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知道答案,思考就会停止

2020-09-28 07:05何捷
江西教育B 2020年9期
关键词:鹿角美丽思维

何捷

青年教师总是询问: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

也有很多朋友看了我的部分课例后发问: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总是那么积极?

之前,大家多将原因归于“我性格外向、语言幽默”,还有的归于“我长相可爱,有点像小孩”……后来,看得深入了,才慢慢透过现象发现我的课堂上,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意趣——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不曾缺损的,就是思考。例如,我执教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寓言故事《美丽的鹿角》,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寓言留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道理?当学生简单地从课本中找到“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一句当作“道理”时,我又推动思考——这是小鹿得出的道理,而我们读这个故事时,又将获得什么呢?要知道我们是没有“角”的。而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鹿一会儿喜欢鹿角,一会儿喜欢鹿腿呢?到底美丽的东西是不是都没有意义呢?这一问题又将学生推向新一轮的思考,他们下课后还不愿意离开。

一个核心的结论浮出水面:一旦知道了答案,思考就会停止;要想课堂有意思,就要让学生的思考延续。好课,就应该让思维处于“忙碌”状态。

理解这一核心结论,先看无趣的课堂的两个典型。

第一类:不忙。课堂中没有思考,不少课堂整节都很嘈杂。听起来学生都在读,犹如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念不停。我们曾理直气壮地把这样的课堂定义为“扎实”。如今看,唱读不仅不是“实”的表现,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大声喊,一起读,遮蔽了思考,学生不曾体会学习的乐趣。

“不忙”还体现在旧知识的重复教学上。凡是知识点,教师就不断提醒,从头讲到尾,什么都讲,生怕遗漏。如比喻句,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都在讲本体、喻体、喻词。每次遇到就讲一次,每次讲学生都很“配合”,都不需要思考。答案早就经历无数次验证,无须思考,答案也能张嘴就来。

第二类:瞎忙。有的课堂,学生显得忙碌,但属于瞎忙:一会儿查找,一会儿圈画,一会儿进行是非判断,一会儿忙着在文中找依据、寻结果……这些都是“静态的思考”,忙归忙,却无益。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会随着这些“心知肚明”的结论而提高。更不要说,有时候我们不分学段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应对”式学习。例如,在教师的指令下,寻找各种各样的答案来“分享”。其实,检索、朗读技能,在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就基本具备,而到第二、三学段还在忙着检索,还在留时间给个体朗读,这就是瞎忙。

这些,你是否感觉熟悉?我们提出:课堂上要让学生思维不停息,不断借助思考推动学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教学应对。

答案在文中找不到

抛出问题,寻求答案,不能“一下子就找到”。倘若“一下子就找到”,思考也就一下子结束了。相反,抛出问题,学生找了半天未果,或是在文中原本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开始“被迫忙碌”地思考,那么学习则真正发生了。

例如,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杨氏之子》时,我们就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孔君平作为名士,是前来“诣其父”的。而杨氏之子则用机智的话语让孔君平哑口无言。当老杨回来后,要是听家人转述这一对话场景,会有何反应?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文中,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文本中的言语细节,借助相关资料思考。其中还可能涉及“魏晋名士的清谈之风”“言语中的逻辑”“当下的伦理次序”等信息的补充。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就能吸引学生思考、争辩,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答案远远不止一个

如果抛出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思考的意义就不大。而且,课堂上出现的唯一答案,经常是“正确的废话”,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讲授与记忆的。有价值的思考,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辨能力、举证水平、阐释状态等,都在搜寻答案的过程中体现。只要能自圆其说,皆可成为一个小系统,都应该被承认。

例如,《美丽的鹿角》一课中,我们会让学生结合课后问题表述:到底是喜欢美丽的鹿角,还是喜欢有用的鹿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美丽的鹿角很重要,特别对于公鹿而言,影响着生存与繁衍。实用的鹿腿也不可或缺,那是丛林法则中的求生工具。美观性与实用性,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甚至还有二者兼顾、比例分配等统筹型答案。

多元答案的产生,为思考带来满足感,学生自然喜欢参与这样的课堂。

目前也许没有答案

“提出问题—获得答案”,是一种惯性思维。而提出问题后没有答案,也许能刺激思维延续。有时候,问题原本就是未解之谜,这让思考在探索与争辩中更显妙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琥珀》《太阳》《金字塔》等带有科学知识的小品文教学中,就会遇到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的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例如,太阳未来是否会爆炸?金字塔的建设者究竟是谁?建设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千万年前的琥珀,真的是这样形成的吗?问题就是“谜面”,提出问题并非要得到答案,而是要在课堂上猜测、推论、遐想,是一次思维的共享。“谜底”就是一个个的推测。也许一个问题会延伸出许多問题,回答时可能又会出现新的疑问。

没有答案的问题,会触发思考不停息,这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调整好方向,使思考和追问奔驰在“思维”的跑道上,沿着“语文”的路径发展。即便是讨论“人类会灭绝吗”这样科学性极强的话题,也请学生关联古今,举出事例,多方论证,清晰表达,以语文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而不是陷于无谓的争吵中。

此外,思考的忙碌,一定要和悠闲自由的放松状态相交替,谁都没有办法时刻处于巅峰状态。因此,我们提出的“思维的忙碌”,不是追求无缝的紧绷,不是一味地追求思维密度的增加,而是注重思维的质量。质量的保证,就要讲究节奏,犹如音乐一般,又像叶圣陶笔下的溪流,可以在设计时注重“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该思考时不流于形式,该闲散时,就大胆地将时间留给阅读,让学生自己真正地与文本亲近,沉入文字之中。

无思维,不学习。思维一旦停止,学习也就停摆。今天的语文课堂,不要一味地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技巧,要从“学习阅读”转变为“通过阅读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思考者,让思维成为最忙碌的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鹿角美丽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我们创造美丽
突然头上长鹿角
平凡又美丽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