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汉字整理与规范

2020-10-10 08:33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异体字整理汉字

褚 静(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更是承载一个国家、民族特有历史文化的载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与民族强大的根源,更是推动国家与民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1]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经历了各种变化,最终确立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同时,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也在世界的语言体系文化特征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近百年被殖民、被侵略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的颠覆与碰撞使得国人出现了“文化自卑”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逐渐改变甚至扭曲自身的文化特点,加剧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自卑”现象。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无论是表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从造字之始便与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相交融,是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世界文字领域,汉字是唯一一种历经千年变化仍在使用的、具有表意特征的古老文字。汉字文化不仅仅只是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其独特的造字特点、字体演变更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信息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种种变迁。文章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结合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政治背景,梳理不同时期汉字的整理与规范,力图展现一幅秩序的、规律的、流动的文字与文化交织的历史图像。

一、研究方法与具体操作

(一)研究方法

1.坚持文字发展的观念

文字不是同一历史平面的产物。现存的汉字是历代各种字体的汉字发展、积淀而来的。它们由古文字形体传承演变而来,其字形及音义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烙印。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今天的汉字研究整理成果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取得的。因此,我们要有文字发展的观念,不能以所处时代的理论共识为尺度去衡量历史上的文字整理活动和研究成果,要充分考虑文字的历史发展。

2.坚持客观叙述的立场

论文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评议学者们关于汉字整理与规范的见解与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立场。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汉字规范化工作,争论一直比较激烈。直至今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如汉字的简化原则、异体字的定义问题,学者们也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学术观点的矛盾的阐述,论文都坚持客观的原则。

3.坚持汉字本体研究是文字整理与研究基础的原则

汉字理论研究是文字整理与研究的基础。王宁认为,汉字是汉民族的自源文字,本身呈现一种系统化的状态。因此,在文字规范与整理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单个字体的问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而对其整体系统形态加以把握。汉字改革必须建立在本体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要遵循汉字原有的规律。[2]

(二)资料的搜集整理

论文以《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乙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上、下卷)为基础,并对“中国知网”中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12 种数据库进行索引,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起点建立了《异体字研究论文信息库》,共计收录1356 篇文章。例举见表1:

我国高校学术社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目前高校学术社团的发展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学习自主性欠缺、创新意识薄弱、解决问题能力差,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等。

表1 异体字研究重要论文例举

二、清末以前的汉字整理与规范

汉字的各种字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异体字,在汉字系统中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发布规范异体字的字表,但历朝历代在推行汉字规范化、确定“正字”地位的同时,也进行了汉字的整理与规范。

以唐代为界,我国历史上的汉字规范与整理根据指导思想和整理原则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唐代以前的“正字”工作都非常重视沿袭用字的传统,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当代的用字规范。以秦代、汉代和唐代为主要代表。

战国末年,七国战乱,文字异形。秦国在最终平息六国战乱之后得以一统天下。为促进文化的统一,秦国一统六国文字,推崇使用秦文,同时以当时通行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对传统文字学的代表作《史籀篇》“或颇省改”。这种做法是顺应汉字演变规律的。

汉承秦制。东汉时期,小篆出现各种变体,字形混乱,缺乏标准。“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这句话说明了小篆行文没有章法,字形的混乱使用使得古文字学家、经学家意识到小篆字体整理的必要性。《说文解字》和《三体石经》等一系列注疏在东汉时期相继问世,成为学者们研究历史文字和考证历史文献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正字”的作用。

汉魏六朝,政权分崩,更迭不已。政治局势的动荡与频繁更迭导致文字规范的削弱。这一时期,隶书的标准字体地位逐渐削弱,字形纷繁复杂,楷书在民间兴起并逐步趋于成熟。官修文字、《字样》以及《开平石经》等著作不仅对规范楷书字形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也促使唐代“字样学”的兴起。

宋元至明清,汉字的整理与规范主要以唐代的字体以“正字”为基础,“正字”观念趋于保守,其代表作主要是《佩觽》和《字学举隅》。明清时期的汉字规范以尊重传统为正字原则,《字汇》《康熙字典》都体现出对传统的承袭。

从汉字规范化过程可以看出,历代字书在“正字”的同时,都非常重视异体字的整理。无论是以小篆为正字的《说文解字》,还是以楷书为正字的《玉篇》《字汇》《康熙字典》,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收录了大量的异体字。字书的性质决定了收录异体字范围的大小。《说文解字》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因而只收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康熙字典》整理的异体字数量庞大,这与其编纂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作为奉诏编纂的官修字书,自然要包罗古今字体,明确文字源流,收录异体字的范围自然广泛。同时,我们也看到,“正字”的理念与采取的方式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将汉字的整理与规范放置在所处时代背景中,对于问题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三、近代汉字整理与规范

1892年,卢赣章在《一目了然初阶》一文中提议将拼音文字用作厦门方言的辅助工具,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语文改革的帷幕。王照[3]、劳乃宣[4]等学者也相继提出了主张汉字和切音字并存并用的观点。他们破除了几千年来人们的汉字神圣化的禁锢,进而阐述了汉字作为认读工具的观点,并引入切音字母作为汉字的参照与辅助认读工具。这些学者作为切音字的倡导者,或多或少都认为切音字粗浅而汉字高雅,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对汉字认识的局限性。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表达要求废除传统汉字的呼声。[5]钱玄同的观点得到了时为北大学生的傅斯年的认同与支持。他们主张实行彻底的汉字改革,提倡使用简体字,认为要提倡使用简体字废除汉字,就要像驱除邪魔一般,将人们思想当中所根深的顽固思想进行彻底根除。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瞿秋白、鲁迅等都对汉字采取强烈否定的态度。他们对于汉字的认识带有浓厚的反传统、反文化色彩,认为汉字无论从造字特点还是演化方式上都没有可以借鉴的优点。现在看来,这种主张完全废除汉字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在一片废文的呼声中,林语堂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汉字打不倒,而推行简字则十分必要。他从文字发展历程上指出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趋势,并且论证了减省汉字笔画是绝对可能而且绝对可行的。[6]19 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很多学者支持汉字简体字运动,相继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论语》《语丝》等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言论,从文字传承和具体使用的多种角度表达提倡简体字的观点,从侧面也反应出简体字运动的活跃景象。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整理与规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我国面临着各领域建设的重要任务,工农业需要建设,教育也需要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中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扫盲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文化素养,汉语拼音实施方案、推广普通话以及汉字简化这三项主要任务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汉字规范整理工作无论在整理范围还是研究成果方面,都较之前一阶段有很大进步。各种规范字表相继问世,对于提高汉字认读水平,统一汉字书写起到规范作用。此外,《新华字典》与《汉语大字典》等多部汉字整理集录相继出版,更加扩展了汉字的整理与规范工作的范围。围绕着字表、字典的研制与修订,国家语言文字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学者们针对汉字的整理原则、整理方法等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汉字规范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这一阶段的研究逐渐从重实践、轻理论,混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等一系列问题逐渐过渡到汉字规范的本体理论研究上。学者们在梳理汉字规范与整理的原则、方法,客观评价以往汉字整理工作及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反思汉字规范、整理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之处。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语言文字无论在本体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进展与突破,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学界也一度出现了“汉字自卑化”的趋势。一些学者盲目照搬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推崇西方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架构。他们否认汉字的表意性特点,无视汉字承载文化的基本特征,认为汉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种将汉字等同于西方字母文字的观点使得汉字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我们知道,世界文字从广义领域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种,其分别在于字符选取的构形依据是语言中的音还是语言中的义。汉字是现存唯一仍在使用的、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王宁先生认为,汉字的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蜕变,其表意特征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日趋规范化、精细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字体系。[7]王宁先生不仅肯定了汉字的独特价值,而且概括了汉字的整理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

小结

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与民族魅力,是通过语言表达并通过文字传递的。立足当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文字的规范与整理对于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回顾、反思汉字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历程,我们看到,汉字的整理研究工作作为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社会用字和减少字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囿于社会、政治的原因,汉字的整理与规范工作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2012年12月,《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任务的说明指出,要“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目前,汉字规范的任务比较紧迫。王宁指出:“规范汉字是制定其他语言文字规范的基础”。许嘉璐在《汉字规范百家谈》的序言中也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各个领域对语言文字的关注程度逐渐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梳理、规范、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之举。[8]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趋势是一致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命运的浮浮沉沉,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历经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之后稳固至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历史演变过程是与中化民族的发展进程相契合的。汉字在古今嬗变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者字形以及字体,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特的表意文字特点,它的产生以及发展至今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特征,传承着中国社会的悠久历史与民族内涵。

猜你喜欢
异体字整理汉字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简化字规范问题例说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