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2020-09-28 07:11江先锋
理论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江先锋

摘 要: 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具有历史、价值和实践三重逻辑:在历史逻辑上,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领导人民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时代传承;在价值逻辑上,这一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展现;在实践逻辑上,这一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夯基指引。把握这三重逻辑对于领悟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卫生健康;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9-001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卫生健康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这一重大课题,就卫生健康事业的意义地位、目标任务与推进路径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卫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从历史、价值和实践三重逻辑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对于领悟其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逻辑: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领导人民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时代传承

保障人民健康一直是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执政,发展卫生健康事业都是党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思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弘扬了传统文化,呈现了接续发展的历史逻辑。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正是这一逻辑时代传承的必然结果。

(一)在理论脉络上,接续发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保障人民健康的思想

在卫生健康发展继往开来的进程中,党的历代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学说为理论指引,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保障人民健康的思想。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人民群众健康形势严峻的局面,他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1]从“重大的政治任务”的高度,推动初级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开展了诸如“根治血吸虫病”“爱国卫生运动”等卫生健康建设。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进而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物质支撑的思想。他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认为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不持续改善,保障健康就是空话,“我们也反对现在要在中国实现所谓福利国家的观点,因为这不可能。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江泽民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了对卫生健康的认识,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首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概念[3]。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从以人为本出发,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科学发展要求之一,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发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民健康思想。从理论脉絡上来看,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基于国家现代化与人民健康的内在联系,提出维护人民健康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务,要从完成党在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高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5]373。二是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是发展的目的,推进健康发展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不断提升健康享受水平是当前人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需要,这要求将卫生健康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如其他社会价值和健康维护产生矛盾时,人民健康有着优先的决定权。三是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质。确保公共财政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都能切实惠及全体人民,“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6]102。四是卫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5]371,卫生健康工作是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发挥党领导的政治优势,才能克服局部利益与部门利益藩篱,形成强大合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二)在实践凝练上,梳理总结了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通过创办《健康报》、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培养红色医疗人才,不断唤起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健康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方面,党和政府依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大胆探索,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卫生状况薄弱,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在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了广大农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曾将中国的这一经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向全世界宣介。改革开放之后,在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党十分重视卫生健康发展,不断改善卫生基础设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加大卫生人才的培养,注重卫生健康法规与政策的完善。在实践中,成功领导了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正确领导,才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质量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49年到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7]。

习近平指出,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时代卫生健康发展,应当从党的历史经验中寻求启示,以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应对。习近平立足于党发展卫生健康的成功经验,就一些事关卫生健康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观点。概而言之,主要有:一是如何判断新时代卫生健康发展矛盾。习近平从卫生健康与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出发,客观分析了当前卫生健康发展形势,指出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体制转型滞后间的矛盾,是亟需解决的现实矛盾,“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5]372,“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5]371,推进卫生健康的改革发展。二是如何抓好新时代卫生健康发展重点。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就一些制约因素从单项突破到综合解决,扫清障碍。习近平要求必须抓住卫生健康发展的重点,当前要将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提升健康服务、优化健康环境、壮大健康产业等作为发展的重点面向,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更全、质量更高的卫生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他们健康新需求。三是如何研判新时代卫生健康发展面临的风险。尽管我国的卫生健康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离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健康安全风险,针对突发新冠疫情,习近平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8]

(三)在文化传承上,彰显了党弘扬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助推人民健康的内在自信

中医药文化积淀着我国传统的健康哲学思想和健康养生理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个弥足珍贵的宝库。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医药一直倡导的“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方法原则,折射的是我们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人生智慧;其所追求的“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境界,也是对生命至上、延年益寿人文精神的体现。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医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强调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讲究食饮有节的养生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医药学在理论层面与中华文化的同构性及其在实践层面体现的群众性,使其成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9],因此,发展中医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就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长期以来,党高度重视中医药在卫生健康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无论是在井冈山、瑞金,还是在延安,我们党坚持主张把中医药作为军民治病、保障健康的重要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整体事业的组成部分,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10],这表明党和国家是从文化文明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推进中医药发展的。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明确提出要传承好中医药事业,“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习近平从弘扬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对中医药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总的来说,习近平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弘扬:

一是全面提升定位,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医学,基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从整体、系统的视角揭示了健康维护的内在规律。“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5]371,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其独具的价值,如中医注重“治未病”、医养结合等。“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12]习近平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造福人民健康。

二是阐明重大意义,推动中医药为人类破解健康难题做出贡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文化价值观及其实践经验的凝练,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可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而且对于破解困扰人类健康难题也有助益。习近平指出,要通过“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13],展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发挥其在一些影响人类健康的难题和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的独特功效,形成一批有原创性、引领性、前沿性的重大成果,将其打造成维护健康的“中国名片”。

二、价值逻辑:这一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理念。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是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健康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鲜明地回答了发展卫生健康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用等事关卫生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凸显了党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是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卫生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4]。党在推进卫生健康发展中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出发点,鲜明体现了根本价值立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愉悦的精神体验,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到綠色无污染的食品。总而言之,实现和保持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习近平敏锐地洞悉到人民的这一需求,要求卫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将不断满足其需求作为新时代卫生健康一切工作的“圆心”,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把提高人民健康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15]。

在实践路径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予以满足。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根本而言,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可分成两大类,即基础性需求和享受性需求。基础性需求关注的是自己的健康权益不受损或自身的生理健康问题能得到解决,如生活环境没有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不受威胁及身体患病能得到治疗康复等;享受性需求关注的是与生命质量、生活品质相关的健康美丽、健康安全,如健身体育、养生保健等。当前,人民群众在基础性健康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为关注享受性健康需求的实现,在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内容。这就要求卫生健康发展须注意这一特征,以健康供给侧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性新需求。

在评价标准上,习近平提出要将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卫生健康工作成效的根本指针,“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16]91。卫生健康发展在价值取向上是不是为了人民群众,对其新需求满足及实现与否等,最终必须由人民群众来评判。

(二)坚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促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则

卫生健康工作依照什么原则来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能否得以维护。习近平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16]834新时代卫生健康发展须由人民共建共享,凝聚力量共同破解困扰人民健康的各类挑战与难题,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价值基点。坚持卫生健康发展的共建共享原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和新时代党所坚持的新发展理念决定的。

卫生健康发展共建共享性是我国制度内在规定的逻辑使然。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中,蕴含着共建共享的思想因子,在他们看来,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人民群众彻底实现了经济上的平等,“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7],“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8]。习近平创造性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把实现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共建共享作为党执政的重要价值追求,切实体现到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凸显人民群众作为卫生健康的发展主体与享受主体的有机统一。

卫生健康发展的共建共享性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9]95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应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通过有效的卫生健康制度构建,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医疗服务的资源和人才下潜,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提升人民健康福祉。

(三)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落实卫生健康发展理念的政治保障

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是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20]人民当家作主,就其核心要义而言,就是人民在国家发展中要居于主体地位,国家必须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与权力充分实现。马克思曾指出,“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21],卫生健康作为每一个“劳动生产力”从事社会生产、社会劳动应具有的基本条件,是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普遍要求。基此可以说,巩固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为落实卫生健康发展为民理念提供了政治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为落实卫生健康发展为民理念提供了制度优势支撑。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而言,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就是在治国理政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各项改革的价值底色。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制度支撑,制度的属性决定了卫生健康发展的方向、路径及覆盖群体。针对我国当前区域、城乡间医疗资源差距过大、基层医疗卫生薄弱、医疗保险和医药流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习近平指出,改革创新是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我国制度的先进性,针对卫生健康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22],不断完善医疗卫生相关制度和实现对医疗秩序的重构,以制度优势保障人民健康。

人民当家作主为落实卫生健康发展为民理念奠定了根本力量之基。人民当家作主内含的一个基本政治意蕴即人民群众拥有管理、建设国家的素养与能力,从而成为党执政兴国的依靠力量和推进国家发展的主体。从这一点来说,人民当家作主既是国家性质的制度体现,更是国家发展的力量之源。习近平强调,卫生健康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克服各种条件约束,构建起新体制机制。针对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举世罕见,习近平指出:“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19]97卫生健康发展有了人民的参与与支持,就能在发展方向上不偏倚,发展健康为人民;在力量依托上有支撑,抵御各种健康风险,达到预期目标。

(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是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目标

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满足是卫生健康发展的价值旨归。健康获得感尽管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但它作为对卫生健康发展物质基础的心理认知与判断,呈现的是内心的认可感与满足感。从内涵上来说,健康获得感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卫生健康发展成效是否解决了自己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深化医改的主攻方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首先来自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坚定意愿。二是卫生健康发展状况是否符合自己预期。人民群众希望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是否提升、结构是否改进、分布是否均衡,尤其是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設推进力度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预期,事关他们的获得感。三是卫生健康发展成果能否为自己所享受。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归根结底是由自身的享受体验产生的。医疗、妇幼、疾控、康复、养老等发展成果是否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形成便民惠民利民的措施,让他们可以得到便捷服务、安全就医、有效诊治及人文关怀,这是其健康获得感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是新时代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指出:“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23]必须把人民健康获得感的提升,作为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解决一些困扰他们健康获得感的内外因素,如一些公立医院偏离了公益性的轨道,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大医院集中了大量资源,分级诊疗难以落实;基层医改成果难以巩固等。此外,“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彻底解决医药领域乱象”[6]114,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形成合力等。习近平高度重视的这些卫生健康发展要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着眼于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提升,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先、人民满意为本的发展思路。

三、实践逻辑:这一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夯基指引

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立足党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构建健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现实问题出发,把卫生健康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不断夯实中国梦的健康之基,体现了其鲜明的实践指向。

(一)凸显了卫生健康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一个也不能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189。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激发内在构成要素的活力。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以及人类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亦即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美好合理的理想形态的追求与实践的过程[24]。而健康作为人的生理、精神与社会存在状态,则自然构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对此,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5]

在具体实践中,习近平从三个方面强调了卫生健康发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一是把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列入了 2020 年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针对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薄弱、医疗人才缺乏所导致的一些群众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给个人及家庭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制约了他们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等问题,习近平提出,必须让这些贫困群众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主要是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26],这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在致贫的诸多因素中,与医疗健康相关问题突出,如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中“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27]。习近平高度重视,作出了重要部署,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所有农村贫困群众并实行政策倾斜、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卫生健康保障水平。三是关注农村健康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农民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自我健康意识的提升对改善农村卫生健康状况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将“厕所革命”作为事关农民卫生健康、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大事,认为厕所问题是贫困人群致病致贫的重要原因,指出“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28]658,必须通过加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保障农民的饮水安全等提升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指引了卫生健康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中的现实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这里的“美好生活”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其内涵不仅仅是高水准的物质性需要,更包含着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社会性需要和以社会认同及个人价值实现为标志的心理性需求。健康作为一个人幸福美满生活和从事社会创造活动的基础,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非常关注人民美好生活对健康的内在需求,“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19]4,健康已经同构于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在要素中。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健康美丽、健康公平等的新需求,习近平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主题,且永远是进行时,要立足健康需求的高质量满足,以健康中国建设成效助推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升。

在实现方式上,习近平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健康需求这一主题,作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路径指引。正确的理念关涉到卫生健康发展的路向与方法,为此,他提出了要堅持全面健康的大健康理念,“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5]372,这就要求卫生健康工作要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程、全面、全要素推进,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大健康理念出发,习近平重点就三个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是人民群众意见较多,严重影响其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领域。鉴于此,习近平指出,环境保护与治理要以解决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划定生态红线,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优美的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二是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体现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人们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习近平亲自谋划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2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三是老龄事业发展。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不断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事关人民健康福祉。习近平指出,要构建养老、孝老和敬老的价值文化、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6]92。

(三)阐释了卫生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对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定位,清晰地展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赓续逻辑。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其重要目标。现代化强国,其基本内涵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实现物质、制度层面的“强”,更要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层面的“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内嵌于现代化强国的涵义中,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的决策部署,“全民健康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29]。

在内涵展开上,习近平从三个维度论述了卫生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件和重要根基:一是目标指向维度。新时代的强国是有具体目标的强国,人民健康是强国建设的目标之一。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一系列具体目标加以支撑,如形成发达的现代经济体系、科技体系,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培育强大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等,这些都是建成现代化强国必备的核心要件。但是,在所有支撑性要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8]594,人的全面现代化的根基在于健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高目标指向。二是内容层次维度。新时代强国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强国,不是空洞、抽象的。在强国的内容层次中,健康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内容涵盖上,强国集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分别起着先导、保障、灵魂、条件和基础作用,进而形成了其内容的层次结构。在这其中,健康是集中体现在社会建设中、但贯穿其他四个方面始终的重要内容。三是动力机制维度。强国建设关键要靠人民的不懈奋斗,而“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6]100。因此,健康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创新发展动力的源泉。

(四)展示了中国在推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在中国梦实现中发挥着夯基固本的作用,同时中国的经验也为其他国家的卫生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推动了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展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当今世界,人类健康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种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应对与处理,必须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建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就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给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回信中指出:“我一直讲,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30]他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通过弘扬人类的健康价值理念,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积极构建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努力推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推进路径上,习近平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如何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一是“怎么看”,即在破解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悖论这一问题上,如何给出中国答案。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始终是一个首要问题。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众多国家陷入片面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泥淖,造成了在生态环境、劳动行为等方面的不健康状态。习近平对此强调指出,发展不以牺牲人民健康为代价,“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9]209,要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怎么办”,即在完善全球健康治理方面,如何发挥中国智慧。当前,全球性健康风险的生成机制日趋成熟,但国际间健康风险治理机制却亟须完善,如何探寻有效的治理路径是一个难题。习近平指出,卫生问题是全球性挑战,“健康中国”与全球健康密不可分,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通过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援外机制等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自己的智慧。三是“怎么干”,即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难题时,如何贡献中国力量。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面对一些传染性疾病,迅速在物理空间上扩展至全球,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少数发达国家自私自利,一味地推卸应负的责任,在国际合作上徘徊不前。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中国秉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理念,通过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健康合作等方式,为世界解决人类健康难题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 176 .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 222.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 15.

[4]刘昉,等.中国共产党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8(6) ∶ 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N].光明日报,2019-09-15(04).

[8]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3(02).

[9]王国强.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17-02-24(07).

[10]桑滨生,李振吉.关于中医药继承与发扬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3) ∶ 6.

[11]习近平致信祝贺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17-07-06(01).

[12]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奋斗,2019(12) ∶ 5.

[13]傳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19-10-26(01).

[1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 857 .

[15]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N].人民日报,2016-07-26(01).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743.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689.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0]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06(01).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229.

[2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48 .

[23]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改革开放 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N].人民日报, 2018-04-14(01).

[24]何润东.和谐社会形态的三个维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 17.

[25]习近平: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N].新京报, 2013-09-01(A03).

[26]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J].奋斗,2019(16) ∶ 8.

[27]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07(02).

[2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9]习近平.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N].健康报, 2017-01-19(01).

[30]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J].求是,2020(8) ∶ 1.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