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历史商业街活力营造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夷宫景区宋街景观提升为例

2020-09-30 02:29林世雄
福建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武夷武夷山业态

林世雄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以其碧水丹山的美景和悠闲恬静的生活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武夷宫景区位于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中东部,展现了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及多元的文化内涵,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门户所在。武夷宫以宋街、万春园、春秋馆和三清殿为特色景点,主要特色体现在理学文化、建筑景观、人文精神,主要游赏项目为理学欣赏、散步、休闲购物。武夷宫景区内的建筑奠定了武夷建筑风格的基调,是一代设计师和武夷山人智慧的结晶,虽历经多年但依旧韵味十足。

全域旅游摆脱景区门票经济己被视为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景区主动从门票经济中走出来寻找更为多元的消费引领,把景区建成品质更高、服务更优、质量更好、游客更满意的旅游产品。如何吸引游客,将宋街打造成为与武夷名山、名茶、名人等量齐观的文化名街?如何植入全新理念,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改造该区域景观品质,使其重新“活化”,并再次成为风景区的游憩亮点及名片,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挑战。

1 项目概况

1.1 场地分析

武夷宫宋街位于武夷宫景区外侧九曲溪筏游的终点登岸处附近。武夷宫(冲佑观)始建于唐天宝年间,鼎盛于宋朝,当时,醮场连绵,磬钹动地,香客络绎,游人如织,市衢贸易日趋繁荣,街巷建设也呈宋朝特色,历元、明两代而不衰,后颓败于清朝,兵燹民国初年。1987年起陆续动工修复,由东南大学著名建筑家杨廷宝总创意。古街建筑群,包括茶观、古戏亭、彭祖山房、乡土寨、飞云桥、戈壁艺术馆、根雕城、武夷山博物等,建筑风格古朴、简洁,着力体现宋朝的建筑风格与武夷山的地方民居特色。中国工程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傅熹年于1997年5月参观后,评价道:“这条仿宋古街设计和建设很成功,也体现出了设计者过人的胆魄和眼光,特别是那些保留下来的老树与新建筑和环境结合如此巧妙,浑然一体,非常好,这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各类仿古街所不可比拟的。”[1]

随着岁月变迁,宋街入口空间可识别性和导向性因环境空间的改变而逐渐变弱;另外,整条街区的长度有限,沿街立面上形成了多个绿化开敝空间以及连续的建筑背面(图1),从园林角度看是尺度宜人,但从商业街的功能性上则缺乏连续性,很难调动游客的游玩心理,且街面多为实墙,缺乏展示性的橱窗面;加之,植被郁闭度过高,与游客间的互动性差。现有的游憩项目、功能配置及商业业态形式很难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逐渐难以适应全域旅游发展及游憩方式的转变需求。

图1 改造前宋街

街道内植被情况总体较好,具有较好的绿化基底,但由于缺乏总体的规划和组织,显得较为凌乱和郁闭,影响了道路的通达性(图2)。竹筏下客区临宋街方向,上层植物密闭影响视线,中下层长势又过于单调,总体缺乏层次,游客登岸后的导向不明确。

图2 改造前水榭

1.2 改造目标

本次改造,旨在对宋街进行一次场景革命。“建筑依旧,场景创新”创造一幅漫游武夷山、逍遥度假的新生活图谱,全面提升宋街的文化、经济、生态品质。通过传统文化的再发现、新型业态的置入及夜游夜购的形成,使其重新“活化”,成为武夷山风景区全天候的游憩亮点及名片。

2 设计原则

本次改造设计原则立足“敞开”“活力”“品质”。

敞开:在不破坏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打开古街的界面,梳理过于郁闭的植物空间,加强内外空间互动借景,拓宽视线通道,增强吸引力。

活力:叠加场地多元功能,增加节点空间的打造,注入人气活力,实现功能与景观的互补。

品质:将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与自然山水景观相融合,注重细节,打造经典,以增强游赏品质。

3 设计表达

本次改造设计表达,重在“文化再现”“业态提升”“游线组织”“建筑更新”“景观再造”“夜景设计”等6个方面。

3.1 文化再现

设计上充分挖掘武夷宫的传统文化元素,强化武夷君、彭祖、柳永的地域文化符号,并衍生出道遥文化、养生文化,融入武夷山山水文化。

3.2 业态提升

根据现在旅游休闲市场的趋势与旅游区商业发展规律来看,文化休闲街商业业态两大最显著特点是“文化情境化”和“功能复合化”。纯文化观光与纯购物游客停留时间短,吸引力不足,与“慢游”整体氛围难以融为一体(图3)。因此,结合现有建筑单体,重塑新的商业价值逻辑,打造山水文化游赏街[2]。

图3 宋街业态调整平面

目前,宋街三大业态与文化主题的结合各自孤立,且静态观光与购物业态比重过大(表1),宋街本身体量较小,空间容量有限。因此,设计改造在“时间”上多做文章,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与重游率。

表1 业态现状统计表

设计改造在原有小卖、餐饮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艺术等创意产业项目,以“综合店”的形式,促使文化与休闲体验的互融,促进游客在游赏中品鉴文化。此外,建议今后招商提高准入门槛,提升经营档次。这样,无论是为了“武夷仙街”量身定制的独立个性小店,还是已有品牌在此地的“特别限量定制版”,三大业态就可以互相融合。例如书吧与咖啡、西点结合,名人馆与小剧场结合、文化馆与精品人文酒店结合,将静态展示与互动体验结合等。

3.3 游线组织

提炼有价值的景观资源,梳理宋街游览线路。游线规划以重新“活化”、打造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全天候的游憩亮点为目的,采用渗透式游览方式,增加游览和体验时间。通过中心广场串联重要节点,加强与其他景点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系统。同时,结合业态拓宽节点空间,激活街区活力。

3.4 建筑更新

基于宋街内建筑单体和院落格局均保存相对完整,因此在建筑更新设计上充分尊重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布局,以不增加建筑面积为原则,重点针对建筑本身进行提升改造。部分构件略有损坏的,采用“修旧如旧”的形式修复。在原建筑上结合业态,更新建筑底层空间格局,加强建筑室内外交流,以适应新功能的需求。

改造采取的主要手段:①拆除:拆除占地较大的临时性木屋,营造开阔的建筑外部空间,使场地功能更为灵活。②立面打开:即着重梳理区域内的较为封闭建筑,打开连续墙面,虚化建筑一层空间,增加橱窗面。③灰空间叠加:利用建筑“四”空间与建筑挑廊打造灰空间,强化建筑与游客的互动(图4)。

(a)改造前建筑

(b)改造后建筑图4 建筑改造前后对比

3.5 景观再造

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提升景观,充分简化现有绿化景观,构筑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图5)。

图5 宋街总分区

(1)入口景观空间营造

由于武夷宫景区入口至宋街游线较长,道路等级与其他游路相似,空间上导向性不足,因此,改造设计有序组织两个入口之间的空间关系,使之产生直接视线联系。

在武夷宫和宋街之间有效扩大入口节点,结合现有大树设计梳理绿化空间;利用原来的场地高差设置舞台,作为集散和展示的空间,以供平时场景表演、民俗活动;在人流量大的区域,适当增加休憩区域,供人们休息交谈。

(2)闲瑕市井空间营造

业态定位为美食广场、特产超市、文创茶馆、创意酒吧、咖啡店等。设计上,充分利用现状建筑灰空间、开放广场,将景观、休憩与售卖空间一体化设计,合理规划业态,增添有特性的文创产业,营造市井氛围,如图6~图7所示。

图6 闲瑕市井-街区改造后景观

图7 闲瑕市井-水榭改造后景观

(3)仙居幽客空间营造

业态定位为特色民宿、山居精品酒店,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通过外环境整治和内环境提升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接待功能,使景区在全时段都能吸引游客。

(4)文化圣地空间营造

业态定位为东方书院、武夷山市博物馆、艺术作坊、休闲书吧、户外画廊等。利用现状场地高差设置架空木平台,打造二级台地,为沿街商铺创造更为开阔的前区空间,增加游客休憩滞留空间(图8);打开现状封闭的建筑空间,并利用建筑进退打造户外灰空间,同时增加外置家具。

图8 商铺前区空间营造

(5)竹排唱晚空间营造

竹筏下客区总体绿化基底较好,但部分地块景观穿透性不强。改造设计通过“减繁、透景、增色”等方法,整治街与溪之间的绿化空间。宋街临溪面设置景观挑台,使溪岸植被疏密有致、富于季相变化,街区与山水景观更为融合。并在溪岸设置情景雕塑,活化景观。

3.6 夜景设计

夜武夷,已有两场大秀,尚缺一街繁华。为了活化夜间氛围,形成“夜游、夜购、夜娱、夜市”的商业模式,改造设计本着绿色照明的设计理念,从地域特点出发,结合人文特色打造特色夜间景点,营造天然山水与武夷人文意境。改造设计强调重要节点的塑造,使其在夜间重点突出,比如建筑上引入梦幻灯彩,景观上营建流光花园,游览中能够移步换景、赏心悦目。在灯具选择和设计上与环境融合(图9);在色彩运用上严格控制;照度上不影响“印象武夷”的整体背景。

图9 改造后夜景

4 结语

通过这次设计,定位了宋街商区业态,丰富了功能设施,创造了更多的休闲空间。宋街不再是改造前萧条的模样,它的商业活力使得行人到访量和零售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已基本达到设计愿景。改造后的效果更让我们认识到,风景区商业街的重新“活化”,不应仅靠外形的堆砌,而应将文化、业态、景观等多方面因素融合考虑,唯此才能让景街区内商业区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武夷武夷山业态
《武夷天下秀》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大美武夷山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武夷学院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