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欺凌成因及治理研究

2020-09-26 11:50雷贵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治理策略

内容摘要:近年来,学生欺凌问题的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一问题在全社会的努力之下整体上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农村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发生学生欺凌的原因也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被欺凌者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欺凌者的行为缺乏管教,旁观者的视而不见。治理农村学生欺凌事件,应该将上述三种原因作为依据,从三方面来进行,即提高农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学会寻求帮助,普及农村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学生的良好美德建设。

关键词:农村学生欺凌 归因分析 治理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很快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并飞速传播。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各界出现的问题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学生欺凌就是在网络和媒体的作用之下被大众所关注。学生欺凌是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安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我国为了治理学生欺凌,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各级学校也都开始重视学生欺凌问题,学者们对学生欺凌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包括学生欺凌的概念界定、成因、危害、治理对策等。农村学生在我国学生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存在于农村学生中的学生欺凌形式和成因也有不同,因此对农村学生欺凌的治理方式也应有一定的针对性[1]。

一.农村学生欺凌造成的危害

学生欺凌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发生的侮辱性的身心攻击,主要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的,并且是重复实施或者传播,使被欺凌者受到身心傷害的事件[2]。学生欺凌不管对社会、家庭还是学生个人都会造成的伤害。

(一)学生欺凌对学生的危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设下障碍

学生欺凌对学生造成的危害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身体上遭受的痛苦,更多的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欺凌事件不仅给被欺凌学生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对旁观者,参与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不良影响[3]。农村地区由于父母或监护人与孩子不懂得及时沟通,他们在遭受欺凌事件时,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受到了欺凌,这种情况更容易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阻碍。对被欺凌的学生会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本就出于弱势一方的他们可能会因为被欺负而变得更加胆小怕事,失去对未来的向往,有些学生甚至会因为欺凌事件去择极端行为,如自杀、报复等行为,这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4]。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由于目睹了欺凌事件,他们会留下心理阴影,可能是因为没有帮助受欺凌者而产生愧疚感,也可能会因为欺凌事件而产生恐惧心理,更有甚者会想去以同样的方式使自己变成欺凌者[5]。欺凌事件对欺凌者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变化上,如果没有及时制止欺凌事件,他们的会进行更为严重的欺凌,无视校规校纪,甚至是法律法律法规。

(二)学生欺凌对家庭的危害——为家庭的发展铺下垫脚石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农村地区,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但是他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愿意给家里人说,他们性格上的变化也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及时的引导,他们的思想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很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发展。农村的家长由于对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没有深入了解,不去找孩子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会一味的埋怨孩子不听话,从而造成更大的隔阂,这会导致家庭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三)学生欺凌对社会的危害——为社会安全和教育事业埋下了隐患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小树苗,如果这棵小树苗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伤害会在未来社会中体现出来。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欺凌给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会随着数量的累积和时间的变化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学生欺凌有着很大的关联,欺凌者会养成嚣张的性格,目无法纪,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6];被欺凌者由于欺凌事件留下的阴影,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可能会因此失去本该更为强大人才;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如果只是选择冷眼旁观的话,社会将会失去拥有见义勇为,互帮互助,正直善良美德的人。

二.学生欺凌现象发生的归因分析

学生欺凌事件中有三类角色,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与旁观者,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与这三类角色有很大的关系

(一)基于欺凌者角度的归因分析

欺凌者是学生欺凌事件中较为强势的一方[7],他们之所以会实施欺凌,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比较强势。一方面,欺凌者的身体素质较好,如身高、体能等方面比一般学生好,这为他们实施欺凌提供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欺凌者在心理上的表现是较为强势的,他们喜欢别人服从自己,受不得委屈,并且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优越感,如果有人挑战了他们的这种优越感,就会实施报复。

(二)基于被欺凌者角度的归因分析

相关调查发现,在农村容易受欺凌的大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中,他们的性格表现比较极端,一般都表现为胆小内向,但是也有及其叛逆的例子,被欺凌的学生比较胆小怕事,不与同学积极交流,并且同伴关系也处的不怎么好,在班级里由于内向的性格是老师容易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怎么突出,这也是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原因之一,平时的参加班级活动也不够积极,受了欺负也不敢跟老师说,所以容易成为欺凌者的目标;他们回到家里也不愿跟父母或监护人说自己受欺负的事情,选择了默默忍受。

(三)基于旁观者角度的归因分析

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中,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冷眼旁观,很少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他们对欺凌势力有恐惧心理,不敢站出来帮助弱势一方或者进行举报;第二,他们在等其他人站出来为被欺凌者解围,不愿意做“出头鸟”;第三,他们的父母出于“少管闲事”的心理,从小就给他们灌输了不管闲事的思想,这也是农村特殊的大环境所造成的。

三.农村学生欺凌的治理策略

目前国际社会上对学生欺凌的治理思路大都采取事前预防事后治理[9],我国近几年来针对学生欺凌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而农村学生欺凌的治理,可以从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三类群体入手,进行事前预防和事后治理。

(一)提高农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寻求帮助

农村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学生群体中强势的一方镇压,导致学生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寻求帮助。首先,学校要组织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相关活动,如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主题来举行班会、组织讲座等,并且要向学生介绍寻求帮助的途径,让他们知道自己在遇到欺凌事件是该采取什么办法来让自己不收伤害;其次,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一味地关注学习,平时与孩子多交流,勤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外打工的家长,常年不在孩子身边,更应该通过各种通讯设备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社会媒体也要针对农村学生多宣传自我保护意识和途径,并且向农村家长传播学生寻求自我保护的途径,通过家长传达给学生。`

(二)普及农村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地区有着特殊的社会环境,如果孩子受的欺凌没有危及孩子自身的健康,多数被欺凌学生家长抱有息事宁人的态度,而实施欺凌的学生家长也只会把欺凌看作是孩子间的玩闹,不会重视自己孩子的这种行为,更别说是纠正。这时实施欺凌的孩子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很可能会继续变本加厉,发展下去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危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安全。加强农村地区的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从而进行纠正,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孩子了解更多的法治安全知识,时刻教育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帮助孩子纠正有些行为。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普及,调查发现,实施欺凌的学生中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产生一些扭曲的心理,要是不及时疏导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要重视这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农村学生的良好美德建设

在学生欺凌事件中,旁观者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成为沉默者,也可以成为欺凌事件发生的阻止者,他们的选择可能决定着欺凌事件的发生,这种选择需要正直正义、见义勇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支撑。虽然学校和教育部门都鼓励举报相关的校园欺凌事件,并且有些地方有具体的举报途径,也有相关的措施来保护举报者的信息。但是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想的冲击将这种美德慢慢淡化,在農村地区,由于大多数家长缺乏这种精神,再加上听闻一些负面影响的事件,他们更多时候选择的是明哲保身,同时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农村学生自然会对欺凌事件选择视而不见。加强农村学生良好美德的建设,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义感和培养见义勇为的精神,这样一来做为旁观者的他们,变会挺身而出,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华.教育主体缺失视角下农村校园欺凌成因及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6):86-98.

[2]姚建龙.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1):19-25.

[3]蒋暖琼.校园欺凌情境中旁观者归因特点对个人责任感知的影响——基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模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8):39-42.

[4]柴泽英.对话:教师干预校园欺凌的可能理路[J].教学与管理,2019(27):67-69.

[5]向术溯.旁观者:决定校园欺凌事件走向的关键群体[J].中小学德育,2019(10):42-45.

[6]刘思硕,李勇,宋广文.青少年的暴力与欺凌:人格心理学的分析与对策[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06):10-18.

[7]陈丽丽.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01):117-118.

(作者介绍:雷贵霖,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治理策略
元治理视角下“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结构与策略
“为官不为”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浅析公路路基边坡病害的防护与治理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常规治理策略
网络失范言论的治理策略分析
基于农村低电压现象探究综合治理策略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及治理策略分析
俄罗斯政要眼中的中国治理:评价与问题
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