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敬谦词对比研究

2020-09-26 11:50陶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缺位跨文化

内容摘要:针对中英称谓语中敬语和谦词的相似与差异进行研究,探究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及其原因,发现两种语言中出现的“缺位”现象,强调中英敬谦词在语言交际中无法忽略的语用价值,促进跨文化交际更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敬语和谦辞 差异对比 缺位 跨文化

语言称谓语中的敬语和谦辞是一种语言中极富特色性和表现力的语言群落。中英敬谦词是各自文化传承的代表,是其语言文明发展的载体,能够展现出两国与众不同语言美,文化美。仔细梳理后发现,中英敬谦词中有其很多异同。

一.中英敬谦语异同

汉英称谓语的相似点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相似点

1.汉语和英语中都有敬语和谦辞,汉语里的“小姐”、“女士”、“先生”等,在公开场合用“我们”也比“我”更显谦逊委婉;英语里用“Miss”称呼未婚女性、“Mrs”来表示尊称已婚女性,用“Mr”来敬称男性,用“Sir”尊称男性。

2.汉语和英语对长辈、地位高的人的称呼都区别于普通人。可以把用来称呼长辈、地位高的人的敬谦语叫做绝对敬语,例如漢语里的“夫子”、“皇帝”、“老爷”;英语里的“Honor”、“Majesty”。

由于文化的差异,汉英敬谦语的不同之处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差异点

1.总体数量:汉语中的敬谦语远比英语中要多。无论是从母语使用还是翻译的语篇分析来看,汉语中敬谦语的使用频率和种类都大于英语,而且在英语中常找不到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例如“小女”、“犬子”。

2.内容的丰富程度:汉语中的敬谦词比英语更为丰富。例如汉语里面众多的亲属敬谦语和年龄敬谦语在英语里面是没有的,例如“李老”、“高寿”、“尊亲”,在英语里面表示年长只用“the older”,有时候礼貌用语为“the elderly”。

3.语境文化:在具体语境中,交际者所使用的语言因角色而异。汉语中,同学之间不需要使用敬语,而在师生之间,学生则会使用敬语和谦辞。汉语使用者所遵循的礼貌准则是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例如“在下”,将语境双方的临时地位划分明晰。而英语中抬高他人时并不贬低自己。英国人重视个体,主张人人平等,很少使用自贬的话语。

二.中英敬谦语差异成因

(一)家庭制度

中国的家庭制度以三辈内的延展家庭为主,这种家庭制度的等级观念使中国人的行为礼仪十分注重长幼尊卑与人情关系,在话语中表现为大量敬语和谦辞的使用,而英国人的家庭结构尤以核心家庭为主,常以个人为基本单位,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因而敬语和谦辞使用频率较低。比如,中国人往往按照辈分称呼对方,对亲疏远近非常敏感,因此汉语亲属称谓语多且复杂。单“令”开头: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令坦、令亲等,“令”表示尊称。英语中则没有对应翻译,也没有汉语那样庞大的亲属称谓语,其中的敬语和谦词更是少有。

(二)价值观念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整体主义。英国则个体主义思想历史悠久,它突出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价值。这种思想的不同势必导致文化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1]中国人集体性强,注重集体荣誉,会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彼此身份地位。英国人则相对个人化,强调个人自由与自我支配,话语承担者较为独立。例如,一个英国人在夸赞一对中国夫妇的儿子时,其父母会主动替代孩子回答类似“犬子无才,不经得夸。”的谦语。但如果交际对象和话语反过来,英国夫妇则会让孩子自己回应别人的夸赞。

(三)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之上,以和为贵,对他人始终有一个“面子”的保留,汉语敬谦词称呼他人时往往会在一对词语中选择含褒义的一个。例如,“多少”中的“多”、“大小”里的“大”等,而称呼自己则是选择贬义或者后者,这是汉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贬己尊人”作用的结果。英语的表达简单直接,一般语言使用频率最高,比如中国的“贵府”在英语里面直接就是“your house”,“敝人”就是“me/I”。当然英国人也尊敬他人,只是在“尊人”的同时没有“贬己”。

(四)地理环境

钱穆先生曾讲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2]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地理环境也是造成中英敬谦词有差异的原因。

中国内陆地区占比大,相对封闭,形成了安土重迁、较为内向的文化。中国人在其性格上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包容力,我们求同求稳,以“和为贵,稳为高”为原则。英国的岛国地理环境使英国人形成了整体外向的文化,有较强的斗争精神,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事原则。例如,中国老年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成为社会中的权威,年轻一辈对他敬重态度会通过话语表达出来。在英国,年纪大、资格老并没有权威和地位,老人常常会显得讨厌和落伍,对其称呼便也不会涉及到敬语和谦词。

三.启示与思考

(一)中英敬谦语相似点主要成因的不同看法

单琪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敬谦语教学试探》中提到,不同语言的相似之处是因为“普遍语法”的存在,人类语言天生就被以某种具有特殊的参数形式的原则所管辖。在这种原则下,无论哪种语言之间都具有共性。[3]“普遍语法”的存在就解释了中英敬谦语相似点的出现。但是,汉英称谓语中敬谦词的出现以及长期的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直接地说是为了人类有更和谐的交际。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不管是哪种母语者在交际时都会想要保全交际双方正常交际,达到最终交际目的。所以汉英称谓语中敬语和谦辞相似点不仅仅是“语法普遍性”所导致,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造就。

(二)中英称谓语中敬词的“缺位”现象

中英语的称谓系统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产生了“缺位”现象。刘洋在《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及其补位形式研究--南宁个案分析》也提到由于词义的转换、社会因素、性别因素等,产生了交际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不知道该如何不尴尬而又有礼貌地来称呼对方的“缺位”现象。[4]例如,汉英语中女性教师的缺位现象。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对老师的敬称发展如下:先秦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汉代称教师为“学官”,“老师”之称始于宋代,明朝人選翰林院进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教师仍用其名。除此之外还有“博士”、“祭酒”、“经师”、“教授”等几十种敬称。梳理其脉络发现这些敬称的使用对象全是男性,只不过现代汉语中将它们泛化使用,勉强用来称呼女性老师。因此当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女性时,我们很难找到对其配偶的敬称。英语中也一样,用“Doctor”、“Professor”、“Colonel”等来表示对教师的敬称,也因为没有关于女性教师专门的敬称便将这些词泛化使用。再例如男性军人的妻子被尊称为军嫂,可是女性军人的丈夫没有相对应的敬称;将商店老板的妻子称为老板娘,而女性老板的丈夫没有相应的敬称。

四.结语

中英称谓语中敬谦词的异同将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一一体现出来。在生活中,应特别注意它们的使用,以免引起由于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认为应该被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造成的语用失误。[5]进而导致原本顺利的交际被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在跨文化交际中,针对汉英两种语言中敬语和谦词的异同,应主动了解其差异背 后的文化渊源,让交际双方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去揣摩如何更好地使用目的语,有利于我们的日常交流和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敏.包容与霸权——中西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8):26-29.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单琪.对外汉语教学中敬谦语教学试探[J].语言文学研究,2018(31):21.

[4]刘洋.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及其补位形式研究--南宁个案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2).

[5]王艳平.中英语用差异和语用失误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5).

(作者介绍:陶兴,陕西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缺位跨文化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论《长生殿》的现代改编缺位
小学习作教学指导的“缺位”及对策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网络安全中的“缺位”和“错位”
农民工社保不能“缺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