属巴国或是巴文化的影响区。十堰市郧西县曾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煮茶陶罐,说明早在先秦时期武当周边就有了煮茶之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陆上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收集周边生漆、茶叶等物运送,也与十堰有关。五代宋初,曾在武当山隐居的著名道士陈抟爱好饮茶。元代文献有武当道士种茶饮茶的记载。《正统道藏》录有元代“云麓樵翁罗霆震”著《武当纪胜集》一卷,该书中七绝《甜茶》一诗云:“修真苦淡味仙灵,自种云腴摘玉英。亘古与人甘齿颊,春风百万亿苍生。”

在明代,武当骞林茶作为贡茶进奉皇室享用。明代文献系统记载了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开始武当山向朝廷进贡骞林茶的情况,永乐十四年(1416年)九月初四日,“隆平侯张信早奏,奉圣旨:‘武当山各宫观道士每日的行粮,直待那发去种田人种得有粮时才住支。骞林茶、榔梅都不要进了。若是榔梅结实时,只著报将来知道。钦此。’”(见《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大明诏告》)。这一进贡历史持续了200多年。在中国茶叶史上,在一个朝代中,像武当山骞林茶这样持续200多年不断地向朝廷进贡,史不绝书,实属罕见。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明代历史文献中,至少有10多种正史、方志、道书等记载了武当山向朝廷进贡骞林茶的情况。《大岳太和山志》把进贡朝廷的骞林茶等武当山特产称为“上供仙品”。明嘉靖年间位及工部尚书的章拯曾两次登临武当山,他在《再登大岳以诗纪异》中写道:“仙家足幽致,上界何轩昂。更酌天池水,一试骞林香。”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游七真洞时曾饮过武当茶:“白日饵将三五斗,方瞳如水照丹颜”(《七真洞赠道者》)。

清代武当山的道士依然爱好饮茶,如周府庵的青年道士叶问梅就直接称其庵庙为“茶庵”。清代武当道士不仅自己爱喝茶,而且经常用茶来招待客人。从清代文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到武当道士煮茶待客的记录。

(三)产业发展优势

十堰是全国扶贫攻坚集中连片重点地区,有5个县是深度贫困县,占全省的55.6%,茶叶是山区扶贫的首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全市有65%以上的乡镇、57%以上的村、54%以上的村小组及合作社村民种植茶叶,茶园面积高达70余万亩,其中竹溪县茶叶面积24.5万亩,是全省第一茶叶大县;竹山18万亩,位居全省十大茶叶县(市)之列。十堰市因此成为湖北省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优势茶叶产区,被省农业厅确定为“鄂西北高香型绿茶基地”。全市共有各类茶叶企业200余家[1],其中龙王垭是湖北老字号企业,获欧盟有机茶认证、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中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十堰市政府与省农业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武当道茶先后荣获“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中国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等荣誉称号。2014年,武当道茶品牌价值达到40.65亿元,名列全国农产品类第三位。

二、十堰茶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面积较大,产量产值极其低下

十堰市现有茶园主要分布在以竹溪、竹山为主的南部山区,其中大部分茶园始建于70年代。近几年张湾区、郧阳区、丹江、郧西、房县等地的茶园面积呈快速发展之势,区、乡政府对茶园的管护力度有所加大,茶农种茶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茶叶已经成为十堰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普遍存在“良种占有率低、茶园单产低、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的“四低现象”和产业后劲不强等突出问题。在十堰“明前绿茶不愁卖”、“销售一空”的繁荣表象之下,是十堰名优绿茶产量极低的现实问题。截止2018年,十堰市拥有213家茶叶生产企业,仅占全国比重的1.15%。2018年全国茶叶产量为261万吨[2],十堰市年茶叶产量1.43万吨[3],十堰市茶叶产量仅占全国市场的0.55%。

与恩施州相比,恩施州的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恩施州茶园面积为149.4万亩,年产量11万吨,年产值140亿元,茶叶加工企业2 000多家。恩施州的茶叶面积只比十堰多一倍,但产量却是十堰的七倍多。与宜昌市相比,宜昌市的茶园面积为95.97万亩,产量7.47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近110亿元。宜昌的茶园面积跟十堰差不多,但产量却是十堰的五倍。

图1 十堰、宜昌、恩施茶产业对比图

(二)产品单一,采摘方式单一,制作方式单一

十堰部分茶园地处偏远山区,种植规模小且较为分散,本身就容易造成茶叶资源的荒芜,加上十堰多以生产绿茶为主,产品单一,红茶、黑茶较少,白茶、青茶、黄茶产品均无。以绿茶为主打产品的茶园,基本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春茶的采摘也多是以芽尖为主,不采大叶茶,造成大量优质茶资源的浪费。部分茶企开发了红茶产品,但十堰的红茶也只采芽尖,而不用芽叶。这样的红茶芽尖产品,造成了跟绿茶芽尖抢鲜叶资源,使茶芽价格越来越高,茶企成本增加,红茶成品价格居高不下。因工艺原因,用芽尖做成的红茶普遍滋味寡淡,外形似金骏眉,工艺又达不到金骏眉同等水平,性价比不高。红茶的销售远远比不上绿茶,开发新产品的热情陷入低迷。

世界三大高香的大吉岭红茶和锡兰红茶都是以夏季鲜叶采摘制作为最佳,台湾的红茶几乎不用芽尖,都是采摘较大的叶片制作,制做东方美人茶的顶级原料就是采自夏茶的一芽二叶制作而成。福建地区的青茶,也多是夏、秋茶制作而成,且叶片也不是采摘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的三至四叶,俗称“开面采”,即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台湾的乌龙茶一年采收4次。其他产区一年采收3次,而十堰大部分茶园一年只采1次,基本只采四月份一个月。这种“单季生产,单季销售”的状况,使得政府花重金扶持的茶厂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不能产生效益。

(三)茶产业人才匮乏

茶产业是一个涵盖了多种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从第一产业的“茶叶种植”,到第二产业的“茶叶加工”,再到第三产业的“茶叶运输、销售”以及“茶旅融合”、“包装设计”、“品牌打造”,还有第四产业的“互联网+高科技植入”、直播营销等。茶叶行业虽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行业,但最新潮的包装设计却能使它成为引领大众消费的时尚宠儿,而这一切,仅仅依赖于茶园的农民或者非科班出身的泡茶小姐根本无力完成。十堰茶产业人才严重匮乏,大部分茶企还停留在“茶叶生产”阶段,茶叶的技术革新、新品研发、产品营销、包装设计,以及“互联网+专业营销”都是茶企短板,并严重制约着十堰茶产业的发展。

三、十堰茶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利用明代贡茶历史优势,打造十堰茶叶特殊品种园

武当山有明代贡茶骞林茶树,张湾区有六安瓜片、铁观音等稀有特殊品种,还有老母荒、房县的百年古茶树,这些都可以通过扦插、培育等方式,打造成茶叶特殊品种园。现在是科技腾飞时代,制茶工艺无论怎么创新,假以时日也终能被人模仿和超越,就像金骏眉、大红袍品牌满天飞,令普通消费者眼花缭乱、难辨真假,而特殊品种是最具有核心价值的,是外人模仿和代替不了的秘密武器。打造好十堰首个茶叶特殊品种园,就等于吹响了十堰茶产业引领湖北茶的集结号。

(二)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打造世外桃源仙境式、花境式茶园

十堰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72%,武当山、竹溪茶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茶区没有工矿等污染企业,茶园被山岭、树木、水域自然包围,具有打造世外桃源仙境式、花境式茶园的基础。依托茶园的小木屋,悬崖上的树屋以及茶园清新的自然风光,打造茶旅融合旅游胜地,如果茶园只有茶,千遍一律的茶园很难吸引旅客跋山涉水来驻足。

(三)变废为宝,开发茶叶创新产品

推广夏秋茶,用大叶子依然可以制作出品质优良滋味醇厚的红茶、青茶、白茶。十堰茶产区追捧绿茶芽茶,废弃一芽二叶三四叶采摘制作,造成茶农收入不高,采摘积极性逐年降低,采茶工越来越难找。推广夏秋茶,开发大叶子茶制作,不仅可以降低茶叶制作成本,还可为农民创收致富,提高茶农采摘积极性,一次性解决采茶工难觅、茶园荒废、大量高山茶鲜叶资源浪费等问题。十堰周边茶园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扦插和点种法种植的,品种多为产自福鼎的华茶一号(福鼎大白茶)、华茶二号(福鼎大毫茶),也有部分英山茶种。华茶一号、华茶二号产自白茶传统产区——福鼎,原本就是制作白茶的理想原料。台湾用大叶子制作红茶的工艺已经十分纯熟,夏茶被世界三大高香的大吉岭红茶和锡兰红茶视为最好的原料,青茶一年四季均可采制,福建、台湾等地采摘成熟的“开面”叶片制作铁观音和乌龙的技术,也可以帮助十堰茶产区把废弃的茶叶资源开发利用到极致。

(四)成立武当茶学院,建立茶产业人才梯队

茶叶品牌的推广,离不开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不管是恩施玉露的走红,还是贵州茶产业的繁荣,背后都有一支强有力的茶艺表演队伍。贵州地区妙龄少女三分之二都在从事茶行业,这说明“人人都是茶文化推广大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福建茶的兴起,源于每一位福建人都有饮茶的习惯,哪怕离开家乡,福建人也会随身带着家乡的茶,一有机会就与人分享。“莫羡他人金缕衣”,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这种深入骨髓的茶文化修养,不是三两天的学习就可以获得,需要上十年的精雕细琢方见成效。

依托我市茶产业发展背景,组建由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大学主持的武当茶学院,不定期聘请优质茶产区制茶大师、茶学专业教授对茶农、茶企员工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及培训;“一对一”培养和扶持产茶大户,引导龙头企业创新茶叶工艺产品;把茶农培养成为新兴职业茶农;共同开展武当道茶茶艺表演、茶叶产品设计与包装、道茶养生、道茶创新产品开发与推广、“互联网+茶叶直播营销”等课程;打造一支“能留得下来,能走得出去”的本地茶艺师队伍;抓住湖北茶在国务院、国台办推介的各种机会,宣传、推广武当道茶,承担起为十堰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责任与担当,谱写“用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篇章。

四、结语

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写出了道茶的真味。道茶不应该是与其他茶叶在外形、滋味上没有任何区别的(道)绿茶、(道)红茶,道茶应该是让人一眼识别,一口难忘的佳茗。利用山区优势,打造世外桃源仙境式、花境式茶园,开发茶叶创新产品,建立茶产业人才梯队,多措并举,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广十堰茶文化,叫响十堰茶叶品牌,对推动十堰市茶产业发展及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武当山武当十堰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武当佳境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还馍录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武当山·紫霄大殿
登上武当山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