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办学传统 服务国家需求持续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2020-09-28 10:35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财经大学储备物资

生于粮,长于粮,改革发展依然植根于粮、服务于粮——这是南京财经大学自1981 年开展本科人才培养以来始终坚持的办学传统,也是学校持续铸就和不断彰显的办学特色。自2018 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建以来,学校又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于2020 年6 月设立了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专门为我国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培养高水平硕士、博士人才。

一、生于粮,长于粮:以办学传统造就办学特色

1981 年,学校前身“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举办本科人才培养,35 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于粮食行业的办学传统,面向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对传统优势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将优势学科转换为特色学科,将办学传统转换为办学特色。

(一)学校沿革与办学传统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1981 年在原南京粮食学校的基础上设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93 年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1999 年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2000年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经济学院,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2011 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作为一所最初为培养粮食行业人才而创办起来的学校,长期以来,学校一直秉承办学传统,坚持发挥传统学科的内在优势,不仅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粮食行业进行全面的智力支持,而且根据粮食行业改革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传统优势学科的传承、改造与提升,为粮食行业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和粮食科技人才。

(二)专业建设与特色传承

1981-1992 年,传统优势学科的形成。在高校设置部门化、专业建设行业化、毕业生就业计划化的制度背景下,学校肩负着为粮食行业培养经济管理和粮油储藏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粮食企业管理、粮食计划、粮食统计、粮食财务、粮食会计、粮油储藏、粮油加工、粮油食品营养与检验等领域聚集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并先后设置了粮食经济、粮食工业企业管理、粮食计划统计、粮食财务会计、粮油储藏等本科专业,不仅为粮食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而且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粮食行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智力支持。正是在这样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的粮食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中粮食经济学科更是优势凸显,并形成了以粮食经济学科为龙头,以粮食工商企业管理、粮食计划与统计、粮食财务与会计、粮油储藏与加工等学科为支撑的传统优势学科体系。

1993-1998 年,人才培养口径的拓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进行了深刻变革,粮食部门所需要的本科人才不仅要熟悉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操作模式和方针政策,而且需要更为宽厚的理论基础和适应能力。1993 年,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学校将粮食经济专业改造为贸易经济专业,并进一步延伸出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粮食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改造为企业管理专业,并进一步延伸出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学等专业;将粮食计划统计专业改造为统计学专业,并进一步延伸出投资经济、金融学等专业;将粮食财务会计专业改造为会计学专业;将粮油储藏专业先后改造为粮食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进一步延伸出应用化学专业。专业口径的逐渐拓宽和新专业的不断增设,不仅夯实了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完善了相关专业的学科体系,而且通过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分化,提升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既增强了学校对粮食行业的服务能力,也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1999 年之后,在传承优势中造就特色。这一时期,学校由部属高校转变为省属高校,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开始实施。同时,政企合一的粮食部门实行了政企分开,一个以国有粮食仓储企业、外贸企业为主导的,国资、民资和外资共同构建的企业群落和产业体系使得粮食行业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依托传统学科优势,借助在行业内的深刻影响,继续坚持为粮食行业进行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以扩充知识、提升素质、强化能力为原则,突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全面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引导学生到粮食行业就业,从而将优势学科转换为特色学科,将办学传统转换为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呈现出主动性、宽口径和引导性的特点。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服务于粮食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特色教学与研究资源。

二、改革发展:植根于粮,服务于粮

学校始终坚持为粮食行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目标,无论是粮食工程类学科和专业,还是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在其调整和演变过程中,都在主动适应粮食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不同层面为粮食行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粮食工程类专业的改革发展及其粮食特色的保持与发展

建校之初,学校就设有粮食保管、粮食加工、粮油检验、粮仓建筑等粮食工程等专业,1981年学校进行本科办学后,上述专业整合为粮油储藏专业,1994 年该专业更名为粮食工程,1998 年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了突出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学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之下分设了粮食工程方向和食品工程方向,并与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学、工业工程三个专业为支撑,形成了为粮食行业进行粮油储藏、加工、检测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2006 年以来,面对粮食行业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学校将本科人才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了无缝对接,并先后建成了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油品质与安全控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质量工程研究院、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南京)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和实训平台,为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构建了坚实的条件保障。

(二)经济学类专业的改革发展及其服务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特色传承

学校最先设置的经济学类专业有两个:一是1982 年开始设置并招生的粮食计划统计专业,二是1984 年开始设置并招生的粮食经济专业。在此后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名称不断变化,专业内涵不断深化,专业外延不断拓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也不断调整,但是一直坚持开设粮食经济类课程,经济学专业还设有粮食经济方向,并开设有粮食经济学、中国粮食经济史等特色课程。2006年以来,针对粮食行业高水平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采取“产学合作、双元培养”的改革举措,在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苏省粮食集团公司、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上海良友集团公司、中储粮江苏分公司等粮食行业的政府部门与产业部门建设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调研和实习基地,并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到粮食行业求职、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了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二级学科和专业;2012 年,学校申报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从而实现了粮食经济领域本硕博的全层次对接。2014 年,经国家人社部批准,在粮食经济研究院设立了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接受应届博士毕业生和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博士人员进站从事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产业方面的研究工作。2020 年6 月,学校在粮食经济研究院的基础上设立了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下设粮食经济系和物资经济系,主要培养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三)管理学类专业的改革发展及其服务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特色坚持

因为学校的管理学类专业大多脱胎于当年的粮食企业管理和粮食财务会计专业,因此它们都一直带有“粮食”学科的烙印和服务粮食行业的传统。随着学科内涵的不断深化、专业覆盖面的不断拓宽,学校管理学类学科、专业为粮食行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外延也得到了迅速拓展。2006 年以来,学校重点就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进行了粮食特色的凝炼,通过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研究方向对接等方面,强化了人才培养的粮食特色,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服务粮食行业的能力、层次和水平。近年来,管理学类学科专业进一步加强了粮食和物资物流与应急保障体系的研究,不仅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而且培养了一批相关方向的研究生。

三、面向未来:持续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提供人才支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将主动适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制变革和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进行改革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水平,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一)明确使命,坚持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

粮食流通是粮食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过程,是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销售、进出口、质量控制等经营环节一体化、社会化、效益化的全过程。粮食流通产业包括粮食商业、粮食仓储业、粮食物流业、粮食加工业、粮食科技服务业、粮食信息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外部性特征,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稳定市场、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物资储备既有战略物资储备,也有应急物资储备,在维护国家安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持与保障功能。南京财经大学作为具有粮食和物资双重背景的高校,肩负着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光荣使命,无论高等教育如何改革、学校如何发展,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都将坚定不移地保持下去。

(二)优化手段,造就人才培养的粮食情怀

粮食行业作为千百年来最古老的产业之一,仍然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持续不断的人才与智力需求;物资储备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体系的构建、机制的完善、效率的提升,都依赖于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方面,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原则,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在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和就业能力训练,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另一方面,在体制转换中坚持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提供人才支撑的理念,充分依托特色教学资源,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对接的双元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服务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志趣,造就学生投身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情怀,以满足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改革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整合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行业背景,南京财经大学集聚了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一是行业资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高度重视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分别在2011年和2019 年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南京财经大学的协议,由南京财经大学作为“长三角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与合作会议”的智库支持单位和秘书单位,这些都有助于学校在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二是学科资源。学校已经从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食品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群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拥有一大批高水平师资,而且拥有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培养高层次的行业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平台资源。学校获批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 个。建成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平台)1 个,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 个,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 个,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1 个,农业农村部标准验证单位1 个,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1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所有这些,都为学校培养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财经大学储备物资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王梦媛作品
Analysis on themes of Enemies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沈豪杰、孙占平作品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