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分离,怎样才能“不焦虑”

2020-09-30 06:47王明姬
中华家教 2020年8期
关键词:入园阶段小朋友

其實,东东的这种表现,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被称为“分离焦虑”的初期反应。分离焦虑又称离别焦虑,多发于学龄前期。孩子刚刚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但是,分离焦虑的情况过于严重,或者幼儿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反抗阶段和失望阶段)的时间过久,就有可能演变成焦虑症。

孩子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是迈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们既要看到幼儿园生活对培养孩子独立社交、学习与探索的必要性,积极鼓励孩子去适应幼儿园生活,也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接纳孩子的情绪波动,耐心地引导他们尽快度过焦虑期。

第一,家长可以提前让孩子的生活作息与幼儿园同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提前适应新变化。比如,入园前开始培养孩子独自如厕、吃饭、穿脱衣服的能力,培养定时午休的习惯,培养与多个陌生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兴趣。如果孩子太小,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向老师寻求帮助。

第二,对于安全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的孩子,父母帮助孩子增强对幼儿园的了解和安全感是重点。如果你与孩子之问已经是这两种依恋关系,那么孩子与你分离时自然就会有焦虑,只是程度上有差别。此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生活的绘本,带孩子去参观将要入学的幼儿园,到附近去玩耍,观摩小朋友在幼儿园玩耍和放学的景象;还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放学时爸爸妈妈也会在门口准时来接他们。

第三,对于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改善亲子关系才是重点。尽管从表现上,这种类型的孩子上幼儿园不哭不闹,让家人在这个阶段很是省心,可是由于依恋关系不够牢固、安全,孩子成人后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所以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应该引起重视,着手修复亲子关系。比如,保持对孩子表达需求信息时的敏感,尽量解读,及时回应,及时确认需求;多用心陪伴孩子,与孩子亲密互动,多做游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进行交流。

第四,鼓励并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维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如果孩子的主动探究行为得到鼓励,就会形成人格上的主动性,更有责任感和创造力;反之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守护或鼓励孩子的主动行为,鼓励他们主动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主动挑选游戏方式,主动迎接挑战并交朋友。

第五,家校联合,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们既要挑选管理科学、尊重孩子天性的幼儿园,也要注意与带班老师的沟通,经常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不仅家长自己不焦虑,也可以让老师更了解孩子,避免误解、误读孩子的行为。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王明姬 心理专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猜你喜欢
入园阶段小朋友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九月来到,哭闹开场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