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荥经

2020-10-10 02:51马叙
散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劳作古道想象

马叙

强烈的阳光透过舷窗,打在翻开的《看不见的城市》一书内页上。阳光切出书页上的一块,照耀着其中文字:“旅途终于把你带到了塔马拉。你沿着两边墙上挂满招牌的街巷走进城市,眼见的不是物品,而是意味着其他事物的物品形象……”阅读使人困倦,机上的假寐又让我陷入杂乱无边的想象。我去往的是之前从未去过、从不知晓的一个县城。连续三个月因疫情对人员流动的严格限制刚被解除,六千米高空上飞机沉闷的肚腹内的乘客的脸庞全部藏在口罩的后面。人们各有所思,大口罩上方露出的眼神比平日里多了几分各种日常渴望(对,一定是有关日常的、放松的、自由的、对以往常规交流行动的渴望)。飞行让人放松,机舱内的阅读与间歇的睡意,促进了对未到之地的想象与揣度。

——飞机密闭的空间,金属外壳,翅膀下沉闷的发动机,辽阔的蓝天,变化着的白云,以及口罩后面我的有些憋气的面孔,书本,文字,这些奇异的物质及其交互,促使我去想象此刻尚在一千多公里外的荥经县。每一次的旅行,在尚未抵达目的地,离目的地尚远的时刻,往往会有一程洋溢着荒谬感。人就这样被一个又一个密闭的旅行容器运送着,不停地被交给一段又一段的时间、旅途。以至于不停地因困倦、睡意而产生永远如新的各种华丽的想象。我一直喜欢这样具有着一定荒谬感的旅行过程。这次去荥经县也一样。到达之前,我已经让想象抵达了一次(不,两次,三次)——二十年前就已认识却从未见过面的朋友李存刚,荥经邻县天全医院的一个骨科医生,已经到达荥经县。在我出发之前,他曾向我粗略描述了荥经县,生态、古道、大熊猫。我也想象它的河流,每个县城都有河流,荥经也一样会有河流经过,河水清冽,水流激湍,两岸居民生活平静又忙碌。这是我未抵之前的想象中的县城。

同样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有这样的一节文字:

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可汗要问他的话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马可的回答则是: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马可·波罗的成都至吐蕃、建都(今西昌)之行,大约经过的路线是道孚、荥经、泸定、石棉。而过荥经时,从大相岭出县境是必经之路。因语言等关系,他看到的并不多,也没作多少停留。因此他所记载的是成都、吐蕃、建都,或对荥经有记载却没收到成书的游记之中。当卡尔维诺在书写《看不见的城市》一书时,写到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转述旅途见闻时,借马可·波罗回答可汗的话,强调的是未看见、未拥有的部分。这未看见未拥有的,正是看不见的城市部分。

卡尔维诺借马可·波罗说出的话,也正印证了我在荥经的大相岭古道之行。由于必经的公路有一段修路而临时改道,中巴车沿着一条窄路,小心翼翼,几经周折,才到达大相岭古道。这是一条通往汉源、泸定的山道。我所到达和看到的仅仅是它的起始点。古老的石阶路面上,许多处都有一个清晰的锥形凹坑,它是背夫背着沉重货物歇脚时用以短暂支撑所背货物的T形拐拐尖的着力处,当地人称“拐子窝”。千百年来,有多少背夫从这条古道上来来去去,歇脚的距离与位置都大致相同,以致歇脚时的拐尖拄石处都被杵出了一个个深深的锥形凹坑。我想象着他们背着沉重货物时的身形,这是无言的力量,同时也是接近极限的劳累,这种极耗体力的持续性劳作,我在少年时代经历过。那也是在一个高山林场,那时我十五六岁。我从十二岁开始跟着成人,连续许多年,每年有长达半年时间参加劳作。十五岁开始背树,背大捆青柴,挑栏肥,挑谷物。其中在一二十里外把伐下的树背回林场是最为繁重也最耗体力的劳作。也用到拐子,每到歇脚时须用拐子(又称短拄)支着树干,使得树干的架空高度差不多刚好到肩头的高度,以便重新背起时能够直起腰来。所以一看到大相岭的山岭石阶的凹坑时,我的眼前就清晰地呈现出了大相岭背夫在这条逶迤山道上一步步地艰难前行的情景。

力量、生存、欲念、艰辛、身体、货物、风雨、烈日,这些粗粝词汇组成的真实情景,它的沉默隐忍,它的艰难困苦,它的在沉重背货途中造就出的强健身体与坚硬的肌肉,劳作的长期痛苦与劳作间歇时极短暂的愉快,生命的强悍与危险,生存的不易与险恶,取得酬劳时的喜悦,这孤苦强悍的劳作者的复杂美学,在今天的大相岭早已看不到了。我所看到的,是古道的寂静、树林植被的郁郁葱葱、向视线尽头延伸而去的山道,以及蓝天白云、洒在林间的灿烂光晕。这些诗意的情景,是今日的古道实况,是供欣赏的轻音乐般的山间图景。但一想到背夫的真实劳作情形,我仍然感到内心有愧,而眼前的诗意是多么轻浮而浅薄。

同样的情景,还有何君尊楗阁刻石碑记:

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臨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后人来看,大多是为勒石的隶书书法赞叹,且更关注这碑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隶书勒石。这碑文的本义是记叙当地官员修建古栈道的功绩。在我看来,这碑记与大相岭同样的意义,是关于人的劳作。整整三年时间,大量的劳作者在峭壁坚硬的岩石上,用原始的工具(铁钎、铁锤、绳索),一下一下地凿出一个又一个的栈道孔,伐木制作栈道挑梁及铺板,其工程量、工作强度、危险程度,可想而知。而整整三年时间,又有一些劳作者会因失足坠河等原因而亡故。这样的劳作,与大相岭背夫一样,撼天动地,而劳作者的个体,却是悲凉的。于此,我更多看到的是,劳作者的个体本身与具体劳作时的情形。

而这些,一个旅行者是永远无法获得,也不可能获得的,除非你是劳作者本身,而劳作者本身,诗意对他又是无用的。

大相岭茶马古道上背夫运送出去的,除了茶叶、食盐等物资,还有极少量的荥经砂器。

荥经的严道镇古城村有悠久的砂器制作历史。古城村的108黑砂艺术村与108国道紧密相连。108是这个艺术村的命名源头。108国道穿村而过,喧嚣,忙碌,每天不知有多少穿村而过的大货车绝尘而去。国道与大货车,是一个时代经济的重要象征之一。村里人的瞳仁里反复映照世事变迁。而时代流水,带着各种喧响,也带着经济与创想。雅安文联主席、作家陈果告诉我,艺术村是在2013年“4·20”雅安大地震之后,重振荥经乡村经济时的项目。

艺术村的灵魂是黑砂砂器。

砂器,多么好的事物:久远,质朴,宁静,无言。使用者俯身砂器,使用仅仅是其中之一,人向砂器的俯身过程,是谦卑的,小心翼翼的,带着对器皿的尊重,向容器放置食物,从最质朴的咸菜,到最名贵的鱼类,到相对重要的牛腩、牛筋……它的形制、质感,历来以简单、粗粝著称,与川西南的乡村是那么的匹配契合。砂器最不宜远行,因为脆弱与易碎,以及它的笨重,运输者在运输过程中会因此而终日担惊受怕。但是,一旦到达想象不到的远方,砂器即会受到少有的重视,也因此被珍藏乃至歌颂。

大地震后的古城砂器,正是受到上述启示,在烧制中加入了大量造型元素。

火与泥——白善泥,质朴无华的含铁量百分之二至五的黏土,与一千三百摄氏度的炽热炭火相遇,相互交融。

2020年4月29日下午,我离黑砂砂器烧制现场如此之近(离火热的炉膛二十米)。大型炉盖下向四周喷射的火焰炽烈耀眼,声音呼啸。这是黑砂器皿在胚胎时期的情状:沸腾,炽热,颗粒与颗粒聚集,融合。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这个空间,不是属于旅游者的空间,这是一个热烈无比的空间,火焰与砂泥在炉膛里冲突,融合成型。在这个空间里,我面对着剧烈质变的物质,面对一千三百摄氏度的耀眼火焰,在惊异中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与新生的一刻。

而这一刻也正在到来。炉工在另一端拉起杠杆开启炉盖。炉膛里一大炉炽热耀眼的砂器,仿佛突至的新生儿,而我心里还没准备好它骤然降临人间的这一刻。我的热血就要沸腾起来。此刻,视觉上的冲击,震撼,已经大于艺术及实用的意义。为我的视觉所饕餮的此刻,是无与伦比的一刻。在冷却后的黑砂形制里,有过开炉视觉体验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早已冷却的器皿里火的元素。

荥经古城村,仍然在不断地生产出新的产品,一部分的砂器进入了艺术品市场。

而我更多地看到的是屋檐下摆放着的一排排实用黑砂砂器。它们粗朴,安静,宽容。俯身察看时,我一直提着一颗心,生怕不小心碰翻了它。越脆弱的,越值得珍惜,哪怕是日常所用。看到陈设在艺术家工作室里那个细颈高瓶艺术黑砂器时,我特别留了心,并特別注意它的每一处细节。灯光打在它上面,受光的是一个侧面,由此加强了它的冷寂感与孤独感、脆弱感。看着这件特别的砂器,我的心里突然疼了一下,因为它的美、它的性感、它的脆弱,以及它的孤傲的形态。真是一件值得珍惜的砂器啊!

马可·波罗说:你梦到的城市是拉拉杰。她的居民提供这些夜空中的休憩点,是为了让月亮能赐予城中一切事物永无止境的成长力量。

还有一点你不知道,可汗补充道,月亮赐给拉拉杰最罕见的特权:在轻盈中成长。  (《轻盈的城市之五》)

黑砂艺术从实用中脱胎而来,正如月亮赐给拉拉杰最罕见的特权:“在轻盈中成长。”

而荥河、经河,直至荥经河,清澈的水流,轻缓而欢愉,也是这轻盈的一部分。

离开荥经,在回程的航班上,口罩重又严密地蒙在了我的脸上。再度进入轻微缺氧之中。

忽必烈:我们已经证明了,如果我们过去在这里,我们将来就不会在这里。马可·波罗:而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里。         (《连绵的城市之一》)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里——这是一个形而上的结论。若干年以后,想起荥经,想起我曾经来过,想起在荥经时的那一刻:在荥兴二路西段,在荥河边,在大相岭古道,在108黑砂艺术村,除此之外,还有那个劳作后夜晚独自在小吃店的食客——我记着,我一直在这里。

在恒定的旅行记忆中,在长久的内心空间里。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劳作古道想象
致敬爱的祖母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春暖劳作花相伴
杉林古道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茶马古道
阅读理解Ⅲ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