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立命安身

2020-09-23 07:53戴军
散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稿件

戴军

老钱又来了,还穿了一件新衣裳。这新衣不大合身,衬得他身形越发瘦小,再加上领子可能有点硬,他不时地扭动一下脖子。

我以为他又是来送稿件的,不料他从旧布袋中掏出一大摞打印稿,嗫嚅着,说他想出版一本作品集,希望请我写序。

我说:出书可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呢。

老钱说自己快八十岁了,想把这些年的作品汇集起来,做个总结,也给亲朋好友留个念想。

我这才明白,他为何穿了件新衣裳。

这些反映地域掌故、市井风物之类的小文大部分都在我编辑的版面上刊发过。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类似自传的篇章,它们意外地让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老钱。

他十五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和哥哥姐姐们都忙于讨生活,刚上初中的他只能辍学回家洗衣做饭。但仅三天后,班主任带着一位军医来到他家,动员老钱参加志愿军。这当然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一穿上军装就要上战场,生死难料,一般人还是会犹豫的。但老钱非常兴奋,从小他就崇拜当年身为抗日游击队队长的表兄,觉得能当个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哪怕丢了性命,也值。

刚开始军医对老钱的身量有所顾虑,班主任却说,小个子身手灵活、目标小啊。没想到还真被她说中了,在朝鲜战场上,老钱将这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在一次与美国佬的短兵相接中,救下过一个大个子战友。

很快,能写会说的老钱就在部队里脱颖而出,被调到军部,成了战地记者,负责一份名为《战地黄花》的油印报,从采访到刻写蜡纸,从印刷到发行,全由他一手包办,真正做到了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

小个子的老钱不光身手灵活,脑子也灵活。去前线采访,途中遇上敌人是常有的事,一般人都会想着怎样躲避或者逃离,偏偏他就能看准时机,转危为机。 一次,他与两个南军逃兵狭路相逢,这两人原是釜山一带的小学教员,经过老钱的一番开导,居然自愿跟着老钱来到志愿军军部,从事反战工作。据说后来这两人还立下了大功——经他们策反,李承晚部队的一个团向金日成軍队投诚。

另一次,老钱刚刚采访过三团回来,在一个山坳里发现了一队“联合国军”,有百十来人。他猜测这支军队很可能是准备去偷袭三团的,当即赶回三团报信,三团遂来了一个包抄后路的“尾打”,漂亮地全歼了这伙敌军。

两次立功让老钱收获了一个三等功。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功绩,在常人眼里前途不可估量。不过,这个看似聪明的小个子,却有着将一手好牌打得一塌糊涂的本事。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老钱所在的部队开始整风。受到大会小会上响亮的口号鼓动,又受到某位首长的启发和暗示,老钱向部队检举另一位首长在朝鲜时曾包养过一个当地女人。虽然老钱口口声声说自己亲眼看见,但没有其他人证物证,到后来,事件的走向完全偏离了他预想的方向。他因此被开除党籍,复员回乡。好在启发过他的那位首长心生恻隐,没有在他的档案里留下印迹,但同时,档案里所有的荣誉和引以为豪的经历也一并蒸发了,只剩下几页不痛不痒的材料,令他在回到地方后屡遭质疑。

复员后,老钱办过乡村农业中学,上过两回《新华日报》,还一度被借调到县革委会工作,是县里屈指可数的笔杆子……这些往事如果不是老钱自己写出来,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我想,这恐怕不是他谦虚,而是因为每一段辉煌,最终几乎都以悲剧或闹剧的方式收场。在我看来,其中有造化弄人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性格使然。

有一天,老钱打电话来,兴奋地说出书的钱凑齐了。

他有些难为情地说:你还记得参加市作协征文颁奖活动时我抽到那个最大的奖吗?我在网上把它卖了,卖了七千块钱。

他脑子里,只有出书的事了。

回想起来,我初识老钱时,他就七十出头了。但他不肯服老,写得又多又快,我所在的文艺副刊屡屡发表他的稿子,有两年他还被报社评上了优秀通讯员。

将一个耄耋老人带入了“歧途”——我常常担心他瘦弱多病的身体,会因写作而透支。但发得越多,他越来劲,口口声声说是我给了他写作的春天。

据说,他每天清晨四点醒来,就躺着构思,或披衣而起伏案疾书。也有夜不成寐时,便秉烛埋首,直到天明。

如此不顾老命,绝对是个危险信号。于是每次见面,我总要苦心相劝,直说得唇焦舌燥,却收效甚微。

老钱仍然一意孤行。他的理由是,写作是最好的养生保健,自从爱上了写作,他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浑身有劲。

我彻底无语。不过看他面色红润,耳聪目明,我略感心安。

但另一个麻烦随即到来。自从有一年被评上报社的“优秀通讯员”,老钱的写作开始变得功利了,他时刻想着要保持住荣誉,最好还能更上层楼。

这个宏伟的目标让老钱精神百倍,却让我苦不堪言。每隔十天半月,他就会送来一沓稿件,不光给我下达用稿指标,还隔三岔五地来电催促。人一旦写作动机不纯了,就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我发现,老钱粗制滥造的毛病开始有点变本加厉。而且,有其他编辑悄悄对我说,老钱有些纪实的稿件明显是杜撰的。

这怎么可以?我生气地责问老钱,他像个犯错的小学生一样,先是心虚地一笑,然后低声辩解说,也不是无中生有,只不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是有的,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也不行吗?

当然不行!我有些恼怒。他这么做,我也要受牵连。

有年冬天,一篇稿件临到排版前被总编枪毙了。这是一个策划版,必须补上一篇题材相近的文章才行。情急之下我想到了老钱,他二话没说,埋头就写。那晚,我冒雨赶到乡下,在接过他递上的稿件时,眼睛不禁有点湿润。

不过,老钱信马由缰的毛病总也改不了。所谓的“艺术加工”,也是他惯用的伎俩。但凡他写的过于特别的人物和戏剧化的情节,我都会就此对他进行一番细致的盘查,严格程度不亚于政审,往往架不住我连珠炮似的发问,他很快就会露馅。

但十多年来,他的投稿热情并没有受到打击,相反,他觉得我是在培养他。在碰了无数次壁之后,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题材与风格,也知道怎样规避被我封杀的风险。让我欣慰的是,老钱的写作水平也堪称突飞猛进。

写他熟悉的山乡,那真是信手拈来,都是干货。那里的山岭、河涧、竹林、村庄,他是如数家珍;四时物候,一应农事,也说得头头是道。对此,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知道,当年他上山拖毛竹,下田耥水稻,山里所有的农活他都干过。

家乡的风物掌故、乡俗民情、方言俚语、故老传说,老钱都了然于心。他写当年山镇黄石古道上,运送山货的独轮车队、骡马帮、挑担族你追我赶的壮观场面,写集市上那些操着各种口音的商贩们说的黑话,还有他们的马靴里寒光点点的匕首,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当然,老钱最喜欢写的还是山乡的各色人物,茶农、竹匠、放排人、外来民工、移民部落,老钱写起来很是得心应手。他也热衷于为身边的小人物立传,虽然他们像万顷竹海里的毛竹一样稀松平常,却植根大地,有着强健的生命力。

不幸总是纠缠着老钱,先是他刚上大学的孙女得了白血病,全家人砸锅卖铁,报社也为他公开募捐,终于使孙女的病情稳定下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钱乡下的老宅被人给占了,那可是他和老伴最后的安身之地啊。

侵占房屋的,是他家的租客,一个精明的上海女人。

其间种种细节非常狗血。作为受害者,老钱选择了层层上诉,几年来,他写的申诉材料足足有两尺高,市里省里跑了无数趟,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连遭重创,老钱夫妇一度疾病缠身。

意外的是,老钱却没有停止投稿。他的解释是,他是上过战场的老兵,不能被打垮。何况只有写作能让他健康和快乐。

我觉得,老钱远比我这个文学编辑更热爱文学,也更懂得它的价值。

遭受重大挫折的老钱,笔下更多了现世沧桑、人情冷暖。他用诙谐的笔调写暴雨来临时,他和老伴在破旧的租房里手忙脚乱地用大盆小盆接“天漏”,还自无禁忌地说,但愿这里不是我俩的葬身之地!老伴连忙按住他的嘴。

老钱戏称他的邻居们为吉卜赛人,都是些四海为家的外地打工者,他们生活不易,却都坚忍乐观。老钱觉得,他和老伴这些年也是老吉卜赛人。他愿意自己成为一株野草,在哪里都能生生不息。

这样的老钱,几乎让我不认识了。

他需要的,其实不是一篇序,而是对他在稿纸上安身立命的一个肯定。

虽然这个肯定,其实分量也并不重。

猜你喜欢
稿件
第34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我的问题③
第33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第33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熊姓的猜想
声明
陈道明越俎代庖
郑重申明
郑重申明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