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0-10-12 03:17曹玮琦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辅导问卷

文/曹玮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发展狂飙,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因此大批欧洲贵族宁愿放弃自身高贵的身份也要移民至美国,引发了美国就业方面极大的困难,“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面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波士顿地方就业局,全世界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出现,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是职业指导开始的标志[1]。到了50年代,霍兰德在大学毕业后,在军队里担任了文书行政人员和新兵招募助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退伍老兵的安置方面让他接触到了大量职业咨询的个案,他发现美国劳工部当时颁布的职业大典的分类方式不够严谨,而且和一些职业咨询中用到的测评结果无法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后,霍兰德开始了自我导向的兴趣方向的研究,之后舒伯提出了生涯概念,将职业指导过渡到生涯指导层面。

我国目前的生涯规划的内涵更多是指职业生涯指导,是生涯规划中与职业有关的部分,是生涯规划的重点,也是主要组成部分[2]。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权衡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准确定位个人的职业方向、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只有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身的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身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近一半大学生没有进行过任何生涯设计[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涯规划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规划的探讨,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基于以上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为了明确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发展程度、学生了解状况以及渗透效果,更有利于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工作,根据高校专业特点及学生的特殊情况设计问卷,下发问卷随机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给实际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过程

(一)选择调查对象

使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下发1000份问卷对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978份,回收率为97.8%。没有无效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参与调查的男生有737人,女生有241人(见表1)。

表1 参加问卷调查的年级人数分布情况

(二)调查工具选取

根据高校学生具体情况,自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问卷》并提供网络链接。问卷包括39个项目,对个人基本情况了解的题目为9个,对目标计划、生涯探索、自我认识的题目为30个。为避免趋中反应,量表分成五个等级:完全不清楚、不太清楚、清楚、比较清楚、非常清楚。研究表明,此问卷信效度较好。

(三)数据处理原则

对于多个问卷处理系统进行优劣比较,最终选用问卷星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该系统能够简单地进行问卷数据统计并且给出相应的结果。

三、结果分析

(一)整体情况

参加调查的978名学生在五级量表中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说明问卷调查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情况不是特别好。职业探索方面的效果较差,暴露出高校大学生在有关就业和职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搜寻上,处于被动、等待“投喂”的现状。

(二)性别差异分析

由于高校录取人数较多的专业对性别有要求,该样本的男女比例符合我校学生的男女比例,有研究价值。在自我认知方面,女生对自身有更多的了解,并且会积极地选择和寻找相关的辅导者,对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也有更多的兴趣,并且有更多女生提前了解过并做过生涯规划的辅导。从性别特质上来说,女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使女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注重自我的感受、心理的舒适感与性格相匹配。但此调查问卷反映出,男生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于职业舒适性以及自我感受良好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年级差异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四个年级的样本总量相近,具有研究价值。针对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明确目标方面,样本总体有46.73%的学生有明确的短期目标,仅有26.28%有明确的长远目标。但是更多的大一学生有明确的长期目标,数量达到近40%,但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多数处于目标模糊或基本没有目标的状态。所以就目标确立、未来发展、职业发展等方面,大一的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非常确定而且计划长远,大四学生次之,大二、大三的学生对于目标和发展方面的认知比较模糊,甚至处于迷茫状态。这与学生在校所处时间有关,大一学生正处在一个适应的阶段,刚刚度过学业繁重的高三,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有着非常多的憧憬,所以对于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都有明确的长期目标,随着大学生活的推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度过了适应期和新鲜期,信息的冗杂和学习环境的长期放松,使学生在大二陷入了迷茫,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建立了自制力,学生的迷茫会渐渐有所消退,慢慢明确短期目标。在对职业规划的认知和需求方面,整体能够达到近50%的需求率,有相同数量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并且对于职业规划的知识和辅导非常渴望,但是四个年级在这个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大四的学生数量能达到60%,但大一的学生仅能达到38%。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上整体表现较差。在问卷调查的三个方面,自我认识的情况较好,但职业探索现状不容乐观。说明高校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职业发展的探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对自身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各种信息冗杂和有效资源的获得限制,加大了就业的难度。67.28%的学生仅仅对自身的专业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不了解不清楚的学生占30.98%,没有考虑过职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的学生占到34.87%,关于大学期间的发展有40.8%的学生不清楚甚至没有考虑过,说明高校学生对于民航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了解有较大的缺失,并不能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无法约束自身、发展自身,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这一结果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第一,在我国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比求职者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对于求职者信息的索取要远大于对于自身信息的供给,两者之间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这导致了学生获得的职业信息较少;第二,虽然我国的教育基础扎实,但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经历较少,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还很少[2];第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太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主要从学校或院系组织的相关讲座获取,有大量学生对学校提供的生涯规划服务并不清楚,对于学校的相关了解渠道以及职业规划的知识和就业信息不了解,并且不清楚学校有就业指导中心这个部门,忽略了许多有用的资源。

经过统计调查问卷的信息发现,36.2%的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会受父母的影响,在这354人中,城市的学生更容易受家长的影响,达到60.73%,对于自身的专业,有41.81%的学生是为了学位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并且不清楚自身大学期间的发展,也对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没有兴趣,高达67.23%的学生没有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此数据体现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并且受家长影响选择的专业和职业,使学生没有动力没有意识为自身的未来做规划,他们在选择初期就没有主动权,根据家长希望的“容易就业”“行业发展好”这样大潮流的导向做的选择,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学生对规划毫无意识,误认为职业规划是以后走向社会自然就会做的一件事,这种规划意识淡薄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工作缺乏稳定性等。这也是高校毕业学生在岗位流动较大,进入行业工作后离职率较高的原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设定,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他们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规划还为时过早。高校目前仅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除此之外,对将要毕业的学生有这方面困惑的,由辅导员进行简单辅导。而学生多,辅导员少,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更少。我国职业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里的职业辅导主要是针对各个专业的辅导员,大部分辅导员不是相关专业出身,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多地运用过去的经验,以及职业发展的规律,希望学生好就业、快就业的固有思维指导学生,使得学生缺乏专业个性化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效果较差甚至毫无效果。学校在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中,多是泛泛的讲解,并没有足够的专职人员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就业目标、自身条件进行分类辅导。这就致使学生在听讲座后,对于自身未来规划仍然感到迷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严重滞后,使学校并不够重视对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灌输,很多大学生到快要毕业时,才发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足,导致学生错过了“主动准备”的黄金时期,也忽略了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生涯规划的培养。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辅导问卷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问卷网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