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往的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研究

2020-09-30 02:29王明非陈梦烂
福建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宿舍楼学生公寓阳台

王明非 陈梦烂 曾 晴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0 引言

建筑设计是基于特定场地对于一个既定的目标所制定的解决方案,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对于设计任务的认知以及对于显见及隐性的设计问题的设问。只有打破固有的习惯性思维进而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放弃简单的模仿抄袭,寻求设计的独特个性,才能提出一个合理并富有创意的设计解答。

不同的公寓,既具有公寓的共性,又具有不同性质的使用者的个性,因此,高校学生公寓的设计,在体现公寓共性之际,仍需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体现出高校学生公寓的特性,才能名副其实称谓为“高校学生公寓”。基此,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厦门某高校学生公寓的设计实践,探讨目前学生公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思考以及设计策略。

1 公寓设计与高校学生行为需求间矛盾

1.1 高校学生在公寓中行为需求

学生公寓是高校学生除了教室、图书馆之外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生在宿舍里的行为活动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即基于生活作息的个人行为以及基于公共活动的集体行为。个人行为包括学习、生活起居(睡眠休息、洗浴)等相对私密的活动,集体行为包括舍友间的交流以及宿舍之间相互串门交流等公共活动。青年学生年龄大约在18~24岁之间,离开父母和家乡到异地求学,因此结识新的朋友、寻找友谊与集体归属感非常重要。在公寓时,往往就是学生相对休闲时间,因此,同学之间常常因兴趣爱好相同而聚集一起观看球赛或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或者与老乡、同学、校友聊天叙旧,建立社交群体,体验团体之间的友谊。因而,公共活动空间对宿舍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1.2 目前学生公寓设计中存在问题

学生公寓在高校建筑中属于数量大的日常生活建筑类型,由于建筑标准所限,在设计中并未像教学楼或图书馆等公共建筑一样得到足够重视。常见的做法是用走廊串接起标准宿舍房间,通过楼梯等垂直交通将各楼层叠加起来构成宿舍楼,宿舍楼之间再按照朝向和日照间距做行列式排列形成宿舍楼群。目前的设计方式能满足学生公寓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宿舍楼内公共空间,除了不大的门厅外只剩走道及楼梯空间,而这些交通空间尺度相对较小,不适合停留,不能很好满足学生交往及公共活动需求;二是宿舍楼之间往往只是依据日照间距需要进行简单的平行排列组合,外部空间形式单调,缺少空间围合变化,难以真正成为学生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2 某高校学生公寓设计解析

2.1 项目概况

厦门某高校因学校发展需要拟新建一组学生公寓,要求容纳3600个床位。该学生公寓选址位于校区西北侧,用地呈不规则形态,地块南面及东面与已建成的6层宿舍毗邻,建筑用地西北面与弧形校园道路相接,场地为一台地,与周边地块存在4m~5m高差。

2.2 总平面设计

中国传统建园林建筑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即建筑布置要结合环境条件而随机应变,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该公寓设计依据场地不规则的地形特征,突破周边匀质的行列式建筑所形成的单调平面格局,化繁为简,采用两栋折线行高层板式体量形成环抱式布局,南楼11层,北楼13层,并通过建筑围合形成向心的院落空间,建构集体活动场所。在建筑的东侧,用廊道将南北两栋宿舍楼连接起来,布置公寓主出入口,并利用错落组合、色彩鲜亮的小体块进行点缀,突出建筑轻快活泼的特色(图1)。

图1 建筑形体生成及总平面图

2.3 交往空间设计

为满足青年学生集体交往活动需求,公共活动空间是在设计中重点考虑问题。由于宿舍楼容纳学生数量较多,高层区宿舍离地面较远,因此该设计力求营造多层次的公共活动空间,即:将位于地面层的中心庭院与一层连廊组合成公共活动空间,将楼宇连接处公共平台及低层区屋顶平台,组合成宿舍楼空中平台,以满足学生在不同空间位置以及不同学生规模的活动需求(图2)。

首先,建筑采用了集约型内廊式模式,将南北两栋折线型体量围合在基地内部,形成一个尺度舒适的庭院;建筑底层架空,使庭院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在视觉上形成一个连续的开敞空间;庭院内通过道路、绿化及座椅布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多样化活动为一体的公共空间,提供学生进行运动、休闲、社交聚会等活动场所。建筑东侧入口连廊上,布置了4栋小体量的建筑,供学生开展社团讨论等小型集体活动[2]。

其次,在两栋折线型建筑的连接部位设置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空中连廊、架空平台及屋顶平台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驻留交往空间。该空间除提供相邻宿舍楼栋间便捷的联系外,也因其良好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条件,成为学生开展公共活动的良好场所。

最后,在建筑不同高度,随机布置点状空中平台。以一个柱网为开间,透高7m~10m共享空间,在平台上布置适当绿化及可移动桌椅,满足同学进行观景、学习及健身等活动需求,使较高层住区的学生也可就近接触自然环境,为邻近宿舍学生开展小规模公共活动提供场所。

2.4 建筑平面设计

早期高校学生公寓一般按6层及以下设计,主要是考虑以楼梯作为竖向交通方式,相对比较经济。随着校园建设用地逐渐减少,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高校学生公寓也逐渐采用高层建筑模式。该设计采用了内廊式高层公寓,形态模式以提高空间效率最高,结构更经济合理,并在设计中针对以往学生公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改进与探索。

(1)宿舍单元内部设计

早期学生宿舍基本采用集中布置厕浴,后来逐渐采用套内独立配套卫生间模式以方便学生使用,卫生间一般布置在阳台位置以利于采光通风及减少噪音干扰,但由此也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卫生间兼作浴室造成干湿不分;若为了同时满足卫浴空间尺度需求而占用较多阳台空间,致使阳台空间变得窄而深,影响宿舍内部的采光通风。因此,该设计将洗浴部分设施移出房间进行集中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管线布置,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干湿分离原则。该设计将卫生间布置在阳台,同时采用了两间宿舍卫生间错位叠加的布置模式,使卫生间占用较小的阳台空间,保证了阳台的面宽以及更舒适的空间比例,从而也更有利于宿舍的采光通风(图3)。

图3 典型建筑楼层平面及宿舍平面大样

(2)宿舍楼层平面设计

内廊式平面占用较小的交通空间,但对南方地区的学生宿舍来说,可能带来通风不利的影响。因此,该设计将楼栋体量设置为短内廊组合模式,同时利用中间部位电梯厅开敞的空间引入自然光;另外,还设置了空中平台,除了满足学生进行半户外公共活动需求外,也解决了部分内部走道的采光通风问题。

2.5 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建筑立面除了反映出建筑所处地方性、时代气质外,应充分表达建筑使用者的性格特点。学生公寓的使用者为青年学生,因此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应表达出青年人的自身特质。高校学生正值人生最充满活力时期,性格活泼好动(如爱好街舞、滑板等动感运动),崇尚自由、追求时尚与创新(如喜欢新款时装以及电子产品),这都为设计创作者提供了灵感源泉。

(1)建筑形体组织

首先,根据总体布置将建筑分为南北两栋楼;随后,对体块进行切割以减少其长度,并依照用地条件对建筑体量进行方向上的适当转折,既打破常规的平行排列模式,建筑整体形态的动态平衡。展现建筑地面层采用架空处理,展现建筑体量整体的轻巧通透,让建筑体量之间形成雕塑感及光影变化(图4)。

图4 建筑外观效果图

(2)整体与变化

学生公寓的基本特点,就是大量的宿舍单元的重复形成整体,因而,如果处理不当则亦容易造成立面单调感。该设计利用阳台隔间墙体宽度的变化使立面产生节奏上的变化。其原理在于阳台进深较大加上建筑外观简洁的形体使立面产生了丰富的光影,达到建筑整体统一的效果;同时,为了避免过于重复带来的单调感,在建筑中设置了透高2~3层的空中平台,通过立面开口大小的对比使建筑产生自由活泼的效果,取得统一中的变化。

(3)色彩与细部

建筑色彩也是建筑师常用来表现建筑氛围的有效手法。在该设计中,建筑大面积使用浅灰白色主调以表现南方建筑轻快的特色,在空中平台内凹的墙面则采用了鲜艳的对比色彩,使建筑立面产生活泼生动的外观变化。建筑一层架空部分实体采用红砖饰面,在阴影中更衬托出上部建筑的明快体量。建筑顶部仍延续立面阳台的骨架,其后隐约透出红瓦屋面,体现出当代建筑简洁时尚的美感。

3 结语

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学习空间,对学生的全方位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公寓的设计,不仅应满足学生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更应考虑青年人的集体交往等心理需求。建筑设计,不应是简单复制已有的空间组合模式,而应基于具体条件对设计问题进行探寻,结合时代精神创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当代建筑。

猜你喜欢
宿舍楼学生公寓阳台
山楂树
猫阳台(一)
猫阳台(四)
猫阳台(二)
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模式探析——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公寓为例
基于pathfinder的宿舍楼紧急疏散优化
《阳台上》
中国人民大学一宿舍楼起火:已扑灭 楼内无学生居住
学生公寓“五进”工作法治化的路径
高校宿舍楼夜间蓄热通风性能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