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迎面来百姓“三感”满山间

2020-09-29 10:39唐余方丁毅
当代党员 2020年15期
关键词:永发土鸡老屋

唐余方 丁毅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大垭乡木蜡村第一书记黄上的办公室窗外,是一片连绵不断的群山。

两年前,黄上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来到这群山间。在野外,这位地质队员在勘探时,走得最多的就是灌木丛生的道路,没想到来到扶贫工作岗位后,扶贫路上也布满荆棘。

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大垭乡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培育艰难,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为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像黄上这样的扶贫干部们扎根于此,他们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努力找准“贫根”,对症下药。

驻村期间,这些扶贫干部一次又一次地穿过群山,踏过蜿蜒曲折的山路。他们在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中发现,老百姓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发生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带村民齐致富,增加“获得感”

2019年11月4日,黄上在脱贫户王天忠家的院坝里忙至深夜。

王天忠是木蜡村的土鸡养殖大户。这天,他接到一个来自重庆主城的大订单,需要当天宰杀、打理几百只鸡,然后打包送到各订购单位。

宰杀、打理工作结束时,已是次日凌晨。看着王天忠满是笑容的脸,黄上不由得想起两人初识时候的情景。

2018年5月1日,黄上来到木蜡村任第一书记。初来乍到,这个年轻人对村里的情况不太熟悉,到一组走访时,王天忠骑着摩托车载着他到各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

一路上,黄上和王天忠聊了许多。原来,王天忠的妻子去世多年,他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因家里缺劳动力,再加上孩子们上学,负担很重,王天忠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王天忠很有实干精神。前几年,他看烤烟经济效益不错,于是依靠扶贫政策,开始种植烤烟,这才脱了贫。

脱贫以后,王天忠想要进一步增收致富,他把目光瞄准土鸡养殖。初识黄上时,正是王天忠为土鸡销路苦恼之际——他的土鸡一般都是等贩子来收,销路很不稳定。

黄上去王天忠的养殖场看过,成群的土鸡在山林里跑动,是典型的“跑山鸡”,品质很好。

“何不尝试把土鸡销往城里的市场呢?”黄上琢磨着。

经过一番周密策划,黄上先是拿着无人机来到王天忠的养殖场,拍摄了一段土鸡满山跑的视频。这段视频发到朋友圈后,收到了好几个订单,一举为王天忠带来8000多元的收入。

这次小小的试水,不仅为王天忠打开了销售渠道,也拓宽了木蜡村发展产业的思路。为进一步壮大木蜡村的土鸡养殖产业,村里决定以王天忠为带头人,完善土鸡加工平台,做大做强土鸡养殖产业。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扶贫集团捐赠了脱毛机和真空包装机给王天忠。在驻乡、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土鸡经过加工包装后,可定点销售到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管局、市地勘局等单位。销路稳定了,王天忠的土鸡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

2019年1月,王天忠注册成立了重庆蜜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当起了老板。

土鸡需要加工包装,销量大了还得请人帮忙,王天忠便雇佣当地村民加工包装土鸡,经过培训上岗后,每人每天有120元的务工收入。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帮助村民销售土鸡。

通过王天忠,大垭乡的土鸡飞出了大山,而他本人也被县里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一路走来,尽管很累,但王天忠干劲很足。他在土鸡养殖中找到了致富门道,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老屋换新颜,提升“幸福感”

李永发是大垭乡大垭村一组村民,今年70岁,一直生活在唐家坝。

唐家坝四面环山,是一个传统村寨。6月15日,我们驱车前往唐家坝,汽车从山顶一路蜿蜒而下,李永发的家,就在这公路边上。

忙完农活的李永发正在自家屋檐下歇息,在他身后,是住了几十年的老屋。

说起这老屋和房前屋后的变化,李永发就有讲不完的话。

老屋建于1958年,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结构老化,日渐腐朽,再加上人畜混住,到处都是禽畜粪便,居住环境很差。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唐家坝人的真实写照。李永发最担心的就是下雨。因为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会下小雨。更糟糕的是,雨水常常将山上和土路上的泥沙冲到家门口,他每次都要清理半天。

滞后的基础设施,给李永发一家的生活平添了许多困难,而突如其来的变故,又让这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前些年,李永发的儿子因病去世,后来儿媳改嫁,留下了两个孙女和他们一起生活。老两口年纪大了,还要供孙女们上学,生活越发困难。2014年,李永发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李永发原本以为,这样的苦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2017年,唐家坝被列为人居环境改造市级示范片项目建设,这里的63幢农房按苗族建筑特色进行统一风貌、统一材料排危改貌。李永发的老屋被列为C级危房,被纳入了改造范围。

在改造过程中,这栋老屋破损的地方被修补加固,墙壁重新上了漆,新修的卫生间里装上了热水器,房前屋后的院坝、沟渠也进行了硬化。不仅如此,政府还帮李永发家新修了单独的猪舍和煮猪食的地方,实现了人畜分离。

不止李永发家,在市住建委扶贫集团的指导和帮扶下,大垭乡1072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人居环境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李永发一家的幸福感,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这几年,李永发和老伴凭着勤劳的双手和一系列扶贫政策,终于脱了贫。

虽然脱了贫,但李永发一点也没闲下来。今年,他又种了10亩水稻、10亩玉米和3亩辣椒,圈里还养了6头猪和1头牛,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干活累了,李永发就喜欢坐在屋檐下。他望着门前干净整洁的路,屋旁明晃晃的路灯,心里很高兴:“苦日子到头了,如今这日子,是甜的。”

政策帮扶暖民心,筑牢“安全感”

7年前,一直在外打工的邵瑞兵回到了老家大垭村四组。

他是被人送回来的。

由于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邵瑞兵那时已走不了路,更别说干活了。迫不得已,他这才回到了大山深处。

回乡后,邵瑞兵干不了重活,只能和妻子在山上种种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也挣不了多少钱。

那是邵瑞兵一家最艰难的时期。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邵瑞兵肩上的擔子很重,不仅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学。因为伤病和孩子上学,他家成了贫困户。

没有稳定收入,住房安全也没有保障,困在大山里的邵瑞兵很焦虑,没有一点安全感。

尽管伤病缠身,但邵瑞兵想要脱贫致富,听说乡里一直在推进金融扶贫政策,于是有了创业的想法。

“起初,我是想通过贷款来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但是资金有限,个人单打独斗风险太高。”邵瑞兵坦言。

后来,在村里的帮助和协调下,邵瑞兵和另外几家人合计共同投资。大家通过金融贷款,决定抱团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规模养殖,技术是关键。针对养殖场的规模和实际,大垭乡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常常上门服务,将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一点点教给邵瑞兵。

有了政策扶持和技术保障,邵瑞兵创业的步子也越来越大。养殖栏里的肉牛,从最初的2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35头,最多的时候养了70多头。不仅如此,邵瑞兵去年还养起了中蜂,目前养殖规模已达到120群。

这几年,邵瑞兵不仅找到了致富门道,还借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山下的新屋。新家就在公路旁,宽敞明亮,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净水器、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

如今的邵瑞兵,再也没有几年前那种焦虑的心情,是党的扶贫政策,让他原本不踏实的心,变得踏实并充满安全感。

猜你喜欢
永发土鸡老屋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张碧林养土鸡名堂多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邹永发名师工作坊:团队形成合力 引领铸就品牌
老屋
土鸡
百态千姿众生相
草地养土鸡 致富山里人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