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斗争史

2020-10-08 09:21高洋
侨园 2020年7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革命军满洲

文 高洋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四省一区,作为它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第一步。而国民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地方武装一退再退,将3000 万东北同胞和10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及资源拱手让与日本。在民族危亡之际,正处于国民党“围剿”中的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地肩负起领导东北人民武装抵抗、收复沦陷国土的责任,创建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抗战十四载。

1.东北反日游击队时期(1931 年9 月—1933 年4 月)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四天,中共中央就向东北人民发出了号召“在满洲更应该加紧的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紧在北满军队中工作,组织它的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10 月22 日,《红旗周报》发表题为《反日帝国主义占据满洲中共党部的中心任务》的署名文章指出:满洲党的中心任务“决不是仅仅笼统的提出罢工、罢课、罢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要更切实的更抓住中心的提出满洲群众自动武装起来,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己的政权”。

中共满洲省委不仅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义勇军,参加义勇军,而且从1931 年10 月起,先后派遣了200多名党、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参加领导工作。1932 年,中共满洲省委派李兆麟等到辽阳一带,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去吉东地区开展抗日救国军工作,派杨靖宇到磐石整顿和发展游击队,派冯仲云去汤原创建游击队。1933年秋,中共满洲省委派赵尚志到珠河建立抗日武装。这些活动为以后抗日联军的组建和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932 年3 月31 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的《告满洲各地义勇军书》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总司令部行营办公处

1932 年到1933 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地区相继建立,主要有:(1)磐石游击队,活动于磐石、海龙、伊通、桦甸、通化、柳河等地;(2)东满游击队,活动于吉林以东汪清、安图、和龙、珲春一带;(3)珠河游击队,活动区域遍及延寿、阿城、双城、滨江等地;(4)密山游击队,活动于密山、勃利、宝清、林口一带;(5)宁安游击队,活动于宁安一带;(6)汤原游击队,活动于汤原、富锦、通河、依兰等地;(7)饶河游击队,活动于饶河、虎林、宝清、佳木斯等地;(8)巴彦游击队,活动于巴彦、绥化、东兴一带。除上述几支还有海伦游击队、和龙游击队、台(安)辽(中)游击队等。

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虽然仅仅是三十万义勇军中极小的一部分,有些游击队成立之初甚至只有几十人,还要向山林队、保安队借枪,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武装,在其他义勇军队伍纷纷溃败的同时,却在一次次胜利中不断壮大自己,逐渐成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

2.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1933 年5 月—1936 年1 月)

1933 年1 月3 日,日军侵占山海关,向华北扩大侵略战争。1 月26 日,中代团以中共中央名义,给满洲省委发来《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该信首次提出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谋求东北战略方针的转变,切合东北实际情况。东北各地党组织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针,停止在东北实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将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游击队,改变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军。这一决定,意味着东北的反日游击队组织将向抗日武装统一战线方向发展,标志着东北抗日武装的统一化、正规化、序列化的开始和游击战争的新开端。

在“一·二六指示信”的指导下,到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已建立起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与第二军独立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汤原游击队、饶河游击队等7 支抗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部队人数约有3000 余人,组织的群众抗日武装还有5000 余人。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大小7 个抗日游击区,抗日统一战线初级组织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在以磐石为中心的南满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在东满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在以珠河为中心的哈东地区进行抗日战争。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在以密山、饶河为中心的周围各县从事抗日游击战争。东北反日军第五军(原东北革命军序列),在以宁安县为中心的周围各县开展抗日斗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在以汤原为中心的周边广阔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革命军在组建过程中,争取和团结各种抗日武装队伍共同抗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成立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多次粉碎日伪军的“讨伐”,严重动摇着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东北抗日联军时期(1936 年2 月—1940年10 月)

1935 年夏,华北危机日益加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听取了由东北抗日前线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七大的代表们的报告。这些报告详细汇报了南满、东满、珠河、吉东、汤原等地的实际情形,中代团根据这些报告和其他的补充材料,起草了《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即“六三指示信”),经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审批后,于同年6 月3 日发出。该信提出“扩大游击运动与联合一切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的要求,要以党所领导的抗日部队为中心,实行全民的抗日统一战线。

东北党组织于1936 年2 月,根据“六三指示信”的精神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号召“凡中国同胞及一切反日武装军队,不分宗教,不论政治派别,不论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分性别,不分贫穷,只要是抗日救国,我东北抗日联军便于其行动一致”“凡被压迫民族,高丽人、内蒙古人、台湾人、个人或团体,或军队,我东北抗日联军均一律欢迎参加”。这标志着东北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至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直接全面的领导东北军民抗战。

宣言发表后,东北党组织在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由过去的6 个军扩编到11个军,并形成了东北抗日军队第一次统一的称谓——东北抗日联军,标志着东北抗日战争迎来了新的高潮期。在这11 个军中,除第七军是在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基础上改编成立的外,第八、九、十、十一这4 个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1936 年至1937 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时期。到1937 年“七七”事变时,已建成11 个军,达40000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游击区,抗联各军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 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日伪的统治。为此,日本关东军经过长期准备,密谋策划,将关东军由20 万人扩编到8 个师团40 万人,制定了为期三年的“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在敌人“归屯并户”的封锁绞杀下,东北抗联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杨靖宇、魏拯民等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相继牺牲。1940 年初,抗联余部整编为第一路军(一、四、七支队)、第二路军(二、五、八支队)、第三路军(三 、六、九、十二支队),化整为零,以支队的形式坚持游击斗争。

4.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时期(1940 年11月—1945 年10 月)

1940 年11 月至1941 年12 月,日伪军“围剿”更加频繁。为了避免损失,东北抗日联军各部相继越过国境线,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少数小股队伍同敌人作战,骚扰敌人后方。

1942 年8 月1 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八十八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4 个教导营、2 个直属连(迫击炮、通讯),全旅约有1000 人,其中包括原东北抗日联军官兵700 人。按照正规军建设的要求和战时需要,结合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在苏军的帮助下,对指战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训练。

在苏联境内整训的3 年多时间里,教导旅一边整训,一边从营地陆续派出小部队返回祖国东北进行敌情侦察和各种游击活动。从1941 年春到1945 年8 月,共派遣小部队30 余支,累计人数在300 名以上。例如,1943年6 月,留在东北境内执行侦察任务的东北抗日联军人员就有213 人。这些小部队搜集了大量敌人情报,对抗联部队配合苏军进军中国东北,最终战胜日本军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配合1945 年8 月9 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对东北日军的总攻,7 月下旬就抽调部分抗联教导旅成员组成若干先遣小分队派到苏军中去,参加空降,担任苏军向导。总攻开始后,抗联教导旅其余成员也纷纷飞赴长春、沈阳、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等东北大城市,参与接收工作。鉴于日本已经投降,人民军队的任务已不再是抗日,而是保卫抗日的胜利果实,因而决定将东北抗日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全军在一个多月中迅速扩充到4 万人以上。截至10 月15 日,东北人民自卫军在各地区收缴日伪武器共计步枪近6 万支、轻机枪2000 余挺、重机枪800 余挺、掷弹筒500 余个、迫击炮20 余门、山野炮5 门、弹药1200 万发。1945 年9 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同年10 月20 日,周保中、崔石泉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东北抗日联军至此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警卫旅部分指战员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部分官兵于1945 年7 月合影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革命军满洲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855周年论文评选揭晓
刀子会不会落在我们头上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浅谈在满朝鲜作家玄卿俊作品的主题意识的变化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思想述论
坚持游击战争——毛泽东·赵锦荣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