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辞(外一篇)

2020-10-09 10:07张一骁
含笑花 2020年5期
关键词:掮客樱花政治

张一骁

去年七月,我有幸参加由丘北县文联组织的第九届普者黑笔会,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们一同前往景区欣赏荷花。那时正是普者黑万亩荷花开得旺盛的时候,荷花在夏日的水面举起无数花的火把,在翠绿圆润的荷叶上头捧出洁白与粉红。它们花瓣简洁大方,顶端锐利,姿仪高洁,无私奉献着淡淡的幽香。它们总是与平静的水联系在一起,于是,荷花、荷叶、水珠、蜻蜓、蝉鸣组成一系列夏季的意象,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喜爱有加。

这大片大片的荷花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便想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它出自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莲”和“荷”我是分不清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们的喜爱。周敦颐也同样一生酷爱莲,他用汉字的形式赋予了莲花高尚的品格。中国自古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先生与莲花的情缘是解不开的,他以莲自拟,邻莲池而居,为人清廉正直,淡泊名利犹如荷花,襟怀坦荡犹如荷塘。

以前学习《爱莲说》一文前,老师曾让我们四处搜索关于周敦颐的背景和身世,我对他也有了更加翔实的了解,知道了其曾任江西星子县南康知军。在任官之所,他命人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又在池塘里全部种上了荷花。此时的周敦颐已五十有余,老之将至,且抱病在身,大有日薄西山之感,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自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茶,于无边的荷香之中聊叙惆怅,暂时忘却仕途与尘世的烦忧,仿佛也有一番风雅在其中。

其后,周敦颐因年迈体弱,已不胜案牍,辞官而去。选择定居于在江西庐山并创办书院,设堂讲学,开始了远离官场收徒育人的人生生涯。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为“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无论做官还是为师,他始终忘不了心中的莲花,他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堂,堂前凿一汪池,池宽十丈许,中塑石亭,两侧有桥,名曰“莲池”,这就是他挚爱的爱莲堂。期以莲之雅致清洁,寄托毕生的心志。周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池畔,在荷的花香中赏莲。后来写就了这篇名垂千古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言语贴切,蕴意深远,成为旷世佳句,被古今广为传颂。“出淤泥而不染”其实正是周敦颐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的内心写照和自身的隐喻。为官多年,他深知官场的黑暗幽深如池塘水下的淤泥,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如同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是很困难的。面对残酷的现实,尔虞我诈与钩心斗角非个人力量可以轻易改变,同时他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只能“濯清涟而不妖”,这是理想、是愿望、是梦想、也是追求。百花之中,唯独莲能出淤泥而不沾染淤泥的俗套与肮脏,故显得弥足珍贵。

大环境如此,难以改变。他只得选择独善其身,选择逃避与远离,以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定义与重构,就像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归隐自然,旷达悠远,寻觅桃花源般的精神家园,紧紧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高尚志节。周敦颐先生是高傲的,“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有别于周遭世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文中感叹的文字,皆因世风日下,大多数人已被世事沾染。关于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他曾有这样一段自述:“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曾辗转在各地为官,虽俸禄甚微,但坚守两袖清风,来到江西,他还将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写下《爱莲说》,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也是他在南宋的那段历史的“荷塘”中,用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与品格亲手所植的一株端庄洁雅的莲花。

无独有偶,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视荷为珍,他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绝佳之作。看他写荷塘与荷叶荷花的名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裊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他用声音形容荷花香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他描绘荷塘的微风:“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用忧郁且伤感的语句写道:“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读过这篇散文的人,如果不了解朱自清先生,你定会想这只是一个写得一手绝妙文章的文人吧?这只是一个躲避乱世的书斋作家吧? 在1948年秋天的北平,朱自清先生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临终前嘱咐其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助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人,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的,朱自清先生只是一介文人,以教书写字为业,他虽身材瘦小,但他的气节与傲骨却在众人之中高出来,令人仰视。

当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还有很多人痴迷于纸醉金迷的漩涡不能自拔,欲壑难填的贪腐甚至比池塘中的淤泥更甚,不知足,不知满,致使自己锃亮的心日渐生锈,忘了初心,直至身陷囹圄方才醒悟。

不可否认,古往今来,池塘里的淤泥依旧在看不见的地方沉淀、堆积,是肥料也是染缸。为人者、行事者、为官者想要让自己成为一株不被污染的莲,不仅要有一颗干净纯洁的心,怀揣坚定的信念,还要学会主动从淤泥中侧身走出来,远离“墨”,走向“赤”。做到自省自谨,明德端心,才能在高出水面与叶面之后不会“旁逸斜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樱花落处有英姿

我曾多次驻足于单位楼下盛开的樱花树下,那一簇簇、一团团的樱花,璀璨、绚丽、芬芳、光彩,远远望去,好似天上的彩云飘落至人间,美不胜收。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樱花,都会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用任何美妙的字句赞美樱花都不过分。春天花开百种,盛开的樱花总能在春潮涌动的万物中觅得自己的芳华与喝彩,成为代表春天的大美之物之一。

时光匆匆,忙碌的工作加上疫情期间的“禁足”,我已经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赏樱花了,在印象中,只是在立春前偶尔看到几枝向阳的樱花抽出部分花蕊,含苞待放,静待春天吹响号角,满树的花在齐刷刷地向人间呐喊。那时我还在心里盘算着,待到花团锦簇,要与一树樱花共赴春天之约。但是我还是失约了,我是个健忘的人。要不是前几日砚山文联的刘海春老师在朋友圈分享了他所拍摄的樱花,我都忘了去关注那些“老朋友”。

刘老师也是个爱花之人,我很佩服他。他近年来热衷于拍摄,造诣颇深,前几年他也写诗歌,写散文,文笔舒缓优雅,印象深刻。现在他转向拍摄,拍大美之物,拍微观世界,记录人间悲喜。我一直认为,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退隐去关注自然的人,心中定有好几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日升月隐,星河璀璨。他也用自己内心对生活美学的理解,整合自身的引力去驱动每个内心小世界的运转。

前几日,当我再次将目光定格于那些樱花的时候,樱花已经开始飘落,我有些失望、遗憾,意识到今年我将错过最美的樱花。然而使我意想不到的是,观赏飘落的樱花也别有一番迷人的韵味。那一瓣瓣、一片片的樱花从树上渐次飘落、纷纷扬扬、洒满一地,如雨点,似雪片,更像月光碎片。飘落的樱花依然富有春韵、诗意、风情。那飘逸且沁着淡香的花瓣随春风扑面而至,好似自己咿呀学语的孩子第一次学会亲吻自己的面庞,让人惊喜和温暖。那纷繁飘落的花瓣又如同花雨洒下,顿觉沐浴花雨的滋润,感到温馨和陶醉。

樱花的花瓣从树上飘落,花瓣在空中飞舞、飘逸,落在地上一层层,漂浮水中一片片,形成了花路、花溪,使人置身于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一阵阵微风拂过,地面上被卷起的花浪飞舞腾跃,此起彼伏,又好似多姿的花仙子拖曳着长长的彩裙翩翩起舞。

樱花的飘落,与别的花大有不同,如木棉花、刺槐、山百合、水仙、风信子等,总是先衰萎、黯然、残败,然后脱落,将最绚烂的部分留在枝头。樱花花瓣从树上飘落仍然鲜艳、夺目、光彩,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概。

春天深处,飘逸的樱花花瓣洒落在山丘、树林、田野、庭院、路旁、河流,或化为樱泥,给树下的植物充当肥料,或成为河中鱼儿的美食,为万物作出最后的贡献,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感。

俗话说,“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花开花落是大自然的规律。盛开的樱花给春天留下最灿烂的画卷和最美好的印记,便急流勇退,飘落而下,让伸展的樱花树枝推陈出新,催生嫩芽绿叶,使樱树披上时尚新妆,又展现出崭新的风姿。

樱花在灿烂辉煌美好的光环中勇于退却,这种自我牺牲,让后来者居上的精神令人赞叹、敬佩、感慨。其实,花如人生,人生大抵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有的人一生功成名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曾像盛开的樱花一样璀璨、辉煌、光彩。有的人在灿烂光辉的人生道路中知道急流勇退,将机遇让给下辈、他人,使后来者居上,这是顺乎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催陈叶”,这样的人虽然失去了位置,但他的事业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他們的德高望重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尊敬和赞扬。社会发展正是这种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才得以前进、繁荣。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艺术家亦如此。许多艺术家在人生艺术道路上获得许许多多的辉煌和光环,但随着岁月的消逝,年岁的增长,其精力也有限,便转向于扶持新人或修养自身,为文艺的发展铺设道路。

我一直记得五年前在新华书店,我偶尔翻看到一本北京大学郑培蒂老师编写的《云捲云舒》一书,一本很精致的散文集,读起来舒缓自如,似清河如梦,甚是喜欢。后来我特地去查阅了与她相关的一些资料,知道其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留校教授英语,1979年她被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邀请担任英语主讲,拥有100多万学生,每天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讲课,成了名人,像樱花一样璀璨、艳丽。然而,光辉岁月,她选择在丛中退隐,把机会留给了更多的新人,1981年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英语语言、语法及文学,1984年到香港定居、教学,其后几年退休,她选择与纷繁世界告了一个“小别”,写文读字,安静地做一个“居里夫人”。

她在《云捲云舒》一书后记中这样写道,为人做事就应该知道“退”和“隐”二字的真谛,该轰轰烈烈的时候应该走向前台,该退隐的时候就应该走向幕后,视宠辱如花开花落一般平常,才可以心态平和,淡泊旷达,这是做人的真谛,也是处世的哲学。她说她自幼就喜欢读《菜根谭》,尤其喜欢书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联。其散文集《云捲云舒》也从中截取字句,著为书名。她还特地将此联制作成居家文联,以便省身和育后人。

我想,这人生的退隐和樱花的开落是如此的相似,多少人穷尽一生,依然难得悟出其理,多少人悟出其理,早已是不惑之年。

人,生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当走入“死胡同”的时候,倒不如退回来,多去自然界走走,每一条死路的背后,必定还会有更多的生路。每一株樱花落尽的背后,必定会有一树的绿叶,正从春天深处急匆匆地赶来。

警示教育片《政治掮客苏洪波》全面展现了苏洪波作为一名商人,如何故作神秘包装自己,成为云南省前两任省委书记白恩培、秦光荣的座上宾,充当“地下组织部长”,在国土资源、省会城市等关键领域推荐“圈中人”上位,进而利用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级领导干部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打开方便之门,投机取巧游走于政商两界、京滇两地的典型案例,描绘了曾经一段时期云南官商不清,“钻圈子”“拜码头”等畸形政治生态;深入剖析云南政治生态污染源的形成和污染因子的扩散,深刻揭露政治掮客苏洪波和白恩培、秦光荣等腐败分子沆瀣一气,肆无忌惮聚钱敛财,大搞权钱交易,对云南政治生态造成巨大破坏,对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严重危害,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损害的是云南人民的利益。既令人匪夷所思,也让人不寒而栗,给我们带来深刻教训和沉痛反思。

有人以为苏洪波这个商人有多大能耐,他自己的回答却是:“我没有什么背景,我可能从头到尾,算取巧比较多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云南干部,是怎么被苏洪波忽悠的呢?警示教育片告诉我们,他有一些惯用套路:设立虚假人设,增加虚假价值。奔走于北京和云南两地,刻意营造自己来头大、靠山硬、关系广等身份背景,故布迷阵,把自己包装成手眼通天、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人物。搞信息不对称,制造神秘感。一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样子,说话说半句,故作神秘,称谓有讲究,不说职务说“首长”。“我也有意识无意识地把一些东西跟他们说一说,他们就觉得我不一样。”苏洪波狐假虎威,划圈结网,捞取政治资本,抓住白恩培、秦光荣不轨之念、不轨之思,故布迷阵,还左右逢源,奉为座上宾。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建方对他毕恭毕敬,其他干部就会来巴结他,他的官商圈子越来越大,能办成很多事,进而把手伸向经济领域,让一些干部成为他获取利益的工具。民间有俗语“骗子能得逞,大多是利用了被骗人贪图便宜的心理。”官场骗术也一样,苏洪波这类人,就是抓住了一些干部想靠攀附快速上位的心理,把他们控制住,任他摆布,受他驱使。发生这样的事,既有当地的选人用人导向出了问题,会跑会要的人吃香,圈子文化盛行,大家都得“入圈随俗”,抱大腿、找靠山。但是,那些干部自己本身就有问题,苏洪波案的办案人员说:“仔细想想,其实很匪夷所思。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稍使手段,一些有头有脸曾经的党的领导干部就失去了基本的立场和政治鉴别力,把党性、把原则放到一边,去依附、相信一个商人。”白恩培、秦光荣两任云南省委书记对一个商人“宠爱有加”,苏洪波每次到云南,白恩培都会陪他喝酒聊天,每晚八点钟雷打不动;而秦光荣更主动安排苏洪波吃饭,并陪他散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希望通过苏洪波“为自己搭天线、攀高枝,为政治上的更高追求谋求捷径和便利”,从而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丧失了基本的政治鉴别力,根本原因是他们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地位观、政绩观发生了偏差,缺乏政治定力。想想,入不入圈看似“身不由己”,其实也是个人选择,你是想靠攀附占一时的便宜,还是坚守清白、不同流合污,那就看政治上够不够清醒了。政治并非空洞口号,它是具体的。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靠的是组织关心,靠的是个人努力,靠的是群众认可,而不是投机取巧、心术不正、阳奉阴违。苏洪波他正好抓住了领导干部想走捷径、攀高枝的心理,扮猪吃老虎,还左右逢源,最后演变成了他在领导干部身上捞经济利益,领导干部想在他身上捞取政治资本的交换关系,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都成了他“围猎”的对象,变成了“圈中人”,有的获得了一时的官位而丢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有的却从“圈中人”变成了“牢中人”,幡然醒悟时已悔之晚矣。无数事实证明,搞政治攀附,看似有利可图,实是穷途末路,企图借助政治掮客的关系,走捷径、搭天线,到头来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恩培、秦光荣、曹建方、林耘埜等人,为了政治上所谓更高追求谋寻捷径和便利,投机取巧,苦心钻营,甚至低声下气奴颜婢膝地去迎合巴结依附苏洪波之类政治掮客,甘心被其操弄,忠心为其服务,诚心感恩戴德,虽也遂其一时之愿,逞其一时之快,得其一时之利,却最终被绑上他人违法乱政、祸国殃民之“贼船”,必定是“大浪淘沙”,被历史长河无情倾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干部绝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绝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党员领导干部要摆正政治立场,若要“攀附”,理应以人民群众为“攀附”;若要“出路”,理应在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中寻求“出路”。

其实,掮客及掮客现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掮客”是一个贬义词,汉语词典释义:掮客是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即民间通俗所指从事投机倒把行为者。掮客现象,在中国的历史上由来久远,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处于资本主义的时期尤其盛行,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无处不在。掮客有许多种类和表现形式,如金融掮客、诉讼掮客、学术掮客,还有政治掮客等等。苏洪波,正是一个取巧包装,用信息不对称来一手牵着商人,一手牵着官员的游走于体制内外、严重污染和破坏云南政治生态的政治掮客,其目的不外乎是利用手中的人脉最终来获取利益。早在苏洪波案发之前,云南就出现过一名冒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副部长级巡视员等身份到处招摇撞骗的经济掮客,何许人也?此乃趙锡永,原沈阳农业机械厂、沈阳电磁线厂等企业职工,2003年失业后自创企业“沈阳新北光实业有限公司”,其招摇撞骗行为也曾闹得个沸沸扬扬,令人大跌眼镜,值得深思。

《政治掮客苏洪波》警示我们,要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永远离小圈子、小山头和各种团团伙伙,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不是某个领导的家臣、某个老板的兄弟,对别有用心之人敬而远之,切实解决好到底是“迷信依附个人”还是“相信依靠组织”,到底是“靠钻营谋位、凭投机晋身”还是“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等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人不能没有梦想、不能没有追求,而梦想追求只有通过艰苦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彻底根除通过依附权贵升迁的思想,用苦干实干加油干精神取得党和人民信任与认可才是长远之计。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更是要清醒再清醒,坚定政治立场,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行得正、坐得端,诚实守信、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上率下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从白恩培、秦光荣身上我们看到,领导干部如果规矩意识淡薄,纪律定力弱化,就会给政治掮客提供可乘之机,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正确看待手中权力,搞清楚自己的权力应该为谁服务,权力究竟该怎么用,才不会成为“双刃剑”,最终把用权的自己伤得体无完肤,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而不是被不法商人驱使利用。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拧紧“总开关”,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经得起各种诱惑和“围猎”,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从《政治掮客苏洪波》警示教育片中,我们也看到了白恩培、秦光荣等人革命意志衰退,丧失了理想信念,思想空虚,私欲膨胀,对社会主义前途在认识上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动摇。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做到政治清醒,真正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各种腐朽鄙劣的东西没有可乘之机,在新的征途上迈出坚定步伐,永远站在新时代的最前列。要努力增强抵腐定力,坚定拒腐蚀、永不沾的定力,增强不敢腐、不想腐、不愿腐的自觉,从细节严起、从小节防起,从自我做起,慎言慎行、慎独慎友,自觉同特权思想和腐败现象作斗争。要长存敬畏纪法之心,时时自省、处处自律,严格执行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要求,模范遵守各项工作制度,自觉把私欲约束在党纪底线、法律红线之内,始终将自己置于组织、群众的监督之下。“你可以在部分时间骗过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骗过部分人,但不能在所有时间骗过所有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永远不要有侥幸心理,永远不踩红线不逾矩,唯有“自身硬气”,才有“破邪底气”,最终才能形成“清风正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政治上清醒,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是要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勤勤恳恳做事,视岗位为责任,把权力当义务,将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利益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统一起来,在履职尽责、建功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掮客樱花政治
赏樱花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浅析银行贴息揽储现象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一抹樱花粉
游走于权钱间的“权力掮客”
官场“掮客”是这样步步为腐的
政治法律
解放印刷厂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