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视角的高考历史命题分析及教学应对策略

2020-09-30 06:48刘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应对策略

【名师简介】刘哲,男,1970年生,吉林市人,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省级优秀课程组成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高校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发表CSSCI论文2篇,省级论文5篇,出版编著1部,参编教材1部,参与省级立项1项,校级立项4项,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

[摘要]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2月推出的《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批判性思维将成为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批判性思维包括技能与品质两部分。历史高考命题对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品质的考查融入于学科知识、学科关键能力之中,突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同时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改的目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围绕批判性思维培养进行相应调整,采取进一步完善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考历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11-06

2019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的《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强调,为了打破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诸多顽疾,大力发掘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批判性思维将成为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教育部考试中心牵头出台的这个文件,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为高考各科命题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此为契机,批判性思维与各学科知识及学科关键能力相结合的命题趋势将会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得到更加科学、全面、深入的体现。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属于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当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被引用得最广泛的,一个是美国哲学学会的《德尔菲报告》提出的定义,另一个是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恩尼斯( Robert H.Ennis)提出的定义,他认为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1]。简单来说,批判性思维的出发点是“存疑”,就是对已有的观念、观点、结论、说法不马上表达出是肯定还是否定,而是先“存疑”,然后去尽力搜寻充分可靠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密的论证、反思,进而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判断,最后再做出是否相信、是否采用的结论。这里我们要注意,对已有结论进行论证,其目的绝非只是为了简单地相信或否定某种结论,而是要通过这种论证过程来明了这种结论为什么是正确的或为什么是错误的,哪些方面正确,哪些方面还有不足。在论证过程中也许会产生出新的想法,也许会提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说批判性思维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要通过理性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最适切性的答案。这是一个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判断,进而综合设计的过程,就像不同的销售人员向公司介绍自己的营销方案一样。不同的方案摆在一起不是为了搞辩论赛,非要看出谁的方案更高明。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不同的方案间取长补短,最后形成一种更好的方案。正因如此有学者将批判性思维称为反思性思维、审辩式思维,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批判”两字给人们带来的认识误解。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批判性思维品质两部分。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包括澄清概念、理解、说明、分析、论证、判断、反思等能力。批判性思维品质主要指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理性思考问题、充分尊重不同观点,并时常反思自己的偏见;思维目标明确,总是试图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将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品质结合在一起后,总结得出:批判性思维就是以存疑为起点,以理性的论证为过程,以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目标的思维过程。由此我们看到批判性思维早已超出了传统的逻辑思维范畴,它含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要在众多的解决方案中试图找到更好的方案,这一点也是人们常常忽视的。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就能勇于批判,而掌握了批判性思维技能就能做到善于批判,二者相辅相成。

二、高考命题为什么要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2000年后批判性思維在我国成为热词,规模研究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逻辑学与教育学领域。在国家组织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考试中最早引入了批判性思维元素,不过模仿欧美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的痕迹明显。

随着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引进和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逐步深化,我国的教育界也开始对国内教育进行反思,“钱学森之问”不断被提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极其复杂,但有一点确是人们的共识,那就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往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就是“一言堂”,学生就是一台录音机。学生考试只是重现教材和教师所讲的知识,他们通过死记硬背和大量刷题就可以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而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难以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开发。这种借鉴于苏联的教育模式在工业化时代为国家集中培养出了大批的技师,但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以创新为竞争背景的当今国际社会,不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无异于慢性自杀。

2015年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计划)的结果引起了我国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更大反思和网友的热议。PISA是由OECD(世界经合组织)2000年发起的,每三年举行一次。每个参与PISA测试的国家与地区,都会抽取4500到10000名以初三与高一为主的15周岁学生,作为评估对象。PISA主要测试阅读、数学及科学三种素养。2015年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中国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总分只排名第十。这样的结果令网友诧异: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校外学习时间最长,但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虽然我们的学生是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却没能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转换成学业的综合能力,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他看来,“在激烈的國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要创新自然离不开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欧美国家的教育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更有可能提出创造性问题,他们不迷信权威,热衷探究,目标明确而又孜孜以求。他们公正地对待其他观点,并能注重时刻反省自己,汲取别人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总是试图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批判性思维品质正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同时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对创造性思维的产品进行检验,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和孕育场,正因如此,英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费舍尔( Robert Fisher)将批判性思维称为“批判创造性思维(Critical-creative Thinking)”[3]。甚至有学者将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排在21世纪人类“新六艺”的前两位[4]。而当前我国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恰恰十分不足。为了给国家储备更多的拥有全球视野和综合素养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可以处理复杂的数据,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恰恰是国家对创新性人才渴望的一种回应。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提出了“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随着批判性思维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展开,高考试题中对批判性思维相关元素的考查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2012年在文科高考中普遍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倾向明显起来。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随之,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以往我国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有关考试的做法,开始研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实践“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2019年12月,教育部推出《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等系列文献,为今后的高考在“为什么考”“考什么”“怎样考”三个方面指明了方向。其中“四层”中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加工处理判断能力、论证能力、创新能力等。以上能力由于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张高度契合,因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列为今后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三、历史高考命题中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1990年,美国哲学学会组织46位批判性思维专家撰写了《德尔菲报告》,这个报告将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分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校准等几个要素[5],这些要素描绘了批判性思维在历史学科中探究、解决历史问题的整个思考过程:为了验证某一历史事实或历史结论,或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价,学生要在占有大量各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论证,从而进行更加理性的判断或得出更加可信的结论。在这个论证过程中,就要综合用到解释、说明、分析、评估、推理、反思等这些反映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工具。同时在这个论证、判断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技能也会得到锻炼与提升。2020年历史高考命题中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查澄清概念

在批判性思维中,对关键词、术语、概念的准确、清晰的理解是论证和判断论证的前提和关键,澄清概念决定着对论证的理解和判断,控制着论证的走向。如果对论证中的概念、术语、关键词理解模糊、歪曲,就难以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容易使论证走向歧途或超出论据支持的范围而变得无力。以文综全国Ⅱ卷第29题为例: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解析】本题涉及对当时资产阶级概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阶级社会中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占有工人劳动的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资料中说国民政府已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执行机关,因此也就转变成了代表工农大众的共产党的对立面,故而本题答案选B。

(二)考查获取证据的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中,在了解论证结构与澄清概念的前提下,接下来就是要获取真实、可靠的证据。要学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充足、真实、有价值的资料,从而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以文综全国I卷第25题为例:

图1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我们常提到的史料一般是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民俗史料等,而此题另辟蹊径选取了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此画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治国方略,讴歌了汉藏民族的友好团结,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为学生指出了另一种收集有价值史料的方法和途径。故本题答案选C。

(三)考查分析推理能力

批判性思维强调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广度就是要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时公正地对待其他观点。深度就是要不断挖掘隐含条件,从而保证分析基础的正确性。在分析的基础上再运用演绎、归纳和实践推理,以达到最佳的论证效果。以文综全国I卷第28题为例: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體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图表解析能力。19世纪70年代,正是洋务派大力创办民用企业的时期,随着近代厂矿企业的兴办,近代中国社会对西方白然科学知识的需求迅速增长,关注西方科学技术的人随之增加。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越加开放,中西间的差距为更多人所承认,故而《格致汇编》中关注应用科学、各种技术的读者所占比例最大,本题答案选C。

(四)考查解释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中,解释是理解和探究的必要前提。解释一般分为因果解释、利用规律进行解释、利用功能作用进行解释、统计解释等几种类型。解释往往是科学发现的起点。以文综全国Ⅱ卷第30题为例: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解析】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政权人员应包括工农阶段、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由表中数据可知延长等4县的参议员来源于各个阶层,甚至有富农和地主,而在以往的解放区地方政权建设过程中,地主与富农往往是被斗争的对象。由此可知,这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故本题答案选D。

四、历史高考命题中对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除了技能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层面,那就是批判性思维品质。它是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价值取向,是人们主动和习惯地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德尔菲报告》认为批判性思维品质包括:追求真理、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等方面[6]。批判性思维品质虽然重要,但在历史高考命题中对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考查却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历史教师在分析高考历史试题时常说,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高考历史试卷中反映批判性思维品质方面的题目太少而且不够典型。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批判”,也就是说要先“存疑”,在“存疑”的基础上再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这个工具来验证,最后得到更好的结论,这是批判性思维一个完整的问题思考过程。历史学科最显著的学科特点是要基于史料进行研究,所以首先史料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即便史料是真实可信的,但基于同一史料,不同的人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学生在面对史料和历史结论时往往都会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得出自己认为是最恰当的结论。但批判性思维这种“存疑”“质疑”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鲜明特点在历史高考命题中表现并不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在高考这种高利害性考试中,所选取的史料一般都是很权威严肃的,不太可能存在史料与知识性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批判性思维而言最重要的史料的真伪判断就失去了前提和意义。

二是命题中创设的问题情景与设问的指向性也比较明确,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考生要想取得理想的分数,必须将材料与出题者的设问意图相结合,而非是将材料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去回答问题。

三是考试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允许考生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去论证。

四是考生除了试卷上看到的几则短小材料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考,批判性思维品质中的开放、公正、反思等也就很难得到体现。

五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精神品质,可以体现,但若通过具体的题目来进行考查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命题者既要在试题中隐含某些较明确的指向,又不能让考生答得天马行空、五花八门,命题的难度可想而知。正因如此,现在高考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核还主要体现在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又恰恰与传统的逻辑思维高度重合。于是有人从这一角度出发说中国的高考在对批判性思维考查方面从未缺失过,一直存在着。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在高考命题中明确提出加入批判性思维元素之前,我们在以往的高考试卷中也能看到澄清概念、说明、分析、推理、综合、判断这些论证能力及过程,但它们的呈现不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前提,而是以传统逻辑思维为前提,这一点十分关键,涉及教与学的角度和深度。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命题在批判性思维品质考查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主观试题的出现。在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对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辩证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批判性思维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不主张简单、孤立、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主张要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进而得出 正确的结论。以文综全国I卷第29题为例: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解析】本题描述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经济领域度量衡不统一的混乱状况,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复杂性与差异性,才使得不同区域的商品交换需要换算,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故本题答案选A。

(二)批判性写作

历史高考命题中的主观试题,是最能综合反映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品质的试题,这类题要求考生独立提出历史见解,结合已学历史知识,综合调动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能力,对历史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类试题,不设固定答案,采用等级制赋分,只在评分标准中给出建议性的示例。

历史高考命题中的批判性思维写作有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反驳已有的论证,另一类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论是哪类试题,其论证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服读者,从而让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考生的论证中要充分体现出批判性思维对论证的要求,那就是要让别人看到你的观点是通过多种方案竞争综合而来的好的论证。笔者觉得按照英国哲学家图尔明( Toul-min)的论证模式组织论证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图尔明指出,一个好的论证由数据或根据、断言、保证、支撑、辩驳、限定等6个部分组成[7]。结合考生考场作答特点,图尔明论证模式的流程大体可以简化如下:

1.表述主题与问题,澄清概念。

2.提供支持论点的证据,可以举两个例子(从正面去证明论点)。

3.回答反驳和反例,可以举两个例子(从反面去证明论点)。

4.给出结论,进一步强调观点,指出论证的意义。

图尔明论证模式强调在论证中不同观点、说法的竞争,一个好的论证绝不是单向说法,而是要对正反两面都要给予回答,从而得到一个经过综合考虑的适当结论。这种论证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中的求真、公正和反思的核心精神。以文综全国I卷第28题为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解析】本题以史学著作为材料,以历史阶段性特征为主题,设问中的书名即为观点。考生可以结合通史的相關知识,选取某个历史时段,提取突出的时代特征,依据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原则,从多角度回答该题。比如,考生可以以“宋史:封建文明的辉煌与没落”为题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明清史:帝国的余晖与社会转型”为题描述时代特征。在写法上都可以采用图尔明论证模式。

五、教学应对策略

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将会在未来的高考命题中呈现出常态化、多元化、与学科特点紧密结合的趋势,与创造性思维一起已然成了高考内容改革的主旋律,因此理应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格外重视。

(一)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历史高考题中的批判性思维考查是与学科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批判性不是说可以胡言乱语、盲日指责,批判性思维产生的根本前提恰恰是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学生只有基于大量历史专业知识,才能“存疑”“质疑”“解疑”。反之,如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不了解,对中外历史的相互联系不清楚,对历史脉络没有结构性的把握,好的问题就很难产生。现在,历史高考命题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已渗透到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主观性试题之中,并将它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综合起来,基于历史事实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生如果没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就是再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品质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反对轻基础知识教学而片面追求思维培养的做法,要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之中。

(二)重视史料教学

学生对已有的历史结论是否相信、是否采用,取决于是否占有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当前的历史高考试题中,往往引用大量新史料,除文献史料外,还有表格、漫画、地图、实物图片等。通过不同的史料呈现出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依据问题情境及设问作答,这已是近几年来历史高考命题的常态。重视史料教学,一是可以使学生更加适应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实现考场上习惯作答,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实现论由史出、史论结合。这里我们要注意,史料教学与有史料教学是根本不同的。史料教学是以纷杂的史料为基础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去伪存真,最终要构建新知,产生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案,是学生思维辩证发展的过程。而有史料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验证某一观点或为了增强说服力,向学生有目的地展现史学界处理后的史料。有史料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反思、开放、求真的本意相去甚远,充其量只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逻辑训练而已。

(三)重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学生“存疑”“质疑”后,在充分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需要将自己的想法清楚有效地表达出来,这就离不开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能力。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卷中都有一道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题。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能力需要平时培养,学生在写作前要清楚论题是什么,论点是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有价值的材料来支撑论点,有没有反例,如果有的话需要用什么样的理由来解释。经过论证后,最后找到最合适的结论。教师可以就这一思维过程在平时绘制一些写作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渗透。

(四)教会学生动态看待历史结论,让学生认清历史结论是辩证发展的

批判性思维向来主张,对于结论,哪怕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被人们认为是完全正确的结论也要具有一种“存疑”的态度,只有这样科学文化才能发展。历史是被后人再认识、再叙述的过程。由于受到研究者主观、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新史料、新价值观的不断出现,人们对于历史就总有一个需要重新再认识的过程。正因如此,历史的真相才能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历史研究才会走向深入。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中会经常引入一些新的史料,而依据这些新史料可能会对教材中的固有结论形成新的认识,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类试题对于考生来说难度很大,如果平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在考试中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堆,特别是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只是形式

说到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得靠任课教师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教师本身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本质只是一知半解,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与品质,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品质就会逐渐得到提高。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集中学习,教师也可以在业务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化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历史高考命题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题型与表达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结语

历史高考命题改革中加大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是为了回应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功教考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很好的尝试。虽然传统逻辑学中的澄清、分析、说明、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及思维标准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内容高度契合,但是我们要清楚,在有意识引入批判性思维元素后,出题者与答题者在思考的前提与角度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与学生也只有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体会到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与品质。

虽然受到考试时间、材料数量、材料种类还有依情境设问等诸多限制,现在历史高考命题在批判性思維的考查上主要体现在技能方面,还不能做到像欧美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和美国的SATI(俗称美国高考)那样进行测试,但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在历史高考命题中仍然大有可为,如在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可以加入对论证的评价,可以在论证的充分性、有效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对于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考查,历史主观试题的呈现与依情境的设问都是大有可为的方向。总之,在今后的历史高考命题中批判性思维元素的呈现只会越来越多,与选择题、材料分析试题、历史小论文等题型结合得会更加紧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品质的考查会越来越综合、全面、深入。

[参考文献]

[1] ENNIS R H.A logical h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skills[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5(2):44-48.

[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统一战线,2013(1):4-7.

[3] FISHER A. 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4.

[4]褚宏启.国民核心素养清单与重点[J].中小学管理,2016(6):57.

[5] [6] FACIONE P A.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R].Californi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7]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0-121.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应对策略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