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复兴项目中的“新”与“旧”探析
——以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0-09-30 02:29钟学群
福建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风貌福州历史

钟学群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2018年年底,福州市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启动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烟台山作为仓山区的主推项目入选。作为该项目的设计负责人,在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针对老街区复兴中的“新”与“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1 工程概况

仓前山,古称藤山,明朝年间,盐商在山北麓设盐仓,称盐仓前,遂改称仓前山。烟台山,系藤山一小峰,因峰顶设立报警烟墩,遂命名为烟台山。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条件而为外国人所垂青,逐步成为福州的领事区、金融买办区,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近代中西建筑在烟台山拔地而起。至今烟台山还保存着众多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等西洋建筑和数十座中式园林古厝,酿就了烟台山“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建筑特色和风貌,如图1所示。

图1 烟台山旧貌

烟台山位于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年底,福州市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启动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烟台山作为仓山区的主推项目入选,建设范围包括亭下路-爱国路-乐群路-梅坞路-观井路环线及烟台路、槐荫里、对湖弄、池后弄4条支巷,覆盖面积约166亩,改造主要有文物及历史建筑修缮,普通建筑外立面改造,市政景观基础设施提升等三方面内容。

该项目称为“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其实不太贴切。根据《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福州的历史地段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3种类型。其中历史文化街区是指“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且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能较完整地体现福州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1]。福州仅有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处历史文化街区。而烟台山地区历史建筑的数量、密度,风貌保存状况等均不能达到历史街区的规模。从现状来看,区域内除了乐群楼、石厝教堂、仓山电影院等文保历史建筑外,也有众多建国后建造的普通建筑,包括仿苏式住宅、筒子楼、高层住宅、现代办公楼等多种类型,而且普通建筑占到建筑总量的70%以上。烟台山历史建筑的风格多样,根据林轶南博士对该地区历史建筑风格演变的总结分析,从19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这里相继出现中式大厝、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维多利亚风格建筑、“洋门脸”建筑、现代主义青砖建筑等建筑形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在这里留存、沉淀、杂糅。“青砖”还是“红砖”?很难说什么样的建筑就是代表烟台山的。因此,如何确定改造风格,如何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

2 设计理念定位

上位规划《福州市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改造提升规划》对该风貌区总的规划定位为:以烟台山为核心,以居住、文教功能为主,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鲜明近现代外来文化特色的历史风貌区、文化旅游区[2]。

该项目位于爱国路-乐群路沿线,处在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设计定位为乐群、融合、复兴,以“呼吸”为改造理念,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场景的活化利用,打造泛博物馆艺术街区。项目遵从上位规划,以修复、完善、整治、提升为手段,修复烟台山历史风貌。工作重点为“立足减法,慎做加法,着重乘法”,梳理片区4条线路及相关连接街巷,针对相关路段进行针对性的立面改造、景观提升、业态升级,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建设范围

根据该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六大展示片区:博物馆展示区围绕爱国路2号和亭下路展开,学习冥想区主要以石厝教堂为中心,沿江商业区主要结合仓前路闽江进行展示,穿行小巷区主要以池后弄、崇圣庵巷为主,生活体验区结合槐荫里、法领馆进行,生活休闲区以烟台山公园为主。同时结合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重要街巷等进行修缮改造。目标为塑造复合的片区业态,形成完整的居住、购物、文创、教育、商业生活链条,做有日常在地生活气息的老街区复兴项目,如图3所示。

图3 功能分区图

3 设计方案

3.1 “新”与“旧”的思考

笔者认为,“新”与“旧”从来都是相对的。烟台山其建筑风格历经中式大厝、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维多利亚风格清水红砖、中西合璧“洋门脸”、现代主义的清水青砖等形式的演变,不断推陈出新,每个时期的建筑都成了承载了当时的文化和记忆的载体。若干年后,这些曾经的“新”,都成了优秀的历史建筑。其实,像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筒子楼,90年代建造的高层建筑,不也承载了它那个年代的记忆吗?当百年以后,福州再也找不出一栋筒子楼,也许烟台山硕果仅存的筒子楼也可以历史建筑加身了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所做的,其实都是在创造历史。放下了整体作“旧”的执念,设计便豁然开朗。

因此,首先将建筑分成文保历史建筑和普通建筑两类,而对普通建筑,又划分为背景界面建筑和前景界面建筑两类,针对这3类建筑,采取不同的改造策略和风格定位,“新”“旧”有别的对待。

3.2 文保历史建筑的修“旧”如“旧”

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修缮遵循在历史中创建,在保留中传承的原则。针对文保单位主要采取修缮、修复的保护方式,进行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清除保护建筑上的附着物,修补残缺部分,恢复保护建筑的本来面目。历史建筑主要采取维修或改善的措施,进行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对被改动的部分进行适当修复。

上述措施旨在还原文保历史建筑的完整风貌,以修旧如旧的手法,使之成为泛博物馆街区内最核心的价值,亦是烟台山故事的核心主线。修复过程传承工匠精神,秉承保留、传承、创新的理念,在保留建筑原有制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装饰理念,传递历史艺术,赋予建筑流动的生命,如图4所示。

图4 文保建筑——闽海关税务司官邸修缮图纸及实景

3.3 背景建筑的“新”“旧”融合

普通建筑作为占街区70%幅面的背景界面,遵循传承风骨、再造风尚的原则进行外立面改造,以传承融合为改造策略,弱化视觉效果,融入烟台山风貌区整体环境,即兼顾历史元素和现状使用功能,延续传统于现代之上,传延传统的色彩及材质造型,简化处理,达成融合效果。主要配色采用砖红、土黄、灰、米白等灰色系,主要材料采用真石漆涂料、仿砖纹仿石板等材质,如图5所示。

图5 背景建筑——区老干局办公楼改造效果

3.4 前景建筑(网红点)的推“陈”出“新”

在街区内发掘可打造成前景建筑(网红点)的商业、服务建筑,重点设计、活化业态作为核心风貌区的串联体。选取点主要位于重要路口节点或功能区交接处,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以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材质与设计风格实现焕然一新的面貌。主要配色采用砖红、暖灰、黑、白等暖色系,主要材料采用玻璃、砖石、金属、木材等现代材质,遵循简洁体块、明快色彩、通透视觉、适度拆改的改造原则,如图6~图7所示。

图6 网红点——法领馆周边服务建筑修建实景

图7 网红点——圊园公厕修建实景

4 结语

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各方的好评。随着全国减增量、改存量的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旧区将通过改造而焕发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在旧区复兴改造中,针对文保历史建筑集中连片的历史街区,例如像福州三坊七巷,整体上采用仿古一点的形式没有问题,但在老建筑不多或新旧混合、风格杂糅的历史风貌区或历史建筑群区域,穿插些现代的东西也无妨,当然前提是风貌的整体协调。作为参与改造的城市美容师,设计师应抛开“新”“旧”困扰,将重点放在作品本身,以创造历史的心态去创作,让更多的老街区复活、复兴!

猜你喜欢
风貌福州历史
包裹的一切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新历史
库车城市风貌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