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码头古村落传统建筑工艺研究

2020-10-10 16:51袁洪升杜鹏飞古勇刘妙君
关键词:何氏门楼作法

袁洪升,杜鹏飞,古勇,刘妙君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065000;2.廊坊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0 引言

河北文安县于西汉初年置县,地处京、津之间,自古为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意得名,距今已2000余年。西码头村是文安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据《文安县村名考》记载:“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立村,炀帝征辽经此,兵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为西码头。”[1]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西码头村现存保持历史风貌的区域部分位于村子中央,尚存东西向古街两条,残存青砖历史民居200余座,由于近年来大部分处于无人居住状态,有近半的房屋和院落处于年久失修状态。村中古街尚存明代祠堂3处,分别为陈氏祠堂、何氏祠堂及蒋氏祠堂,均为古时村中大户。村中原著居民至今仍以陈氏为大姓,家族绵延甚至广,按其族谱可追溯到廊坊霸州地区、天津地区乃至海外,因此祠堂的维护较为完好,宗祠活动仍很频繁。3座祠堂自东向西分列,南向开门,连同夹杂的大小民居院落,将古街分为南北两条。由于村北毗邻大清河,古时多发水灾,因此村中建筑在构造上多有防水、防潮考虑。近年以来,村中居民陆续在村子周边新建砖房,老式民居逐步空出,虽造成房屋及院落无人照管,但客观上使得一些老房子得以保持原貌,当地民居的传统建筑得以留存。

1 陈氏祠堂

陈氏家祠是清代号称“直隶三才子”之一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佥都御史陈仪家族的祠堂,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图1-2)。据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据陈氏族谱中记载,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恩赐寿官陈幼峰率族众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93年,祠堂被文安县政府设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 陈氏祠堂正门

图2 陈氏祠堂正门梢间局部

祠堂正门面阔三间,五檩前出廊硬山顶,后带罩楼,整体为大式黑活作法。正脊为尖山式,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拽当沟、陡板带花饰雕刻,两层混砖夹一层“短银锭”花瓦,上盖扣脊筒瓦,见图3。整条脊虚实结合、层次分明,不同于一般的官式陡板作法,颇有特色。但两端正吻部位现存构件为垂兽,既非吻兽也非“望兽”作法,似为后期更换,是否为原做法,无从考证,如图4所示。垂脊作法为“铃铛排山”,铃铛瓦上依次用当沟墙、两层瓦条、陡板和混砖,用垂兽分为两部分,兽前用五个小兽,“狮马”作法[2]。兽后与一般作法稍有不同,在扣脊瓦上增加了一层碎瓷片,似考虑为模仿垂兽后尾之鳞片,是否为原做法无从考证。两侧山墙前后出墀头,梢子盘头作法自下而上依次为素墩、混砖、枭砖、一层盘头和带砖雕戗檐砖,如图5所示。

2 何氏祠堂

何氏祠堂为一进四合院,格局不大,但从墙体、砖雕等残存细节尚能辨识其建造时的细致。据村中老人描述“传其祖,通州打擂名震京华”,可知其家族祖上虽无显赫官员,但也曾荣光一时。

图3 门楼屋面正脊

图4 门楼屋面垂脊侧面

图5 正门山墙墀头

正门面阔三间,明间为门庑,左右两次间为门房,现已改做它用,见图6。合瓦屋面,正脊做卷棚形式,并在脊部凸起,盖瓦在脊部垫高并在每两垄间用瓦条相连,类似北京地区常见的“鞍子脊”,但又别出心裁。明间屋面较次间略低,且用垂脊隔开。瓦面屋檐处与常见合瓦屋面作法不同,在底瓦垄前端使用“滴子”,盖瓦龙端部除花边瓦外,下部瓦头也使用了小一号的“滴子瓦头”,不仅加强了防雨效果,也使得檐头造型更加美观,如图7所示。

墀头墙采用了在民间并不多见的“干摆”砌法,颇为难得。此种墙体摆砌方法即古人所谓“磨砖对缝”,砌筑前须将每块砖六个面中的五个面进行加工[2]:露明面用糙石(称“磨头”)打磨平整称为看面,垂直的四个侧面留“转头肋”后砍成斜面(称“包灰”),整个砖块加工完成为稍显外大内小的“楔形”。墙体摆砌时利用加工好的砖摆砌成内外两层,随高度增加用灰浆灌注,粘结成为整体。非常遗憾的是,梢子盘头的垫花和戗檐砖雕已经毁坏,中间部位在破损后为了防止雨水渗漏,后人用焦渣填补,雕刻内容现已无法准确辨识,但从残存的花边、戗檐边角等局部仍能感受到传统雕刻匠人的高超技艺,如图8所示。

图6 何氏祠堂正门

图7 瓦面做法

图8 何氏祠堂正门梢子盘头

3 村中民居

村落中保留至今的民居院落约有200余座,绝大多数为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青砖瓦房,常见为两间、三间布局,院落大小不等,见图9、图10。小型院落以两间结构的居多,明间为堂屋,一侧次间为卧室。三间布局的房屋为北方常见的“一明两暗”格局,数量较少。还有部分矮小的独间房屋,室内灶台烟道连接土炕,炊事与取暖连为一体,不似两间及以上房屋,用室内夹墙隔开(资料来源:西码头村陈泽利先生手稿,未出版)。

由于古时多有水患,因此村中民居老宅都体现出“高房基,苇压碱,吊子窗,平顶房”的作法特点。在屋面作法上与北方平原地区常见的硬山两坡屋顶颇有不同,绝大多数采用了平屋顶,并在屋顶上建女儿墙,采用设置“水簸箕”的构造排水措施。在主要功能上可夏秋晒粮、暑天夜晚乘凉,可谓一房多用,客观上也降低了房屋的建造成本。由于水患多来自河水泛滥,因此房屋、门楼的台基都很高,室内地面一般高出庭院地面三步台阶,门楼地面高出院外地面有的多达6步台阶。无论是建筑的山墙、檐墙还是院墙,均采用压实晾干后扎编成捆的芦苇杆压碱,厚度在2厘米左右,并在墙体端部、转角处或每隔60~80厘米放置矩形硬杂木条作为衬垫,以加强“隔碱”层强度。实践证明,这种构造很好地起到了隔地潮泛碱腐蚀墙体的作用,与现代建筑的防潮层同理,杜绝了室外潮气顺墙体侵入室内,见图11-12。

图9 村中小型院落门房

图10 村中某院落门楼

图11 某建筑后檐墙花碱作法

图12 某建筑墙体下碱细部

4 其他建筑文化元素

作为凝固的记忆,村落中的古建筑在一些细微处至今仍向人们呈现着独特的人文情怀。门洞,作为古人宅院的脸面,自然是体现匠心的重点。洞口上部转角的砖砌出檐,执拗地彰显着与众不同。过木下的几层砖雕,形成了村中各户院门口显而易见的特色,见图13、图14。自下而上依次为砖墩、半混、枭砖、象鼻子,构成了一组层层挑出的组合构件,不单是装饰美化作用,更是在结构上承托了上部过梁荷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门洞口的通行宽度,有效利用了拱形受力原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图13 某民居门洞口

图14 某民居门洞口

各家的门口上檐构造相同,但各家的主人又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现着自己的不同。门口上方的部位是装饰的重点。各种作法就地取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见图15、图16。

图15 门楼装饰一例

图16 门楼装饰一例

由于古时多有水患,出于晾晒粮食的需要,村中古屋大多为平顶屋面,为雨季时屋面排水需要,屋面边缘女儿墙上设挑出墙面的排水口,避免水流直接冲刷墙面[3],见图17-18。

图17 屋面女儿墙排水口

图18 女儿墙排水口细部

4 结论

西码头古村历史悠久,绵延至今,村中古屋大量留存,由于近年来村中新建民居多围绕古村外围依村而建,不仅避免了对古屋的翻建破坏,而且由于居住人口外移客观上形成了传统古街区的一道屏障,因此村中老宅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工艺得以留存至今。

猜你喜欢
何氏门楼作法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西夏文《菩提心及常作法事》研究
前门楼子九丈九
何氏“十全大补粥”
乐东古门楼
野餐记
国外智库影响公共决策的四个作法
清唱
苏联正确指导战时经济的一些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