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课堂拼贴艺术的实践研究

2020-09-26 11:50王红艳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中美术实践

王红艳

摘 要:拼贴画具有操作简单、用材方便、简单易学等特点,随着现阶段美术课堂教学资源的不断拓展,在对学生教授基础美术知识时,教师也要积极融入拼贴画的教学元素,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生思维的开阔,从而逐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品质。

关键词:高中美术;拼贴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6C-0072-02

废旧的报纸、过时的衣物以及掉落的树叶等,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掉它们的使用价值,而拼贴画的艺术表现,则恰恰需要这些物品的辅助。所以,在倡导“环保”“节约”“创造”等理念的现代社会中,美术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元素进行美术创作,完成拼贴画的制作,从而让学生在剪切、粘贴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形成美术思维,同时建立起生活化的美术意识,增强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

一、丰富课堂内容,增添新颖结构

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对学生教授美术基础知识时,教师使用的基本资源是课本,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形式也大多是绘画,而这些单一形式的教学资源和训练方式,会让学生减弱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美术教师将拼贴画引入课堂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由创作空间,同时丰富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丰富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以《色彩的表现与材料的选择——色彩画初试》这一课来说,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外绘画作品一般特性和色彩画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色彩元素。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色彩画的介绍,以及如何利用色彩的搭配完成绘画活动,以至于学生的艺术表现形式被限定在画画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美术素质的发展。

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丰富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掉落的树叶、牛奶纸箱等材料,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进行艺术作品制作,从而形成拼贴画,使其在相对立体的色彩感受中,进一步增强对本节课中内容的学习程度,提升学习的质量。

显而易见,教师为学生引入拼贴画教学,大大地丰富了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让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结构变得更加新颖,从而点燃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让学生能更主动地进行美术创作。

二、促进思维发展,生成美术思维

单一的教学方式,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被压制,这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因为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开展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对学生教授美术知识,同时还包含助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以“美”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物品。所以,拼贴艺术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发展美术思维。

教师在拼贴画中提供的多样材料,具有不同的纹理和质感、颜色,当教师以此作为美术教学的内容时,学生的思维能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生成多样创造灵感中,逐步建立美术思维。

比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完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后,也可以适当地教学“拼贴画”的艺术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提供颜色、质感具有一定差异性的不同材料,如废旧衣服、报纸、彩带等,随后让学生用这些材料,进行拼贴画的制作,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步打开自己的思维,促进美术思维的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方向性,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想创作的主题是什么”“你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哪些呢”“你打算如何开展拼贴呢”等问题,让学生在思索之余能够抓住拼贴画制作的技巧,从而逐步提高美术学习能力。

可以看出,在教学美术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为学生引入拼贴画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美术创作主题、应用材料和材料搭配等方面,逐步发展美术思维。

三、致力合作互动,彰显学生本真

因为成长环境,天赋的不同,每一位学生的潜质和素质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在以前接受过美术知识的系统学习,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造时,会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而有的学生没有进行美术方面的系统学习,在进行创造时就会出现“落后”的现象。所以,在进行拼贴画教学时,美术教师应当正视这一现象,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彰显学生课堂本位价值中,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画作的拼贴。

例如,当教师在《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的教学之余,为学生引入拼贴画的艺术形式后,可以基于以往对学生的了解,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互帮互助,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创作出更具特色和集体智慧的拼贴画。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差异等,将学生合理分配,形成能力均等的制作拼贴画的小组。

其次,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拼贴画主题的讨论,自行决定要拼贴的内容,商讨需要用到的基本材料,以及材料的获取方法。

随后,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分配任务,如擅长裁剪的学生可以负责材料的裁剪,擅长粘贴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材料的拼接和粘贴,从而让每位学生在发挥个人价值中,获得成就感,共同完成拼贴画的制作。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了拼贴画的制作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可见,在拼贴画的创作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优势,从而对拼贴画投入更多的主观情感,提升进行拼贴画制作的积极性。

四、进行成品展示,落实教学价值

当教师教学完拼贴画的创作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拼贴画的制作后,往往會形成一定的作品,这些作品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美术素质,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应当抓住这一资源开展“成品展示会”,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拼贴画展示给他人,并分享自己的制作流程和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内容,使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能够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对拼贴画的喜爱程度。

比如,在《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中,当学生以拼贴画的形式表现房屋建筑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品的展示。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成品呈现给其他学生。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趣事、难题等内容,如有的学生刚开始没有找到合适的拼贴材料,后来偶然间发现了,从而解决了自己的难题等,增添讲解过程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表达。在其他学生倾听和欣赏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评比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成品展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奖励后,可以进一步地肯定自己进行拼贴画制作的过程,增强自己进行拼贴的信心。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拼贴画的成品展示,能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可以助力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心智,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拼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近些年的美术课堂中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美术教师也要认识到,虽然拼贴艺术已经走进高中美术课堂中,但是,真正有效地发挥拼贴艺术的教学价值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师应当继续在课堂中为拼贴艺术找寻落脚点,逐步提高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惠晶.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9,(21).

[2]董伦汉.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讨[J].名师在线,2019,(36).

[3]陈燕.浅析拼贴艺术在素描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9,(3).

[4]叶倩,李海冰.从立体主义到波谱艺术——浅析拼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8,(11).

[5]张斐.拼贴手法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演变[J].包装工程,2009,(3).

[6]赵家,郭春方.从形式到观念——拼贴艺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跨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周薇,姚磊.拼贴艺术在色彩构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

[8]刘青,褚小丽.融合拼贴艺术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9,(7).

猜你喜欢
高中美术实践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