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同名乐器考(十六)
——钲(上)

2020-09-30 06:15
乐器 2020年9期
关键词:丁宁谓之乐器

今所谓钲,多指圆形,似盘状,亦呈锣状,以金属为制悬于架上用于敲奏的体鸣乐器。钲多用于中古隋唐以来的鼓吹乐与卤薄中。如清代的鼓吹大乐钲,图如1所示。

图1 今多所称为“钲”的乐器

《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九《乐部》对钲的形制与尺寸有详细的记载,如其文云:“钲,以铜为之,形如盘,口径八寸六分四厘,内深一寸二分九厘八毫,边阔八分六厘四毫。外用木为匡,边穿二孔,以系于匡,匡外有铜环,以黄绒紃悬于项而击之”。

此文字所记是对上图所绘钲图的最好例释,可谓文图互证。《律吕正义》有载“铙歌鼓吹乐”所用的钲,并披以钲图,该图与《皇朝礼器图式》中所绘之“卤薄鼓吹乐大乐钲”一致,如图2所示:

图2 《律吕正义》中的“钲图”

但在上古,特别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其多使用的钲则非为此类,其钲是如铙、似钟般的乐器所属。如《毛诗注释》载:“钲人伐鼓”。其并引《说文》云:“钲,音征,《说文》云:‘铙也’”。可见,钲似为铙,甚至其言以钲为铙属。笔者依据对古铙器的参考借鉴,此类钲非为圆形,而是其形扁长如合瓦且有柄可执的敲击体鸣乐器。

换言之,然辑考先秦春秋、战国多使用之钲,并非如此,可谓名同实不同。其钲形似钟铙,柄贯通于钲体。演奏时,口朝上,下执柄而击奏。兹举出土实物钲数例如下,以明之。如图3所示。

图3 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春秋兽面纹钲

此钲为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土的春秋兽面纹钲。敲奏时,口朝上,柄可执,亦可为套挂。据河南省文物考古所介绍,该钲通高25.6厘米,柄长7.6厘米,鼓间8.7厘米,铣间12.4厘米。钲上铭文以钲口朝上才能通读,亦可为钲口朝上执而故能鸣之之证。

另如宋赵明诚《古器物铭》、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中的“平周钲”。再如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的宋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所录钲之九器——“周穟草钲”“周龟纯钲”“周瑞草钲”“周隧钲”“周云雷钲”“周雷纹钲”“周云目钲”“周通甬钲”等,或钲身铸龟纹、或作瑞草纹、或饰雷纹等,皆为时之传世钲,此类钲从器形及尺寸规格看,似铙,亦如《说文》所云“钲,铙也”的释义。

《宣和博古图》在述钲九器的同时,并披之以图,如《宣和博古图》所绘“周龟纯钲”者,如下:

图4 《宣和博古图》中的“周龟纯钲”

据《宣和博古图》卷二十六所载,该钲“高一尺七寸八分,柄长八寸九分,径四寸三分,上径长一尺七寸,阔一尺八寸,下径长一尺九寸五分,阔一尺四寸二分。重二百五十四斤。无铭。夫是器钲也,其纯饰以龟。盖钲以止鼓为义,龟位壬葵,于方则止而静,而其为物,又性隐状,故取之以为饰”。

可以看出,钲器周身所饰之物,一则可据此定钲之名,二则则为寓意该钲主要用途所在。如该“周龟纯钲”,其周身所饰龟纹,寓意龟秉性缓慢,性喜阴符,龟位在于壬葵,象征止而静,正是蕴藏钲以止鼓之义。故,该钲以龟纹装饰用意终止鼓声。

此种钲,似铙,一如铙小者曰钲,二如《说文》所释“钲,铙类也”的归属,三可证《周礼》所载“以止击鼓”与“周龟纯钲”正为相合。此类钲无舌、有柄、钲口朝上可持柄执而击之。

钲鼓,在古代常一起出现,特别是在军旅征伐时,钲鼓之用则鼓进、钲止。故,钲以止鼓。正如“周龟纯钲”以钲止鼓的寓意所在。《诗·小雅·采芒》亦有载:“钲以静之,鼓以动之”。在古代的战车上,常竖钲鼓以应军令。《左传》“宣公四年”载:“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棼射王,汰輈,及鼓附,着于丁宁”,丁宁即钲,可以看出钲与鼓的配置。

山西长治博物馆藏有潞城市东北潞河春秋7号墓出土的一件椭圆形浅盘铜匜,其上有击奏钲鼓的情形(图5)。鼓与钲置于一杆,特别是其中的钲,钲口朝上插于杆上,这也与《说文》所载:“钲,饶也。似铃,柄中上下通”相符,柄上下通者,故可插于杆上演奏。

另外,秦始皇陵东侧1500米发现的兵马俑1号坑中,在兵车旁出土有钲(图6),并伴有鼓迹(鼓为扁圆形,木质鼓框已朽,框中有淤泥,可判鼓迹),亦可以看出钲以止鼓的用途。

图5 山西潞城出土春秋晚期铜匜上的钲鼓刻纹

图6 秦始皇1号兵马俑坑中的钲

同有此类钲所载者,如《汉书》曰:“假以钲鼓”,注云:“钲者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师古曰:‘钲音征’”。《毛诗注释》更是肯定钲为铙,载:“《说文》云: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然则钲即铙也”。故总结两点如下:

其一,上古时所云钲似铃,却形体大于铃,其体较铃更为狭长。

其二,上古时所云钲亦似铙,却形体小于铙,其体较铙亦为狭长。

在名称上,古言钲在古代亦有呼名丁宁者,如《说文通训定声》载:“钲,亦名丁宁。丁宁者,钲之合音也。”

在乐器材质上,古言钲以铜为主之金属制,《周礼·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载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明显可见,钲之金则属“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可以看出,即非纯铜料,而是以铜为主,以铜锡一定的混合比例所铸造。六金锡一的剂量,据现代的科学比例,以百分率计,则是金约占85%,锡约占15%。亦如著名考古学者,师从王国维并注重考古材料、创造性地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发展至“多重证据法”的徐中舒所说:“金与铜得名之由来:铜器之铜,古谓之金。……凡两周铜器,无不称金。”

从钲及钲为铙属的早期文字上,亦可以看出金属铸器的声义所在。

楚系简帛中的“铙”字

《说文》小篆中的“铙”字

《说文解字注》中的“铙字”

传抄古文中的“铙”字

战国早期金文中的钲

《说文》小篆中的钲

从以上所示“铙”与“钲”字的不同演变及诸种记载看,“铙”,形声女交切韵。“钲”,形声诸成切韵,“钲”亦通“征”,为兵战征伐。亦可以看出古言“钲”与“钲鼓”及军旅的密切关系。

皆以“金”部为形符偏旁,预示该乐器的铜制材属。中古集音乐文献与图录之大成的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一将“钲”归为“雅部·八音金之属”而载,并专辟“金钲”条,其言“丁宁,金钲也”。陈旸《乐书》在释金钲文字时,亦披其图,如图7所示:

明吴珫《三才广志》亦有载金钲(图8),并言金钲、镯、丁宁为同类,如其文云:“《诗》曰:钲人伐鼓……《说文》曰:镯,钲也。韦昭曰:丁宁,钲也。郑康成曰:镯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盖自其声浊言之谓之镯。自其儆人言之谓之丁宁,自其正人言之谓之钲,其实一也”。

图7 宋陈旸《乐书》中的金钲

图8 《三才广志》中的金钲

职是之故,同是“钲”名称呼,乐器并不相同。即古今乐器之名同,而乐器之实却不同。我们将形如钟体,即似钟之钲称为古言钲,而将形如盘体,似锣之钲,称为今言钲。

难能可贵的是,早在《续文献通考》中即以道出今钲与古钲的区别,如其文载:“臣等谨按《通考》雅部有金钲与金镯、丁宁同列,其状盖如小钟。俗部别有鼓吹钲,则形圆如铜锣。注云:《周礼》‘鼓人所掌金钲’,形如钟,与此异。是鼓吹部之钲,不应与节乐之钲同列。但元时节乐之钲,亦如铜盘,其制正与锣相似。窃意辽、金二代钲式,史传虽无明文,然元时亦必沿袭旧制,大抵后代之钲俱不作钟式,而作锣式矣。雅部节乐之钲,其制已变,同俗部则只须并载,不烦其出也”。即此,“大抵后代之钲俱不作钟式,而作锣式矣”,其是为《续文献通考》对古今钲有别缘由的推测。

图9 陈旸《乐书》中的小钲

宋陈彭年《玉篇》对击钲有如此解释,云:“钲,之盈切,铙也,钲以静之,鼓以动之”。并在解释“镯”的时候,镯为钲,形如小钟。

陈旸《乐书》在述金钲时,亦辟“小钲”条,进一步引《说文》强调:“铙,小钲也,柄中上下通”,并披图,如图9所示:

在小钲绘图旁有文释“象钟形,旁有二十四铣,饰以流苏,柄中上下通”。

关于古言钲与古铙的区别,宋陈祥道《礼书》言铙为小钲,并详细记载了铙与钲的区别,如其文云:“郑康成曰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鼔。《说文》曰钲,铙也。铙,小钲也,似铃,柄中上下通”。

盖罗振玉在吸收段玉裁《说文》注的基础上,其《古器物识小录》对钲与铙有着进一步详细的区分,云:“钲与铙不仅大小异,形制亦异。钲大而狭长,铙小而短阔。钲柄实,故长,可手执;铙柄短,故中空,须续以木柄,乃便执持。盖铙与钲皆柄在下而口向上。”

今通过实物辨,钲与铙的区别,钲体较长,铣间较窄,柄亦长,铣尖,于部内收成弧形。

如上所论,古言钲亦是为似钟类之一种,故清嵇璜《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乐考》有云:“其为乐也。为钟……为钲、为铎,《乐记》曰: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四川涪陵小田溪2号墓出土战国时期的钲(图10)、长沙楚墓M396:37出土编号的钲、四川博物馆所藏三星虎纹钲、即为此类。春秋至战国,钲在钲体长短、口宽与顶宽比、口纵与顶纵比、两铣间、甬根与舞面的相连等处有一定的变化。

今言钲,圆如铜盘,悬挂于架击奏以发声,正如《通典》载:“钲,……有如大铜叠,悬而击之,以节鼓,呼日钲”。《旧唐书》卷二十九《乐志》亦有同载。《隋书·乐志》亦载宫廷鼓吹中使用了金钲。

今言钲,在《乐经以俟录》中有载“铜钲”条,其云:“南蛮铜钲如大铜叠,悬而击之”。在同书中有云:“宋太常鼓吹部鼓吹钲”,可谓在胡、俗中的钲乐器使用记载。

《黄帝内传》对古言钲与今言似锣之钲进行了关联的论述,认为今言似锣圆钲为古言钲之遗制,云:“玄女请帝铸钲绕,以拟雹击之声。今铜锣其遗事也。”

宋郑樵《通志》卷五十有涉《乐略》,其亦有载:“近代有如大铜叠,垂而击之,以节鼔,呼曰钲”。

图10 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战国时期的钲

(待 续)

猜你喜欢
丁宁谓之乐器
学乐器
Crown evolution kinematics of a camellia oil droplet impacting on a liquid layer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乐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有友谊,才会有胜利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