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写荣光

2020-09-29 09:15邓伟强杨文青高洁于吉松
科学导报 2020年61期
关键词:航天人才系统

邓伟强 杨文青 高洁 于吉松

9月15日9時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自去年首次海上发射成功后,又一次新的探索验证。

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碧波荡漾的深海蓝天,从三晋大地到港口沿海,此次发射任务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在远离陆地发射场的区域,再次进行发射,这个成立不到3年的团队,主要承担着测试和新型产品的发射、测量控制和效果评估等任务。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了两次长征六号发射任务、两次海上发射任务、同一天同一工位两发快舟发射任务等为代表的开创性、标志性工作,该团队综合发射能力得到有效验证。

自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成立以来,依托各项工作任务,不断磨练摔打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强能增效,培育综合能力新的增长点,聚焦场区外发射能力的提升,在组织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上大胆创新探索、持续发力,多项成果在航天发射任务中得到应用。

1、瞄准前沿锻造“人才林”

“产品检测单元报告,火工品异常……”

“请立即启动备用单元实施补充试验!”

“明白!”

这是该团队进行“任务异常处置”科目训练的一个场景。面对这一特情,按照指挥所处置预案指令,启动“备用单元”进行补充试验,各岗位工作人员娴熟默契配合,操作一气呵成,快速完成任务。

为加快提升新型产品航天发射能力,该团队针对组建时间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通过设备跟研、以老带新等方式助推能力提升;与科研院所、相关部门签订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围绕某型号专项试验鉴定任务,组织新装备基本原理授课培训,提升人员操作能力;着眼下阶段任务计划安排,紧贴任务环境特殊、区域环境复杂、远程机动等实际,针对性选送人员外出跟学,并积极与航天科工集团、工业部门、技术总体单位协调,形成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持续提升遂行任务能力。

人才是实现理论、技能等软实力向发射能力实践转化的智能载体。面对装备型号新、技术状态新、岗位设置新、人员构成新等“四新”难题,该团队主动筹划,前后派出两支队伍分别赴武汉、上海、北京进行交流学习,安排技术骨干下厂跟训见学、专家指导、实装操作,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装备测试、状态检测、技术维护、任务发射等20余项实装操作科目内容。

人才兴则事业兴。该团队持续贯彻人才战略,始终把聚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团队建设发展的战略工程,对接规划建设发展构想,优化结构组成,突出人才队伍培养锤炼,研究论证人才发展规划,开展人才发展研究。该团队按照“王牌队伍出王牌人才”要求,立足单位实际逐步建强3支人才队伍,即:一支以团队党委为主体,懂任务、能协调、善指挥、会联合的指挥人才队伍;一支以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创新型、总体型、研究型、专业型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以一线操作为主体,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航天工匠”型装备操作队伍。

经过一次次任务磨砺淬炼,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新型人才正逐步涌现,数十项重大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技术驱动蹚开“发展路”

“03报告,指控中心通信链路正常,数据传输正常。”一串清晰的口令从调度终端机中传出来,在座人员欢欣鼓舞。

为了等这一串口令,该团队人员架设215台(套)设备,输入3万条启动指令,精心安装调试装备,最终在规定时间节点之前,成功搭上了任务通信中枢的最后一条神经。

面对传输距离远、设备复杂程度高、任务时间紧的多重困难,他们迎难而上,认真对任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出8大通信系统、14个子系统的工程方案。执行域外任务经验不足,从无到有组成系统、逐行逐句编写代码,这对通信系统搭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3名同志整整用了两天时间,将硬件设备安装到机柜中,制作千余个光纤头、网线水晶头将各设备有序连接。

搭建好设备这只是第一步,要使通信设备高速运作起来还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流程。通信网的初始化建设难度最大,需要输入各类信息代码才能启动整个系统,为此,他们夜以继日编写通信代码,经过不懈奋斗,3万行代码指令注入系统,最后一根中枢神经搭接完毕,前指后指数据交换正常高效。

通信网络的成功架设,不仅是对综合能力的检验,也是对融合建设发展的一次实质展示。发射区域距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300余公里,该团队与有关单位共同攻关难点,将8大通信系统、14个子系统高度集成到4个通信机柜中,共同探索出一条野外全要素通信系统组织模式,为后续野外通信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此次海上航天发射,由该中心研发的一体化指挥决策系统也首次应用于场外海上发射。该系统核心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自主可控,可在全系统共享。

该系统可部署于航天发射各级指挥所,满足各类型号的使用需求,具有三维态势信息显示、数据处理的监视控制等功能,能够实现测发、测控、通信、气象、技术勤务等五大系统信息的共享。

近年来,该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着重在科研成果转换上下功夫,潜心研制优化一体化指挥决策系统等各类航天试验发射工作系统,实现了各岗位要素信息共享、数据融合,有效破解了智能化程度低、辅助决策效果差的技术难题。

3、优化机制点燃“加速器”

国家制定首次海射计划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刚成立不到两年,面对新的发射模式,没有惯例可循、没有成法可鉴,如何开展?怎么实施?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保证圆满完成任务!”在推进会上,该团队团队长杨晓论斩钉截铁地说道。

一遍遍的任务推演熬夜加班,一次次的实验测试精益求精,一场场的寒冬走进场区采集数据……该团队最终确立了一条贯穿领受命令、理解意图、分析研判情况、整体筹划、发射实施、效果评估等测发全过程的指挥活动链,并培养锻炼出三级指挥员队伍;牵头研发的数据处理、效果评估等系统,实现了关键参数解算、实时态势显示,有效支撑了指挥所决策需要,效果评估能力提升明显;遥测设备“2天机动转进、3天具备参加联调联试”,可顺利获取火箭飞行全程遥测数据,装备机动能力得到有效数据支撑。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该团队于2019年6月圆满组织实施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全方位检验了海上发射能力。CZ-11海上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团队形成基本发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从陆基到海基、从固定到机动、从复杂模式到简易平台发射的重大跨越,为中心职能拓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只有充分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让每一次发射对任务成功起到推动作用。”该团队巩固深化首次海上发射好的成果经验,让其成为团队建设发展的“加速器”,积极破解探索以往发射任务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把快速圆满完成航天发射任务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打破框框而不标新立异;敢闯敢试而不脱离实际,靠新思路找出路、用新办法求突破,考虑最复杂任务情况、设计最简方案,持续夯实遂行任务能力基础,保障任务组织指挥高效顺畅,过程结果顺利圆满。

神剑飞天,雷霆万钧。从受领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到再次执行任务,任务准备周期极大地缩减,发射前准备仅需1小时,测控系统由Y1远望船、青岛站、江阴站、机动测量设备、天链卫星等减少为天链卫星和发射平台1套简易遥测站,一线人员精简至不足百人,这改变的背后,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优化流程机制最有力的证明。

猜你喜欢
航天人才系统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逐梦航天日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