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延行为的成因剖析与改进策略

2020-10-09 10:47杨大伟
现代交际 2020年16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行为习惯成因

杨大伟

摘要:拖延是高等教育与教育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研究与调查数据表明,工作拖延普遍存在,而且这一习惯对工作效率、自尊和情绪都有消极影响。以在职成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问题成因,给出解决策略,以提高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改变学习、工作习惯。

关键词:工作拖延 成因 行为习惯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248-02

在社会迅猛发展、“周围人”变得越来强大的对比映照下,人们很容易缺乏自信,恐惧变化,无法专注眼前的事情,习惯懒惰,裹足不前。这些现象的背后,拖延习惯往往是罪魁祸首。拖延习惯的矫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意义深远。

一、拖延及拖延的特点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在明天之前把事情做好。学术上对拖延的界定根据研究对象和情境的不同,略有差异,部分学者认为拖延是错过了成功、最佳完成任务可能性的行为。

其实拖延是对工作内容或任务存在抵触心理,主观上知道应该着手去做,却一直搁置,迟迟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或是低质量地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或任务。

1.拖延具有普遍性

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毛病,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既可表现在工作上,又可表现在生活中。

2.拖延具有习惯性

拖延作为一种顽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大事、小事上都能表现出来。人们能够意识到拖延的危害,极力想改变,但往往又被這种习惯支配,难以摆脱,这种习惯在潜意识中根深蒂固。

3.拖延具有危害性

拖延的危害性广泛而严重。在拖延中,人们面对的事情、麻烦不会减少、不会消失、反而会更严重。在拖延中焦虑,在焦虑中拖延,工作效率低,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损失,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等个体原因,也有对任务的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等情境原因。下面我们从拖延个体出发,分析、探讨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1.低目标价值

主观上认为所设定的目标价值不大,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去做这件事情。内部驱动力的丧失会使完成一项任务变得异常艰难,而一个个小任务的拖延,往往造成总任务的失败。

2.完美主义倾向

完美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是期待自己足够优秀,当面对自己不擅长或没有足够把握的任务时,便习惯性地产生畏惧或焦躁情绪,便开始逃避或拖延;二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求有完美无缺的计划和准备,当遇到实际困难会觉得计划和准备工作还不够完善,即便任务很简单,也迟迟不愿意开始,于是便开始拖延。

3.自我形象保护

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本能的自我形象保护机制,面临重要任务时,有的人会为了避免由于任务失败而让自己显得没有能力,事先在心理层面为自己制造障碍,这样,即便结果不好,也达到了保护自我形象的目的。拖延就是制造自我障碍的一种常见方式,由于拖延导致的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4.较低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是一种主观的自我评估。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积极乐观、情绪饱满,会更有兴趣地关注问题的解决,促进良性循环的形成。与之相反,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通常会低估自己对任务的胜任力,容易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从而直接导致拖延。

5.缺乏自信和低自尊

低自尊的个体往往缺乏自信,曾经学业或工作上遭遇过的挫败,会使其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从而容易兴趣减弱、产生逃避心理,往往会以疲劳、状态不好、时间不充足等为借口,通过拖延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低自尊主要表现在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自我评判,从而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对自身能力做简单推断的活动,而拖延成为应付这种恐惧的一个典型的心理策略。

6.缺乏组织规划能力

面对一项工作内容或是任务,有些人往往缺乏条理清晰的实施计划,先做简单的、有意思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

另外,具有这一惯性思维的人,往往自我控制力较差,在执行任务时,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扰,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并习惯于找理由掩饰分心和行为控制失调,这也是导致拖延的另一重要原因。

7.成长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累积

如果小时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经常被家长或教师否定,在持续的压抑中,便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毁式心理机制。达不到外在要求时,会不停地盲目自责,便很自然地选择拖延加以对抗,拖延的结果就是完成不了任务或者完成得一塌糊涂。长此以往,就会更加固化拖延。

三、针对拖延习惯的改变策略

作为一种回避性行为,拖延大大降低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直接导致低的学业和工作成就,增加焦虑、恐慌、负罪感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大大降低主观感受中的存在感、价值感及幸福感。因此,我们抛开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而是从拖延现象本身出发,梳理出一些改变拖延习惯的通用性策略。

1.确立具体目标

所谓具体目标就是可观察、可操作、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模糊而抽象的。确立的目标要务实,不要过于理想化,要改变不能做好就不做的观念。可以通过任务的分化,使任务更简单、更直接、更具可行性,并立即行动,勇敢迈出第一步,当已经着手去做,并开始逐渐投入,能够从一个个分化出的小目标中找到成就感,反倒非常有助于避开不能完成计划的恐惧,从而有效地避免可能发生的拖延。

2.提升自信

当面对考试、工作中的挑战或生活中的压力时,如果内在有“我可能不行”“我做不好”“我会失败”这样的负面信念,就会缺乏来自内心的动力,自然很难做好,而不好的结果又会印证最初的信念,强化自我否定。面对一项任务或者是自己的一个目标,要不断暗示自己、激励自己,梳理自己过往成功的经验,经常向头脑中灌输自己的一些优点,让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

3.科学管理时间

做好时间管理尤为重要,拥有充足的时间,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我们才能取得想取得的成就。在任务开始之前,理性预计每个阶段工作所需时间,客观预估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出详细的工作进度表,会极大地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科学管理时间,科学统筹任务,可以有效避免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从而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精力与热情继续之前的计划,有效遏制拖延产生。

4.不苛求完美

從心理层面首先要善于接纳自己、宽容自己,接受不够完美的一面,要打破“要么完美、要么完蛋”的心态。不存在完美的外在世界,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自己,能力会随着学习不断提高,任务会随着脚踏实地的努力逐步完成,失败或是不完美不应该成为退缩、放弃和拖延的理由。

5.增强意志力

关于应对拖延,外界的策略、方法、手段可以从技术上给我们一定的支持,但更关键的还是应该从自我控制入手。一个没有自控力的人,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往往习惯于找各种借口,不能较好地坚持做好当下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对情绪、思维的控制能力,从主观上改变消极的想法,迟疑的时候,要积极果断地做出正向选择,主观上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督促自己不可懈怠。

6.培养正向习惯

习惯的力量有助于度过情绪的低谷,一个生活没有规律与好习惯的人,很容易被情绪牵着走;一旦陷入低谷,就会使整个人节奏大乱,随之伴生压抑、烦躁、自责、沮丧等情绪,甚至影响睡眠。不规律的作息只会让状态更差,致使不良情绪持续积压。对那些进入办公室后工作有计划有规律的人而言,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已经固化为一种习惯,情绪低谷时,理性的认知和较强的时间观念,以及通过设想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会有效摆脱对自身情绪的过分关注,习惯的力量会克服自身的懒散、惰性,有效战胜拖延。

7.学会自我激励与奖赏

被认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当无法得到外界的认可与鼓励时,学会自我鼓励与奖赏尤为重要。为了改变拖延习惯,可以不时地对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给予适当的奖励,面对难题心理焦虑时,可以适当抽离,比如,听听音乐,看场电影,来一餐美食,或者是做做运动,爬爬山,跑跑步等。用“生理状态”的满足来弥补心理状态的缺口。越是激励自己,自己就会越有激情。

参考文献:

[1]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94.

[2]孟晨,严方喆,张玉先,等.某高校大学生拖延行为现状调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4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行为习惯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