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野下历史原创试题的研究

2020-09-30 06:48廖丹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数据核心素养

廖丹萍

[摘要]文章借助大数据对历史高考展开研究,通过把握历史高考考查的方向与特点,开展原创试题的研究,以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原创试题;历史知识图谱;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68-03

笔者所在团队借助大数据开展原创试题研究是从2015年开始的,取得了以下进展:构建了高中历史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研究高考的考点分布;根据高考考点的分布情况设置和研究月考试题,生成原创试题;根据月考情况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改进月考试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一、开展原创试题研究的意义

进行原创试题的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是当下教学研究的要求。

1.原创试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

把大数据运用到历史高考研究上,有利于我们客观看待高考的考点分布,找出高考的高频和低频考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原创试题研究,有助于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考点,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2.原创试题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高考和新教材

2015年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广西第一届使用新课改教材的学生进入高考;2017年是高考改革的又一重要年份,新考纲明确提出要突出学生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2019年广西进入新一轮课改,这一轮新课改通过高考改革倒逼课堂教学的改革。新形势下的高考改革,要求教师立足于高考研究,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新教材,从而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原创试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高考改革強调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并使之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原创试题的研究把理论变为实践,需要教师加强学科专业素养。

二、如何开展历史原创题的命制

笔者所在团队从2015年开始对原创试题进行研究,借助大数据构建历史知识图谱,研究高考、研究教情、研究学情,最后将相关研究成果落实到原创试题的命制上。下面分点进行论述。

1.借助大数据了解2011-2019年高考的考点分布

笔者所在团队借助大数据构建历史知识图谱,用知识图谱研究2011-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列出这十年的高考考点分布,把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用历史知识图谱的形式表达出来,再分析高考的高频考点与低频考点分布情况,最终得出高频考点分布图(见图1):

根据高频考点的分布情况,结合教情、学情,就可以确定原创试题的考点分布。

2.借助大数据了解2015-2019年高考的难度

2015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实施新课改,高考改革深化,而2017年新考纲的出台,为新高考的命题指明方向,因此了解2015-2019年高考的难度尤为重要。通过对近5年历史高考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各板块试题的难度值,为原创试题的命制提供了依据。2015-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的平均难度值如下:

选择题平均难度值:广西0.58,本校0.78。

非选择题第40题平均难度值:广西0.45,本校0.64。

非选择题第41题平均难度值:广西0.41,本校0.676。

选做题(改革题)平均难度值:广西0.656,本校0.8。

选做题(人物评说题)平均难度值:广西0.524,本校0.7。

明确试题各板块的平均难度值,在原创试题的命制中就有了参考坐标,避免命题出现过难或过易的状况。

3.了解2015-2019年高考的命题特点与命题方向

2017年出台的新考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原创试题的命制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历史的主干知识;又要体现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还要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知识、素养、能力这三方面的要求既反映了2015-2019年高考的命题特点与方向,也为原创试题的命制指明了道路。

4.了解2015-2019年高考的命题方式

要命制高质量的原创试题还要知道高考试题是如何命制的。下面就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命题方式分点论述。

(1)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选择题考查三个层次的能力,第一层次为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为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通过对2015-2019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设问类型的出现次数如下:反映、体现类42次,表明、说明类41次,据此可知类23次,比较、变化类22次,程度、限制类18次,因果、目的类38次,地图、图片类14次,图表数据类16次。从以上数据可知,高考题目设问类型多样,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常见类型,这也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透过纷繁复杂事物的表面,看到内在本质。选择题的命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的内涵,满足第一层次的能力要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和设置选项,满足第二、三层次的能力要求。如2019年全国Ⅲ卷第27题: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第一层:当时存在大量租种别人田地的佃户。第二、第三层:佃农,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租佃契约经济),他们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有土地经营权,仍以个体为单位,也是白耕农。从中得出“个体农耕在当时的江南较为普遍”的结论。综上可知,在选择题的命题中,只有理解了材料的内容,才有材料的外延,选项的命制才不会出现偏差。

(2)非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主观题(第40题,有时是第41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集中在三个层次: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通过对2015-2019年全国卷的第40题(或第41題)的设问进行分析,得出设问有以下特点:I卷,概括发展趋势、变化、异同、主张、认识等,要求年年都在变,分析出现的原因、意义是基本要求;Ⅱ卷,概括材料的观念、特点、差异、趋势,要求也是年年变,分析出现的原因、意义也是基本要求;Ⅲ卷,比较异同较为多见,分析出现的原因(背景、条件)和意义(作用、影响)是基本要求。综合以上设问特点,可知第40题常见的设问模式。

第一问多考查第一层次的能力,设问模式:概括材料的观点、内容、措施、特点,或概括材料反映的变化或趋势,或比较异同。

第二问多考查第二、三层次的综合能力,设问模式:结合所学并分析材料出现的背景、原因、条件,或简析意义、作用、影响,或对该事件进行简要的评价、评析,或谈谈得到的认识、启示。以2018、2019年全国Ⅲ卷的命题为例:

2019年全国Ⅲ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18年全国Ⅲ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有利的发展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综上,第40题的设问是从考查第一层次能力开始,逐步扩展到第二、第三层次能力的。

主观题(第41题,有时是第42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第一、二、三层次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查第四层次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是2011年高考出现的新特点。2017年出台的新考纲进一步明确:论证和探讨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尤其强调学科素养的考查。对2015-2019年高考第41题(或第42题)的设问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I卷,2015年以来每年的考查方式都在调整,方式多样;Ⅱ卷,拟观点,提论题、信息、启示、见解,万变不离其宗;Ⅲ卷,提观点、信息,白拟论题、看法,多采用Ⅱ卷的模式,相对保守。如2019年全国I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全国Ⅱ卷“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全国Ⅲ卷“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都是这些模式的体现。综上,第41题(或第42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第四层次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了解了2015-2019年高考命题的方式,理解高考命题的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原创试题的研究,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指导。

5.原创试题的命制如何确定考查的方向

原创试题的命制如何确定考查的方向是一个重要环节,涉及要考什么的问题。《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一文中对试题的命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努力回归历史专业,让试题体现出明显的历史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努力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一是制度创新,二是倡导社会改革,三是倡导民主共和,四是倡导理性爱国,五是倡导生态文明,六是倡导社会保障,七是倡导法制建设,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九是倡导建立有效政府,十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正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原创试题的命制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确定了试题的命制方向,才能朝着这一方向查阅、选取相关的材料,根据材料的内容模仿高考进行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三、开展原创试题命制的思考

存在的问题:一般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查找史学著作时无法取舍材料;在选择题的命制中,很难有效地进行选项的区分,无法评判哪些是好的选项;非选择题的答案设置不能简明扼要;教学中历史概念、知识点的讲解不透彻。

得到的启示:教学中历史概念要讲清,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要分析到位;教师所阅读的书籍要更多、更专业。

深入研究历史高考,开展原创试题的命制,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指导更明确,引出的思考更是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黄牧航,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袁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课题编号为2016A003,批准文号为【2016】15号。

猜你喜欢
大数据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